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ies,SCI)是现代社会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后的患者最常见的五个障碍是:大便控制、行走能力、小便控制、性能力、疼痛。中枢性疼痛一般在脊髓损伤后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多发于脊髓损伤平面或以下,发生率为11%~94%,是SCI的最常见的顽固性并发症之一,分为两类:一类为自发持续痛或自发间断痛,表现为麻木感、烧灼感、刀割痛、针刺痛或电击样痛;另一类为非伤害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诱发的疼痛。
中枢性疼痛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康复训练,且后续的康复、护理开支巨大,严重降低其生存质量。目前医学界对其发病机理仍未明确,所以临床上尚无规范特效的治疗方法。
一.疼痛的临床特点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典型特征是感觉减退、烧灼样疼痛和麻木感。根据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神经损伤节段的关系,其又可细分为三类:损伤平面疼痛、损伤平面下疼痛和其它。损伤平面疼痛为脊髓损伤节段支配皮节及相邻2个皮节区域的疼痛,而损伤平面下疼痛是指脊髓损伤节段支配皮节以下3个皮节区域的疼痛。有Meta分析研究显示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52%,其中损伤平面疼痛和损伤平面下疼痛患者分别占19%和27%。脊髓损伤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炎症、神经化学改变可以导致刺激周围神经或周围神经过度兴奋,“损伤平面疼痛”发病率高。在脊髓损伤后期,脊髓背角、脊髓丘系神经元在疼痛下行抑制环路被破坏,神经元兴奋导致过度放电出现“损伤平面下疼痛”。脊髓横断性损伤、患者高龄、痛觉过敏等因素往往提示神经元过度活跃,后续可能出现损伤平面下疼痛[1]。
二.疼痛的康复评定
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是以症状学为基础,采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进行评估。
三.疼痛的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后疼痛的康复治疗往往比较复杂和困难,一般单用药物和理疗方法效果均不明显,必须结合药物、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等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就目前而言,药物和理疗结合心理治疗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当这些方法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1.疼痛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中枢性镇痛药及其他解热镇痛药等几大类。用药原则宜联合用药,从单种药和小剂量开始,加量要谨慎;不宜按需给予,而应系统应用,达到疼痛基本缓解而无明显副作用时再缓减药量。
2.传统的中医疗法
针灸对镇痛有良好效果。针灸止痛的机理认为有以下几个观点:(1)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抑制疼痛的传导,提高痛阈。(2)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内啡肽增加。(3)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阻断痛感传导,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使疼痛局限。(4)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增高,抑制缰核活动水平,提高痛阈起到镇痛作用。(5)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2]。
督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皮肤的直接吸收作用达到行气破瘀、通督止痛的作用。督灸作用于督脉,可通达一身之阳,温煦阳气,进而改善气血运行,温补肾阳,使经脉疏通,气血畅达,以缓解“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枢性疼痛症状。而且督灸可以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体魄,这是西药所不具备的优点。
3.理疗
理疗以降低中枢兴奋性为原则,通过电流刺激使上行的神经传导通路达到饱和而难于感觉疼痛。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是一种以一定技术参数的低频脉冲电流经过皮肤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伤、无痛苦、介入性小、花费低的优势。TENS技术在国外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且疗效确切,有研究显示TENS有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特点。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因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患者依从性较好,被认为有发展前景。相关研究认为,rTMS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是:改善大脑兴奋性;改善脑部血流和代谢神经;调节神经递质和基因表达;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降低背根神经节内过度表达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3]。因此rTMS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康复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同时可改善慢性疼痛后继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
LA-激光对人体穿透较深,照射局部使组织内释放镇痛物质,并有生物刺激和调节作用。
高能量激光照射椎旁交感神经节及椎旁神经根也可获得止痛效果。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疼痛治疗来说也是一种不容小觑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许多脊髓损伤后的疼痛是由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致,而不良情绪又会诱发疼痛加重,情感反应与疼痛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因此可以对患者采取一些身体训练和放松治疗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调节中枢兴奋性。心理疗法可单独进行,也可配合药物和理疗共同治疗。
总之,脊髓损伤后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医生借助医学量表评估疼痛组分,对脊髓损伤后疼痛选择各种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最终达到去除或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瑞洲,舒伟,朱宏伟,等.脊髓损伤后疼痛的临床特点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31(4):04.
[2]张平.如何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J].中医杂志,,48(10):.
[3]韩晓阁,杨晓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2(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