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经解剖学习周围神经
TUhjnbcbe - 2021/5/22 18:53:00
北京哪些手足癣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周围神经(peripheralnerve)是指脊髓及脑干软脑膜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即除嗅、视神经以外的所有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与脑相连的部分为脑神经(cranialnerves),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spinalnerves)。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为躯体神经(somaticnerves);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

腺体的为内脏神经(visceralnerves)。多数周围神经为混合神经,包含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交感纤维、副交感纤维,还包被有结缔组织膜、血管及淋巴管等。在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中,各自都含有感觉和运动成分。感觉传入神经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和脑神经的神经节构成,将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神经的冲动由感受器传向中枢神经系统;运动传出神经由脊髓前角和侧角发出的脊神经前根和脑干运动核发出的脑神经构成,将神经冲动由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周围的效应器。由于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专门支配不直接受人意识控制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运动,故又将内脏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autonomicnerve)。自主神经又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两部分。本文主要主要介绍脊神经和自主神经。脊神经

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即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连于一个脊髓节段。前根属运动纤维,后根属感觉纤维,因此脊神经为混合性,一般含有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传入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4种成分。31对脊神经可分为5部分: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每条脊神经干在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分别交织成丛,即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由各丛再发出分支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司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后支分成肌支和皮支,肌支分布于项、背和腰骶部深层肌,司肌肉运动,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及臀部皮肤,司皮肤感觉;脊膜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处,司一般感觉和内脏运动;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脊神经在皮肤的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尤其是颈神经和胸神经的分布。如T2分布于胸骨角水平;T4分布于乳头平面;T6分布于剑突水平;T8分布于肋弓下缘;T10分布于脐水平;T12和L1分布于腹股沟水平。四肢的皮神经分布也有一定规律性。如分布到上肢的臂丛中C5和T1神经分布到上肢近端外侧和内侧,C6~8神经分布于上肢远段及手部。这种分布规律对临床上判断损伤的节段定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是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其部位及范围随受损神经的分布而异,但有其共同的特性。脊神经病变导致的运动障碍前根损害表现为支配节段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不伴有感觉障碍;神经丛和神经干损害为支配区内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末梢损害为四肢远端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如与呼吸肌有关的脊神经根受累,会出现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运动障碍也可分刺激性和麻痹性两类症状。刺激性症状可表现为肌束震颤、肌痉挛和肌肉痛性痉挛等。(1)肌束震颤:为肌肉静息时观察到的肌肉颤动,可见于正常人,伴有肌肉萎缩时则为异常,见于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各种疾病。(2)肌痉挛:为一个或多个运动单位短暂的自发性痉挛性收缩,较肌束震颤缓慢,持续时间长,邻近的运动单位常呈交替性、间断性收缩,如面神经损伤引起的偏侧面肌痉挛。(3)肌肉痛性痉挛:为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短暂的伴有疼痛的收缩,是一种生理现象,病理状态下出现频率增加,常见于活动较多的肌肉如腓肠肌,肌肉用力收缩时可诱发,按摩可减轻。麻痹性症状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可出现肌力减弱或丧失、肌萎缩、肌张力低。(1)肌力减弱或丧失:四肢对称性肌无力可见于多发性神经病及吉兰-巴雷综合征。前者的肌无力多出现在肢体远端,下肢重于上肢;后者的肌无力多出现在肢体和躯干,可伴有呼吸肌麻痹。(2)肌萎缩:轴突变性或神经断伤时,由于肌肉失去神经营养作用而发生萎缩。临床上,数周内出现肌肉萎缩并进行性加重,如能在12个月内建立神经再支配,则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多数情况下,肌萎缩与肌无力平行出现,但脱髓鞘性神经病时,虽有肌无力,但一艘无轴突变性(轴索型除外),肌肉萎缩不明显。脊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障碍脊神经病变可出现分布区内的感觉障碍。后根损害为节段分布的感觉障碍,常有剧烈根痛;神经丛和神经干损害为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常伴有疼痛、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末梢损害为四肢远端对称分布的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常伴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可分刺激性和麻痹性两类症状。脊神经病变导致的反射变化可出现浅反射及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消失为神经病的早期表现,尤以踝反射丧失为最常见。在主要损伤小纤维的神经病后期才出现腱反射消失。脊神经病变导致的自主神经障碍可出现多汗或无汗、黏膜苍白或发绀、皮温降低、皮肤水肿、皮下组织萎缩、角化过度、色素沉着、皮肤溃疡、毛发脱落、指甲光泽消失、甲质变脆、突起增厚及关节肿大。其他可有性功能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及泪腺分泌减少等。自主神经症状在病程较长或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较为常见,如遗传性神经病或糖尿病性神经病。脊神经病变导致的其他症状其他症状包括:①动作性震颤:可见于某些多发性神经病;②周围神经肿大:见于麻风、神经纤维瘤、施万细胞瘤、遗传性及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③畸形:慢性周围性神经病若发生在生长发育停止前可致手足和脊柱畸形,出现马蹄足、爪形手和脊柱侧弯等;④营养障碍:由于失用、血供障碍和感觉丧失,皮肤、指(趾)甲、皮下组织可发生营养性改变,以远端为明显,加之肢体远端痛觉丧失而易灼伤,可造成手指或足趾无痛性缺失或溃疡,常见于遗传性感觉性神经病。遗传性神经病或慢性周围神经病由于关节感觉丧失及反复损伤,可出现Charcot关节。

