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肯定匮乏”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成年后也很难彻底扭转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尊重爱护孩子,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派妈
”作者Professor来源
瑞思英语(ID:risecn)
上周末带孩子参加亲子陶艺DIY活动,老师讲解结束后,孩子和家长们就开始动手摆弄陶泥,场面很是温馨。
我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全程都眉头紧锁,她虽然打扮得体、妆容精致,但是一开口却句句扎心,一个劲地说儿子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对。
“哎呀,要这样,不能这样。”
“你刚刚没听见老师怎么说的嘛?带脑子来干嘛用的?”
听到母亲的指责,男孩变得愈发窘迫,一直紧抿着嘴唇不说话。
妈妈看到后大声说:
“别咬嘴唇!动不动就咬嘴唇,快点松开!”
男孩听后默默垂着脑袋,一声不吭,眼睛却红红的。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小舍得》,剧中蒋欣和儿子的日常相处不正是如此吗?
妈妈的初心虽是好的,可她说出来的话却是扎心的。
我们理解妈妈是“刀子嘴,豆腐心”,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语言的贬损和持续的斥责,其实是“刀子嘴,地雷心”。
生活在“肯定匮乏”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成年后也很难彻底扭转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正确有效的沟通应该是非暴力的,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之上。
1
不尊重孩子感受的表达,是一把隐形的利刃
在《少年说》节目里,一个初中男孩和妈妈的对话,既有些好笑,又让人心酸。
男孩说自己是个幽默的男子汉,经常绞尽脑汁特意想出一些好玩的段子逗妈妈开心,但是妈妈却总是不耐烦地板着脸说:
“别扯那些没用的,没看我忙到脚贴后脑勺了吗?”
“哪有心情听你开玩笑,就你那点小儿科,我不用猜就知道你下一句要说什么。”
他看到妈妈为了家庭和工作每天都眉头紧锁,希望自己的逗趣能让妈妈一展笑颜,替她舒缓一点压力,但在妈妈眼中只是无聊的干扰。
男孩说,每当遇到妈妈的冷言冷语,他费尽心思想出的幽默段子都像鞭炮闷成了哑炮,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听完儿子的心里话,这位妈妈红了眼眶,坦言自己人到中年,压力越来越大,难免有时会心烦气躁,对儿子的逗乐总是没有耐心。
她对台上的儿子说:“希望你能理解妈妈,你永远是妈妈的开心果。”
很多家长习惯了用消极的口吻与孩子说话,这样的打击就像一把隐形的利刃,不仅会挫伤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信心,也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和怯懦自卑之中。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其著名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现代人往往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所局限,在与亲近的人沟通时,为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而使用负面、消极的表达方式,完全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就像节目里的这对母子,当孩子与家长都坦诚地表达真心,有效地沟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获得更加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
2
语言暴力,可能摧毁孩子的复原力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感觉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粗暴的,但那些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语”,却常常给孩子带来痛苦。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曾发布一组有关家庭语言暴力的海报,引发很多成年人沉思。
第一张海报中的孩子拿着一张26分的试卷,眼神透露着胆怯和恐惧,赤裸的上身刻着深深的“语言”伤痕:“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二张海报里的男孩,看起来好像刚刚酣畅淋漓地踢完球跑回家,却迎头就遭到家长的嫌弃,眼神里流露出麻木和失落:“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三张海报里的孩子,双手无措地拿着破碎的花瓶,父母的呵斥仿佛就在耳边:“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心理学中有一个“复原力”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意外、失意、压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儿童,表面上大大咧咧,其实内心敏感又脆弱,父母有心无口的打击、嘲讽、苛责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就像刻在心头的伤疤。
长久以后,这些贬低、否定的声音都会内化为他们内心负面的自我暗示,一旦他们无力消化和抵抗言语的暴力,便会倾向于低价值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否定,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复原力越来越差。
懦弱、自卑、逃避的思维模式会伴随他们一生,导致不可逆的伤害。
3
好好说话,把爱和尊重留给孩子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言语暴力会“损伤”大脑,影响大脑的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而这个几个区域正是掌控着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认知信息、思考与决策能力的关键部位。
我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