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催眠师的隐秘江湖
TUhjnbcbe - 2021/3/11 15:15:00
在大众眼中,他们有神奇的能力,能让普通人爆发出惊人的潜能,让心灵受创者从此痊愈,让当事人进入未能想象的时空。

而在另一方面,催眠师在国内却是个没有任何官方认证的“职业”。有些人能靠表演和开课名利双收,有些人却要靠其他经济来源维持诊室的生存。揭开神秘面纱后,催眠师的生活跟我们想象的似乎并不相同。

实习记者_周嘉琳

摄影_孙海

和抱着熊公仔的患者相对而坐,专注倾听。是催眠师陆月明的惯常工作模式。靠墙的竖柜陈列着两百多瓶中药,开药看病是弥补其诊所收入的主要方式。

“放轻松,先闭上眼睛。然后平伸双手,两只手慢慢靠在一起。感觉全身越来越硬,越来越硬……”催眠师*天扬来回重复着后半句话,语调越发坚定且用力。

我站在两张相对放置的椅子旁边,顺从地跟着暗示语操作,手掌使劲贴住大腿。当然,刚开始是刻意的,为了避免意外。

一切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催眠师双手搭在我两侧肩膀,脚横抵住我的脚后跟,一下、两下、三下、四下……前后摇晃我的身体。我感觉到背部有一股很坚实的力量,慢慢戒备心也放了下来。台下的交头接耳,拍照设备的对焦声响,渐渐淡出听觉范围。

第五下,猛然向后一压,重心降低,我的头和脚瞬间被三个男人抬放到两把椅子之间。一切仿佛在零点零几秒间结束,还来不及反应。

催眠师在我耳边继续轻声说:“想象有一个很轻很轻的氢气球放在你的肚子上。”接着,有人在我的肚子放置了几层柔软的布料,两只大脚颤颤巍巍,先后踩上我的腹部。在我以前对“人桥表演”的认识中,“僵尸”们是丝毫感觉不到重量,甚至记不起刚才发生什么事的。而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不敢睁开眼睛,全身力气集中挺直腰腹部,十秒里,腹部顺利支撑起施加的重力。

“现在你觉得很放松,慢慢醒过来。”我慢慢睁开眼睛。表演结束。

后来,一位台下的观众问我:“能形容人站上去那一下,有多少斤重吗?”

“不轻,约摸十到十五斤的重量,但绝对能承受得住。”我这样回答。

后来,我见到了站在我肚子上那位男青年,一米七八,一百一十斤。

这是我第一次被催眠的经过。

史上最早有关催眠术的记载,是中国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代的祝由术和宗教仪式“跳大神”都包含催眠成分,当时多用做行骗性质的迷信活动。

直到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尔(FranzAntonMesmer)把催眠术引进现代社会,第一次临床使用催眠术,这种心理治疗手段才开始摆脱神学桎梏。

但至今为止,学界并没能对“催眠”进行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英国医学会的解释,说法各有差异,但描述不约而同提到一点:催眠类似于睡眠。

因此,人桥表演的成功体验,反而加深了我对催眠的疑惑。为什么我的意识会一直保持清醒?催眠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吗?催眠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香港拜访催眠师陆月明。

绕过意识的防线

会诊桌的大半面积都被小摆件占据,多是病人送来的。陆月明认为它们各具涵义,且能弥补桌面过大分散注意力的缺点。

三十三摄氏度高温下的香港弥敦道,一条几近密闭细长楼道,格外闷热。尽头就是陆月明的私人诊所,一间有着玻璃墙的十平方米小房间。

人称“细细老师”的陆月明在门口热情地招呼我和摄影师。她并没有穿医生的白大褂,而是一身白色外套和黑色长裙,两侧长发随意散落耳后。作为美国和加拿大注册的临床催眠治疗师,她这些年累积下来的病例档案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将我领进诊室后,陆月明坐到椭圆办公桌后面,双手搭在桌沿,身体稍向前倾。我顺势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她身后插着一朵鲜艳的向日葵。办公桌过半的面积被各种小摆件占据着:陶瓷乌龟、蝙蝠布艺娃娃。再加上旁边一张白色的催眠床,本来不大的房间看起来更显逼仄。跟我讲解案例时,她始终保持着平缓温柔的语调,时不时优雅地向后挥一挥手,指尖扫过书架上的一排书。