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心血管、呼吸道及膀胱等)及内分泌腺、汗腺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通过下丘脑、脑干及脊髓各节段既拮抗又协调地共同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所有调节活动均在无意志控制下进行。自主神经可分为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图-1)。

图-1自主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自主神经

中枢自主神经包括大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团以及脊髓各节段侧角区。大脑皮质各区均有自主神经的代表区,如旁中央小叶与膀胱、肛门括约肌调节有关;岛叶、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前区是副交感神经代表区,后区是交感神经代表区,共同调节机体的糖、水、盐、脂肪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呼吸、血压和内分泌的功能。

周围自主神经

1.交感神经系统节前纤维起始于C8-L2脊髓侧角神经元,经脊神经前根和白交通支到脊髓旁交感干的椎旁神经节和腹腔神经节并换元。节后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汗腺、血管、平滑肌,而大部分节后纤维随神经丛分布到内脏器官。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机体消耗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

2.副交感神经系统节前纤维起自脑干和S2-4。脊髓侧角核团,发出纤维在其支配的脏器附近或在脏器内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颌下腺、舌下腺、泪腺、鼻腔黏膜、腮腺、气管、支气管、心脏、肝、胰、脾、肾和胃肠等。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作用互相拮抗,兴奋时可抑制机体

耗损、增加储能。

自主神经的功能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故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前者包括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及支配血管扩张、汗腺和子宫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后者包括支配心脏、肠道、血管收缩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内脏器官均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既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维持机体功能的平衡性、完整性,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任一系统功能亢进或不足都可引起机体功能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可表现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而副交感神经病损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

交感神经病损

交感神经病损可出现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表现为瞳孔缩小、唾液分泌增加、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增加、肝糖原储存增加以增加吸收功能、膀胱与直肠收缩促进废物的排出。可见于任何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疾病。

副交感神经病损

副交感神经病损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表现为瞳孔散大、眼裂增宽、眼球突出、心率加快、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抑制、血糖升高及周围血容量增加等。多见于任何可导致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疾病。

周围神经由神经元及其发出的纤维组成,不同病理变化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周围神经病理变化可分为四种(图-2)。

图-2周围神经损害的病理类型

A.正常;B.沃勒变性;C.轴突变性;D.神经元变性;E.节段性脱髓鞘

沃勒变性

沃勒变性(Walleriandegeneration)是指任何外伤使轴突断裂后,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的一切变化。神经纤维断裂后,由于不再有轴浆运输提供维持和更新轴突所必需的成分,其断端远侧的轴突自近向远发生变化和解体。解体的轴突和髓鞘由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断端近侧的轴突和髓鞘可有同样的变化,但一般只到最近的一两个郎飞结而不再继续。再生阶段,施万细胞先增殖,形成神经膜管,成为断端近侧轴突再生支芽伸向远端的桥梁。接近细胞体的轴突断伤则可使细胞体坏死(图-2B)。

轴突变性

轴突变性(axonaldegeneration)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改变,可由中*、代谢营养障碍以及免疫介导性炎症等引起。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轴突的变性、破坏和脱失,病变通常从轴突的远端向近端发展,故有“逆死性神经病”(dying-backneuropathy)之称(图-2C)。其轴突病变本身与沃勒变性基

本相似,只是轴突的变性、解体以及继发性脱髓鞘均从远端开始。

神经元变性

神经元变性(neuronaldegeneration)是神经元胞体变性坏死继发的轴突及髓鞘破坏,其纤维的病变类似于轴突变性,不同的是神经元一旦坏死,其轴突的全长在短期内即变性和解体,称神经元病(neuronopathy)(图-2D)。可见于后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病变,如有机汞中*、大剂量维生素B。中*或癌性感觉神经病等;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损,如急性脊髓灰质炎和运动神经元病等。

节段性脱髓鞘(segmentaldemyelination)

髓鞘破坏而轴突相对保存的病变称为脱髓鞘,多见于炎症、中*、遗传性或后天性代谢障碍。病理上表现为神经纤维有长短不等的节段性脱髓鞘(segmentaldemyelination)被坏,施万细胞增殖(图-2E)。在脱髓鞘性神经病时,病变可不规则地分布在周围神经的远端及近端,但长的纤维比短的更易于受损而发生传导阻滞,因此临床上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四肢远端为重。

细胞体与轴突、轴突与施万细胞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四种病理变化相互关联。神经元病导致轴突变性,接近细胞体的沃勒变性可以使细胞坏死。轴突变性总是迅速继发脱髓鞘,轻度节段性脱髓鞘不一定继发轴突变性,但严重的脱髓鞘则可发生轴突变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解剖学习周围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