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
思维导图
脑神经记忆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神经连脑部位:
Ⅰ端Ⅱ间,Ⅲ、Ⅳ中,中四连桥,后四延。
解释:
第一对脑神经连端脑,第二对连间脑,第3、4对连中脑,第5、6、7、8对(中四)连脑桥,第9、10、11、12对(后四)连延髓。按纤维成分:
感觉性:Ⅰ、Ⅱ、Ⅷ
运动性: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Ⅴ、Ⅶ、Ⅸ、Ⅹ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及出颅部位
顺序名称
性质
连脑部位
进出颅腔部位
Ⅰ嗅神经
感觉性
端脑
筛孔
Ⅱ视神经
感觉性
间脑
视神经管
Ⅲ动眼神经
运动性
中脑
海绵窦-眶上裂-眶
Ⅳ滑车神经
运动性
中脑背侧面
海绵窦-眶上裂-眶
Ⅴ三叉神经
混合性
脑桥
眼神经
眶上裂-眶
上颌神经
圆孔-眶下裂-眶
下颌神经
卵圆孔
Ⅵ展神经
运动性
脑桥
海绵窦-眶上裂-眶
Ⅶ面神经
混合性
脑桥
内耳门-面神经管-茎乳孔
Ⅷ前庭蜗神经
感觉性
脑桥
内耳道-内耳门-颅腔
Ⅸ舌咽神经
混合性
延髓
颈静脉孔
Ⅹ迷走神经
混合性
延髓
颈静脉孔
Ⅺ副神经
运动性
延髓
颈静脉孔
Ⅻ舌下神经
运动性
延髓
舌下神经管
脑神经分布范围及损伤后表现
脑神经
分布范围
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I嗅神经
鼻腔嗅黏膜
嗅觉障碍
II视神经
眼球视网膜
视觉障碍
III动眼神经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眼外下斜视、上睑下垂
对光反射消失
IV滑车神经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V三叉神经
额、顶及颅面部皮肤,眼球及眶内结构,口、鼻腔黏膜,舌前2/3黏膜,牙及牙龈
咀嚼肌
头面部皮肤、口鼻腔黏膜感觉障碍
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VI展神经
外直肌
眼内斜视
VII面神经
面肌、颈阔肌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鼻腔及腭腺体
舌前2/3味蕾
面肌瘫痪、额纹消失
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腺体分泌障碍、角膜干燥
舌前2/3味觉障碍
VIII前庭蜗神经
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螺旋器
眩晕、眼球震颤
听力障碍
IX舌咽神经
咽肌
腮腺
咽壁、鼓室黏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舌后1/3黏膜及味蕾
咽反射消失
分泌障碍
咽壁等感觉障碍,舌后1/3味觉障碍
X迷走神经
咽、喉肌
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腺体、心肌
胸腹腔脏器及咽、喉
硬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发音困难、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内脏运动、腺体分泌障碍
内脏感觉障碍
耳廓、外耳道皮肤感觉障碍
XI副神经
随迷走神经至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面不能转向健侧、不能上提患侧肩胛骨
XII舌下神经
舌内、外肌
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舌的神经支配
舌前三分之二
味觉
面神经
一般感觉
三叉神经
舌后三分之一
味觉
舌咽神经
一般感觉
舌咽神经
舌肌舌下神经思维导图
脊神经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由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前根为运动性,后根为感觉性。
除第2~11胸神经的前支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分别交织成神经丛,包括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一)颈丛1.皮支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呈放射状分布于颈前外侧、肩、头后外侧及耳廓等处的皮肤。
2.膈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肌的运动。
(二)臂丛
1.肌皮神经肌支支配肱二头肌等,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2.正中神经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前群桡侧的屈肌、手掌外侧肌群;皮支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的皮肤。
3.尺神经经尺神经沟进入前臂。肌支支配前臂前群尺侧的屈肌、手掌内侧和中间肌群;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
4.桡神经沿桡神经沟向外下。肌支支配上肢的伸肌,皮支分布于上肢背面、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指的皮肤。
5.腋神经绕肱骨外科颈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分布于肩关节周围的皮肤。
臂丛的临床应用:
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导致上肢伸肌瘫痪而出现“垂腕症”。肱骨下段(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尺神经、正中神经,使所支配的肌瘫痪而出现“猿掌”;单独正中神经损伤出现“枪形手”。尺神经单纯性损伤可出现“爪形手”。若肱骨上段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时,易损伤腋神经,导致肩部皮肤感觉丧失、三角肌瘫痪。(三)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第2胸神经前支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第4、6、8、10对胸神经前支,分别分布于乳头、剑突、肋弓和脐平面,第12胸神经前支分布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
(四)腰丛
股神经(参与膝反射)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于股动脉外侧进入股三角。肌支支配大腿肌前群,皮支除分布于股前部皮肤和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五)骶丛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达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本干分布于髋关节和股后群肌。