“难道催眠不是让人睡着的吗?”我提出最关心的问题。

“催眠和睡着是不同的,比如,在睡着时,你听不到催眠师的声音,但被催眠时是可以的。”陆月明模仿起被催眠病人的状态,眉目舒展,两眼闭合,有时候头部微侧,耳朵向前倾。

“事实上,生活中你我都有被催眠的经验。读小说疑真疑幻时、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时,对时间失去概念,忘记正在干什么,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这些都称作‘浅度自发性催眠’。在这种状态下,人变得较容易接受暗示和不受拘束,解除催眠后,也会记得刚刚进行的一切。”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的说法,人的潜意识富有创造性,藏着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意识则像个士兵,会阻止别人进入潜意识。“清醒的人如果手提重物,身体为防止机体损伤,会设置防御机能。比如提20公斤的水桶10分钟,大脑会告诉你‘不行了,再提会受伤’,于是你感觉提不动了。但以肌肉的物理承受能力,提到30分钟时才会发生肌肉撕裂等伤害,这中间二十分钟就是缓冲区。”

因此,催眠并没赋予我超能力,而是绕开意识的防御,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人桥僵尸就处在自我保护的缓冲带上。如果当时人充分信任催眠者,加上催眠者不停施加单调、令人产生疲劳感的刺激时,就能潜意识确信自己身上可以站人,并竭尽全力展示出来。”

在陆月明看来,只要照台词念,注意语气、语速、切入时机,普通人也有三至五成的机会将人催眠,但这只能称为表演,跟临床催眠治疗是两回事。

“躺下来,我给你做催眠。然后重复几句暗示语‘你很漂亮’、‘今晚会睡得很好’、‘明天会健步如飞’,然后,1、2、3......噔,醒过来......患者神清气爽地离开,奇迹般地痊愈了。”这种戏剧性的桥段,在实际治疗中是不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催眠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就像打了麻醉针,需要医生做手术才能治得好,麻醉了不等于自己能痊愈。比如她最近接手的一个案例:

三十岁的晓芸,成年后一直在家里,有丈夫和刚出世的儿子。她想改善家里经济条件,却没有找工作的勇气,因此求助于细细老师。进入诊室后,晓芸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重点。“我进一步询问她和家人的关系,原来在十二岁那年,母亲第一次指责她,‘长这么大还蹭家里,你有什么用’。之后她每次犯错误,母亲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至于她总觉得自己外表不标致,干活不利索,怕找工作被人嫌弃。”

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请母亲到诊所和晓芸对质,问清楚她当年说这句话的背景和意味,效果是最好的。可惜三年前她母亲去世了。陆月明只能用催眠把她带回12岁的那个场景。

“现在我们进入到时光隧道,找回12岁那年,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时候,她说过什么话……再看清楚一点,当时妈妈说这句话时,她在做些什么,家里的环境怎么样,灯光昏暗吗……”情境回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催眠师通过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引导晓芸观察当时母亲地表情、态度、语气。或者回到再之前,看看妈骂她之前,碰到什么事。

然后,陆月明帮她重砌回忆:当时看到“灯光昏暗”,可能意味家里条件很艰苦,母亲可能受气才说这句话,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同时她会将正向暗示语植入到患者潜意识里:“妈妈当时这样说,可能由于你的年纪还小,出来工作肯定不成功啦。但是现在长大了,也有可爱的宝宝,可以照顾好老公和孩子,按妈妈的标准,今天的你是有用的。”

两次咨询,四小时的催眠,晓芸的治疗还没有结束,接下来,陆月明还要因应她目前好转的状态,继续催眠,巩固刚建立的自信心。这种催眠技术称为“时空回溯”,将案主年龄倒退到小时候,回到心灵创伤出现的场面。早在二十世纪,“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HylandErickson)已经成功在多个治疗案例运用。

伦理之争

一位男性患者曾在治疗结束后,将人骨模型的无名指和尾指并拢塞入其嘴中,陆月明保留了这一有趣的“设计”。

“催眠界有一种说法:高境界的催眠是无声息的。从你一进门,就已经被我催眠了。”陆月明解释,其实诊室里所有布置,都是她精心设计的。比如身后的向日葵非常活泼,能够弥补她温婉有余、阳光不足的形象。小摆件则平衡了办公桌面太大,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的缺点。

催眠技巧的暗示,包括肢体和意象语言。如果暗示点由催眠师直接说出,容易招致抵触,而由间接暗示让患者自己在头脑中生成的话,则会顺利很多。

“比如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叫做《跟我一起无病到老》,另一本叫《跟自己调情:身体语象和性爱成长》。我讲话时手一挥,正好指向那里,病人顺着看去时就会发现,原来有本书和我说的主题一样,”然后他可能开始反问自己,“咦?我是不是真的很不爱惜自己呢?”

