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frostbite)即冷损伤(coldinjury),是低温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引起的损伤。低温强度和作用时间,空气湿度和风速与冻伤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慢性疾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年老、神志不清、痴呆、醉酒、休克和创伤等是冻伤的易患因素。
临床特点
冻伤按损伤范围可分为全身性冻伤(冻僵)和局部性冻伤(局部冻伤、冻疮、战壕足与浸泡足),按损伤性质可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
(一)非冻结性冻伤
非冻结性冻伤是长时间暴露于0~10°C的低温潮湿环境造成的局部损伤,而不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包括冻疮、战壕足及浸泡足。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可出现水疱,去除水疱上的表皮可见创面发红。有渗液。并发感染时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受冻局部可渐次出现皮肤发红、苍白、发凉,皮肤或肢端刺痛,皮肤僵硬、麻木感觉丧失。冻疮常发生在手、足部或者耳廓,易复发。
(二)冻结性冻伤
冻结性冻伤是身体局部或全部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气温,或较长时间暴露于冰点以下低温造成的组织损伤。
1.局部冻伤常发生在鼻耳、颜面、手和足等暴露部位。患处温度低、皮肤苍白、麻木、刺痛。局部冻伤可分为反应前期,反应期及反应后期。
(1)反应前期(前驱期):系指冻伤后到复温融化前的阶段,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反应期(炎症期):为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冻伤损伤范围、程度随复温后逐渐明显。其临床表现见表11-1:
(3)反应后期(恢复期):系指I、II度冻伤愈合后,和III度冻伤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创面形成的阶段。可出现:①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②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③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冻僵冻僵(frozenstif)表现为低体温(hypothermia).易发生在冷水或冰水中淹溺。临床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体温在34°C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C,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后,血液内水分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液浓缩,黏度增加,0°C时半数以上的外围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环及外周阻力加大,19°C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正常的5%,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出现传导阻滞,可发生心室颤动。
(3)呼吸系统:呼吸中怄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9°C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及循环衰竭。
(4)肾脏功能: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温7°C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1/3。如果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代谢性酸中*、氮质血症及急性肾衰竭。
生命体征评估
1.评估冻伤原因冻伤类型、冻伤持续时间、开始施救时间。
.评估低体温程度,复温效果。
3.评估意识、脉搏、呼吸、血压,及时判断心脏骤停,并观察复苏效果。
4.检测心电图改变、血气分析、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了解病史了解受冻、受湿冷史、保暖情况,以及是否有诱因,即可确定冻伤的诊断,并判断冻伤类型与严重程度。注意患者出现低体温前是否伴有药物过量、滥用酒精或外伤。伴高血钾者需排除挤压伤和溶血。
.中心体温测量临床上以接近中心体温的部位测量。肺动脉测温最准确,但较常用直肠、膀胱、鼓膜、食管测温。
急救处理
(一)冻僵
1.迅速恢复冻伤者中心体温,防止并发症。
.迅速将冻伤者移人温暖环境,脱掉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给盖棉被或毛毯,用热水袋,水壶加热(注意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用垫子,衣服或毯子隔开,以防烫伤)放腋下及腹股沟,有条件用电毯包裹躯体,红外线和短波透热等,也可用温水,将冻伤者浸入40~4°C温浴盆中,水温自34-35°C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C,待肛温升到34°C,有了规则的呼吸和心跳时,停止加温。如患者意识存在,可给予温热饮料或小量酒,静脉滴注加温10%葡萄糖,有助于改善循环。
3.除体表复温外,也可采用中心复温法,尤其是那些严重冻僵的伤员。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和腹膜透析。医院都能进行,可用加温到49~54°C的透析液悬挂在3~4尺(1尺=1/3米)高度,通过在43°C水浴中保温的导管,灌入腹腔内,进行腹膜透析,每次约0-30分钟,可连续透析5-6次。每小时可使肛温升高.9~3.6°C,有助于改善心、肾功能。
4.采用对器官功能监护和支持等综合措施,注意处理低血容量,低血糖、应激性溃疡,胰腺坏死、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不张、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
(二)局部冻伤
1.治疗原则①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②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③局部涂敷冻伤膏;④改善局部微循环;⑤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⑥应用内服活血化瘀等类药物;⑦II、III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III度冻伤治疗;⑧冻伤的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最大限度的保留尚有存活能力的肢体功能。
.快速复温伤员脱离寒冷环境后,如有条件,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复温后在充分保暖的条件下后送。如无快速复温条件,应尽早后送,后送途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外伤到达医疗单位后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特别对救治仍处于冻结状态的II、III度冻伤,复温是效果显著的关键措施。
复温方法:将冻肢浸泡在4°C温水中,至冻区皮肤转红,尤其是指(趾)甲床潮红,组织变软为止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颜面冻伤,可用4°C的温水浸湿巾,进行局部热败在无温水的条件下,可将冻肢置于自身或救护者的温暖体部.如腋下、腹部或胸部,以达复温的目的。救治时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冻伤部。
3.改善局部微循环III度冻伤初期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逐日给药~ml,维持7~10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必要时也可采用抗凝剂(如肝素)或血管扩张剂(罌粟碱、苄胺唑啉)。
4.局部处理
(1)局部用药:复温后局部立即涂敷冻伤外用药膏,可适当涂厚些,指(趾)间均需涂敷,并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面积小的I、II度冻伤,可不包扎,但注意保暖。
()水疱处理: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如果水疱较大,也可低位切口引流。
(3)感染创面和坏死痂皮处理:感染创面应及时引流,防止痂下积脓,对坏死痂皮应及时蚕食脱痂。
(4)及时清除坏死痂皮:肉芽创面新鲜后尽早植皮,消灭创面。早期皮肤坏死形成干痂后,对于深部组织生活能力情况.往往不易判断,有时看来肢端已经坏死,但脱痂后露出肉芽创面(表明深部组织未坏死),经植皮后痊愈,因此,对冻伤后截肢应取慎重态度,一般认其自行分离脱落,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必要时可进行动脉造影,以了解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5.预防感染严重冻伤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常规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
(三)非冻结性冻伤
可在局部涂冻疮膏。局部用药应涂厚,每日数次温敷创面。并根据创面情况每日换药,用无菌纱布包扎。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