根据坐骨神经在臀部的走行,臀部的外上部远离坐骨神经,且肌层肥厚、便于药物吸收,是臀部肌内注射的部位。
(1)胫神经:为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后面及足底皮肤。
(2)腓总神经:
行程: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下,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除支配小腿外侧肌群外,还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及第2~5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经穿小腿前群肌至足背,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小腿前面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坐骨神经的临床应用
腓骨头骨折时很可能损伤腓总神经,出现“马蹄内翻足”。
若胫神经损伤,因小腿后群肌收缩无力,出现“钩状足”。
上图为马蹄内翻足,下图为钩状足。
内脏神经
思维导图
周围神经分类: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的区别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分布
注:红色线条为交感神经,蓝色线条为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至腰3节段的侧角,由此发出节前纤维;其周围部由交感干、交感神经节及其发出的节后纤维、交感神经丛组成。
(1)交感神经节分椎旁节和椎前节两大类。
椎旁节位于脊柱两旁,约21~26对,同侧椎旁节借节间支相连而成的串珠状结构叫交感干。
椎前节位于椎体前方的动脉根部,包括成对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及单个的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等。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有3种走向: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相邻的椎旁节。
③穿过椎旁节,到椎前节内更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有3种去向: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②附着于动脉表面形成神经丛,随动脉走行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离开交感干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
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与附近脊神经间的联系,这种交通支有两种,即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均与脊神经的前支相连。灰交通支:指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无髓鞘、颜色灰暗的节后纤维。此类纤维返回31对脊神经后,随其分布至肢体血管、皮肤汗腺及立毛肌等,管理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
白交通支:是内含从脊髓灰质侧角细胞发出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由于髓鞘反光发亮,而呈白色。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入交感干后终于相应阶段的干神经节;或在交感干中上行或下降一段,再终止于干神经节;或穿出交感干,止于椎前神经节。
(2)交感神经的分布概况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在人体的分布,按颈、胸、腰、盆部总结如下。
1)颈部交感神经随8对颈神经走行,分布至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附于邻近的动脉,分布至头颈的腺体(如泪腺、唾液腺、甲状腺等)、血管、瞳孔开大肌;发出分支组成咽丛、心丛等。
2)胸部交感神经随12对胸神经走行,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形成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等分布于相应器官;6~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腰部交感神经随5对腰神经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脏器,部分纤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
4)盆部交感神经随骶尾神经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一些小支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交感神经分布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由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灰质的骶副交感核(骶2-4节段侧角)组成,副交感神经节多位于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叫器官旁节或壁内节。
由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随III、VII、IX、X对脑神经分布;
由脊髓的骶副交感核发出的节前纤维随骶神经走行,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脏器。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的特点是:①内脏一般性活动不引起感觉,只有强烈活动时才引起感觉,且缓慢、持久。②对冷热、膨胀、牵拉、缺血痉挛及炎症等刺激敏感。③定位模糊、分辨能力差。皮肤痛:
分为快痛和慢痛:
快痛发生快,定位清楚、尖锐,消失快;
慢痛为定位不明确而又难以忍耐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秒后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和情绪等方面的改变。
牵涉痛的概念和部位
当某些脏器发生病变时,在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囊
肾
阑尾
牵涉痛的
部位
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
左上腹、
肩岬间区
右上腹、
右肩区
腹股沟区
上腹部、
脐周围
来源:解剖学习助手
授权转载
推荐阅读:套医学视频课程可以免费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