动眼神经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地产工程人的,20年喝酒生涯hel
TUhjnbcbe - 2022/5/3 17:01:00
本文来自涛哥杂谈粉丝投稿,作者龚诚仁,20年地产老兵。会喝酒,在地产圈是个硬技能。但是喝酒这能力,还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多年招聘生涯中,涛哥曾见过不少优秀人才,因为不喝酒影响了职业发展。今天分享一篇粉丝投稿,听听一位20年地产人的酒场感悟。1一入江湖深似海,工程人生一场醉最初走上工程之路时,我绝没想到:喝酒,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一个迈不过去的坎。而且,这一坎,竟然横亘了二十多年。20年前毕业时,我去一家省建施工单位面试。对方可能是出于对我所在学校的信任,并没有问什么专业方面太实质的东西,反而跟我聊起了家常。那位人力部长让我最心惊胆寒的一个问题是:能喝两口酒不?他的眼神中,充满期待。为了不让对方失望,我把自己的酒量夸大五倍后告诉他:还行,发挥好点儿,半斤差不多……没想到,人力部长听到这里,满脸是那种掩盖不住的失望。但他还是比较婉转地点拨我:不到一瓶的量,就只说一般般吧。我当时就隐隐觉得,大事不好!我不胜酒力这个事情,恐怕要坏……于是,赶紧另寻出路。当时在东北老家,总听说南方这边酒风不盛,那我就去南方避避风头。几经周折,懵懵懂懂的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号称“建筑之乡”的那个南方小城。短暂的培训之后,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被分配到上海分公司。报道第一天,公司领导客客气气地为我们三人安排了一顿接风酒。领导本身不喝酒(可能跟他高血压有关),只是倒了一杯啤酒意思了一下。所以那顿饭,对我另外两个还是颇有些酒力的同学来说,都是云淡风轻。而我醉得面红耳赤,晕晕乎乎的被送回宿舍。投入工作之后我发现,所谓“南方人不喝酒”,是如假包换的谣言。同时,我也成功地打破了他们对于“东北人都能喝酒”这一刻板印象。项目上绝大多数同事,包括作业班组,基本都是来自江苏“建筑铁*”之乡。我观察下来,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基本晚上一顿酒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酒、米酒或者啤酒比较普遍,但“烧酒”(白酒)也比例不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里喝白酒,都是高度酒。像东北、山东那种常见的三十几度的低度白酒,这里是不喝的。因为他们认为低度白酒,“不纯”。“网易数独”公布过一个调查报告,中国男性酒量最好的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南、江苏、云南和海南。看来“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苏小绵羊”,还是很有些道理的。2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酒我平日混迹同事之中,酒量跟他们相差太多,他们组酒局很少会叫我去,因为跟不上节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还算岁月静好。好的方面在于,我不必勉为其难,折腾自己。负面之处在于,你缺少了一个迅速与同事打成一片的渠道。还好,我酒桌上不行,办公桌上还算麻利,所以与大家合作愉快。但有些场合,就无路可退了。有一次,我跟着项目经理去业主方办事,整理好资料,已经是临近晚饭时间。于是经理就约了对方工程部的几个人吃晚饭,还叫了监理单位总监过来。我明白他的用意,临近年底,我们要确保一笔工程款到账过年关的。辛苦一年,劳务费这块是不敢有半点儿耽搁。所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各种勾兑,都要演上几次。我们公司与这个房产开发方合作,已有经年,所以彼此都颇为熟悉。业主方工程部的几个人,都知道我经理的酒量——属于“喝下一斤半,依然很清醒”那种。于是他们便转向我,一个新面孔。一交流,是开“国语”的,还是东北人!于是马上来了兴致。业主方领导,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说:来来来,今天师父不用喝,徒弟来!这三杯,小龚承包了,一杯一千万……酒桌之上,在“专捡软柿子捏”这个选项上,天下大同。不管是真是假,这个时候,时机氛围都到了,酒量多少已在其次,领导只是让你表个态,“见见底”。那一次,我喝的真是七荤八素,一言难尽。喝酒这个东西,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种乐趣。对于不会喝酒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梦魇。汝之蜜糖,吾之砒霜。3自古工程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房地产建筑行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当。