由于陆月明的双性人身份,她遇到的案例多数都是两性关系出现问题而来求助的。这也会让她面临催眠治疗的另一种争议:伦理。

陈志便是个典型的例子。五十出头,收入仅能保证三餐饱腹,但却找不到老婆,也从没有女朋友。虽然他很清楚,到了这个年纪,找到另一半几率已经很低,但每次都满怀希望赴约相亲。几次被委婉回绝后,他忐忑不安地上门寻求心理辅导,并且带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理由——从没和女性亲密接触过。

“那很简单啊,你去一次红灯区就好了。如果要找高档的、贵的,就到油麻地上海街,两三百块就搞定了。”陆月明大胆提出建议(香港公娼是合法的)。

“不,不,这样不行的。”陈志连忙摆手,眼神闪烁。他曾在旺角一栋楼下来回踱步数个回合,却还是没上去。从小接受的教育警告他:嫖妓等于堕落。

陆月明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在催眠状态中,幻想自己跟女性产生亲密关系,得到几近真实的体验。陈志同意了。

“按照步骤,我先把案主带去‘游花园’,看看蓝天白云,享受微风拂过脸皮的惬意。”陈志身体完全靠在椅背,两眼闭合,眉头微蹙,目无表情。

一轮充分放松后,加深催眠状态:“这样吧,你重新想象在旺角那个公园,旁边有一个楼梯,我们从楼梯上去……你看一下,面前有ABC三户,哪一间门口的牌子会让你觉得舒服自在……”

随着陈志呼吸声变轻变缓,催眠师的语调更轻柔舒服,一步步引导想象,拉长暗示语的时间间隔。

“A室。”

“原来A室能令你更自在,那其它两间就先不考虑了……我们站在A室前面。先吸一口新鲜空气,给自己勇气……敲门看看,开门给你的女孩子会不会很顺眼呢?不过我相信应该不差的,会让你很舒服的……我们敲门吧……嗯?她打开门了吗?”

“开了。不过门口这么光鲜,会不会很贵呢?”陈志再一次陷入犹豫。

催眠未能按预设顺利进行,陆月明隐隐感觉到案主的担忧。担心被性工作者嘲笑没钱,这关键的心理波动或许是案主现实中放弃的重要因素,但在咨询阶段,他自己也没有发现。于是,催眠师对语言架构做了临时调整。

“其实今天卖大包(做特价),看你这么帅,别人是免费的,你愿意吗?”

“好啊,好啊。”

“你进去吧,我在旁边陪你。但是你不会觉得尴尬,因为我在看书,看不到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有你们的享受,有你们的世界……我给你三分钟可以吗?在你的世界里,三分钟其实等于半个小时……”第一次和女性近距离打交道,陈志有些手足无措,额头渗出汗珠。陆月明继续引导:“不如跟她聊一下天吧。你觉得跟她聊什么是最不紧张的?比如问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你试一下开口问问‘小姐,你叫什么名字啊?’。”进行到这里,催眠师没有再给出指示,静默了十分钟。

“3……2……1,要醒过来了”,案主从三下清脆的响指声中睁开眼睛。

陆月明曾留意到陈志的下体勃起,但在之后的总结中,并没有追问他们在催眠空间里聊了什么,做了什么。

“一方面保全男事主的自尊心,没理由要一个女人教自己怎么做吧”。另一方面,这个案子与性功能障碍无关。在这次催眠里,做爱不是目的,“走上楼梯,踏进房门,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

这样的治疗手段,曾让她一度受到同行质疑“太没有底线”,“怎么可以在催眠状态,带案主嫖妓呢?”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逻辑:尊重案主道德价值观,且不能触碰法律底线。尽管虚拟空间不会产生实质后果。根据法例,“一楼一凤”即在一个住宅单位内只有一名妓女,是香港性工作者提供色情服务的经营方式,买卖双方不构成犯罪。

至于催眠带来多大效用,她也拿不准。因为这是很难用仪器量化的。曾有神经学家用脑电图扫描仪(EEG)和功能性核磁共振(MRI),观察被催眠者的脑电波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实验发现,人被催眠后,负责逻辑控制的左脑活动减少,控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活跃度上升,与做梦睡眠相关的低频波增强,与完全清醒状态相关的高频波减弱,但这也只能说明,被催眠着处于半睡半醒间。至于实际疗效,只能靠案主展现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反馈下结论。

疗程结束一段时间后,陈志曾主动打电话联系陆月明,表示那次催眠对他的帮助很大。之后,陆月明再也没有听说陈志的消息。不主动联系受助人,是催眠师的专业守则。

神秘的灰色地带

书架上夹的两本心理学书籍很抢眼,陆月明会用手势引导病人留意书名,达到间接暗示的效果。

在美国,催眠师是一项独立的职业,年由约翰·卡帕博士写入美国联邦职业法典。在美国心理学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催眠师的隐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