从业者,常年奔波在外,把家过成酒店的不在少数。工程圈男性占绝对多数,这些行走的荷尔蒙,平日里在工地上人模狗样的,忙碌一天下来,最终在喝酒这件事上找到宣泄口。有人会说,现在的房企,喝酒总归会少些吧,起码,没人软硬兼施地逼我喝酒了吧?长者说,你们啊,naive!你可能不会遇到为年底工程款“一杯一千万”的窘况,但要是换成银行贷款呢?“一杯一个亿”,你可能早已肝脑涂地。另外,这里尤其要对工程类同行们说一下。总包的酒,且慢托大,你还极有可能要去讨着喝呢!何出此言?如果你身在财力雄厚的房企尚可,你有颐指气使的本钱。但如果资金不到位,公司里比如营销这些猪队友们还在不停地催你抢节点,你怎么办?你是不是要经常钻到总包食堂里,拎起酒杯跟对方项目经理称兄道弟?那干上这一行,就没有免战牌了吗?从我过往的经历看,挺难!这真的像钱钟书老先生说的那样,酒桌之上,只有两种人可以免酒:一种是“倾国倾城貌”,就是女士可以免酒,“巾帼不让须眉”的除外;另一种是“多愁多病身”,如果身体不适,一般也没谁逼着你非喝不可。不是上面两种情况,恐怕只能“有酒直须醉”,落得个“凭阑一吐,不觉箜篌”的下场。“那些痛苦和煎熬,时间是最好的解药”,醉过就好。其实喝酒这个问题上,“一碗酒端平”是极不合理的。酒量的差异,那是天生的,后天找补,作用有限。有些人,老天爷就赏了这碗酒,你只有羡慕,不能喝酒的人,徒呼奈何啊。我曾经借住在同学单位宿舍,隔壁就是他同事老阎,也是我的东北同乡。作为已经在设计院转型经营的他,有一天跟我表达了他的困惑:上海这边经常喝*酒,怎么办?“那玩意,老家都是用来做菜去腥的,跟料酒作用差不多,口感不习惯啊!”他边嘀咕,边打算要“练习练习”,适应一下*酒。于是,他第一次喝*酒,在宿舍楼下流动摊贩买来一盒地沟油炒饭,干掉三瓶金色年华。他的结论是:口感偏甜,不是很适应,正式场合注意要控制在五瓶之内……我就觉得,这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猩猩间的差距还大呢。真是白天不知夜的黑,你永远不懂我伤“杯”。4不举杯,如何把酒言欢酒精,是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质的。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无法释杯?其实,作为世界上最早用酒曲酿酒的国家,喝酒,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社会中一种难以忽视的社交工具。古代的官场有口诀曰: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可见那时就有不少“酒精考验”的干部。许多人在酒的问题上纠结,就是在于喝酒这一行为的社交属性。喝酒和社交的高度捆绑,让无数人讨厌它却又拒绝不了。所以会把酒量大,视为一种本事。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同样面临一个机会,可能交给阿猫还是阿狗做,结果都差不多。但这时候领导很有可能,把机会交给可以陪他把酒言欢的那一个。同样,喝酒也是陌生人之间可以迅速展开联系的捷径。有些事情,就是一顿酒就能解决。还不行,那就再来一顿。那天生没有酒量,非要逼着自己以身试*吗?其实也没有那么绝对,毕竟前面说了,喝酒是为了最好的沟通。相比喝通,沟通才是目的!坦诚以待,也能做到不端酒,不冷场。在校时,宿舍里我也是酒量最差的那一个。兄弟们喝酒时,我就楼上楼下跑腿去买东西。他们喝完,主动打扫战场。有人醉在外面,一个电话打到宿舍,就去把人背回来。工作后,我也遇到过一位爱喝酒的直属领导。酒量跟不上,那我就做好“后勤”工作。比如那时他牙齿很差,我就去跟后厨商量,弄些葱花炒蛋、蛤蜊炖蛋、麻婆豆腐等等他咬得动菜谱上往往没有的家常菜。平时掌握一些适合酒局的题材,也可以聊点儿“酒文化”,毕竟这些内容跟酒量都没啥关系。虽说有我这么一个不擅长喝酒的人在,但没有坏了气氛,没有违和感。前面说过了,沟通才是目的,喝通不是。职场可以按下重启键,身体造成的损伤,却可能不可逆转。看到过一个年的调察统计,在中国,40~59岁那个年龄段的男性群体,饮酒率最高。我是落在这个区间的,感同身受。我同样能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已经在逐步淡出职场,渐渐失去话语权。职场的生态,正在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那么偏爱酒了。当然,以前那帮酒桌上频频举杯的年轻人,也未必真的爱喝这玩意儿。只是大家共处一桌,酒里各有乾坤罢了。祝愿90、00后们早日当道,或许你们见了面,沟通不再靠“百年老窖”,直接来场王者荣耀。这篇地产人喝酒的感悟,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本文来自粉丝投稿,欢迎大家尝试写作,总结自我分享经验,稿件一经采纳,稿费从优。涛哥杂谈,地产人都在看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地产工程人的,20年喝酒生涯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