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脑炎后遗症是指各类脑炎在经过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后,还残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的疾病。此处所谓脑炎是一个统称、泛称,常见的脑炎有病*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种多样,一般感染部位在脑膜的称为脑膜炎,感染部位在脑实质的称为脑炎,脑膜和脑实质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膜脑炎,脑膜和脊髓膜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脊髓膜炎。
脑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有:①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或运动发育倒退、失语、语言落后、吞咽困难、视神经萎缩、皮质盲、耳聋、癫痫等神经系统损害;②痴呆、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智力低下、学习困难、表情淡漠、眼神呆滞、哭笑无常、攻击性行为、易激惹、兴奋多动等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异常;③多汗、流涎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这些后遗症不仅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在脑炎后遗症的康复上,除了现代医学的物理治疗、高压氧、认知教育、语言训练、音乐疗法、理疗及药物治疗外,传统中医康复技术逐渐应用于脑炎后遗症的临床康复,譬如头针、穴位注射、体针等针灸技术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病属中医“痉病”“暑瘟”“真头痛”范畴,古籍中对其病因及临床症状早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将本病分为柔痉、刚痉,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提出其病是外因诱发,从太阳表证开始。总括而言,本症是因外感*邪,入里化热,热极伤津,筋脉失养而见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二)中医辨证分型
(三)治疗
1.穴位注射
(1)目的与作用:穴位注射疗法是将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局部疗法相结合,通过针刺、物理、化学、药理以及穴位开阖与传导等作用,对人体产生持久而缓慢的穴位刺激,从而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2)适应证:适用于各类脑炎后遗症患儿,是脑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穴位配伍原则
主穴: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图4-81)身柱、通里(图4-82)、大椎、内关。
配穴:
①颈软无力,角弓反张:可加天柱、大杆、颈三针、大椎等。
②腰软无力:可加腰俞、腰阳关、肾俞(图4-83)、命门、委中等。
③上肢痉挛,活动不利:可加天宗、肩髃、肩髎、臂臑、尺泽、外关、阳池、合谷等。
④下肢痿软无力:可加环跳、伏兔、血海、梁丘、阴陵泉、悬钟、丰隆、解溪等。
⑤下肢痉挛,活动不利:可加阳陵泉、脑清、解剪、脑清、太冲、丘墟等。
⑥伴智力障碍者:可加肾俞、神门、通里、内关、印堂等。
⑦伴癫痫:可加肝俞、天柱、玉枕等。
⑧伴视觉障碍:可加头部视区、养老、光明等。
⑨伴听觉障碍:可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
(4)临床用药及用量:穴位注射常用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类药物,如丹参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每种药物的用量,按该药儿童常用肌内注射剂量。
(5)法射方法及疗程
使患儿采用舒适体位,尽量固定好患儿,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剂量的不同,选于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采用2.5ml注射器)和针头(常用4号半针头)抽取适量的药物,局部皮肤常规消*后,有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局部反应点,快速刺人皮下组织(直刺或斜刺),然后缓慢推进针头或上下提插,探求“得气”针感,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人,一般进针0.8~1.2寸。头部穴位每穴(位注射0.3~0.5ml,四肢、腰臀部穴位每穴注射0.5~1ml。隔日一次,30次为1个疗程,每注射10次,休息15天。
(6)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有G-6-PD缺乏症的患儿,不宜使用麝香注射液。
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
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在神经千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千,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颈项、胸背部注射时,宜斜刺,不宜直刺,且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儿童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穴位注射时最好取卧位或抱坐位。
饭后,服药后,小儿过度疲劳及发热时不宜使用穴位注射。
2.体针
(1)目的与作用:用毫针刺激躯干及四肢的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感的传导以达到改善肢体功能,促进患儿运动、智力及语言功能恢复的目的。
(2)适应证:适用于各类脑炎后遗症患儿。
(3)穴位配伍原则: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包括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的局部和邻近的部位选取腧穴;远处取穴:是指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随证取穴:又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
主穴:人中、印堂、内关、三阴交、涌泉。
配穴:
①下肢瘫痪者:可加环跳、秩边、承扶、居髎、殷门、阳陵泉、委中、太冲、伏兔、光明、解剪等。
②上肢瘫痪者:可加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尺泽、外关、合谷(图4-85)、后溪等。
③吞咽无力,口角流涎者:可加颊车、地仓透颊车(图4-86)、廉泉等。
④言语不利、口不能言者:可加廉泉、翳风、风池、完骨、哑门等。
⑤握拳不展,腕指屈曲者:可加阳谷、阳溪、阳池、八邪等。
⑥尖足者:可加尖足三针(图4-87)、足底五针
⑦足内翻者:可加申脉、纠外翻等。
⑧足外翻者:可加照海、纠内翻等。
⑨内收肌痉挛者:可加血海、后血海、解剪等。
⑩智能障碍者:可加手智三针、足智三针等。
11睡眠障碍者:可加安眠、神门、大陵、太溪等。
12情绪急躁,多动不安者:可加开四关、劳宫、内庭等。
13伴癫痫者:可加内关、神门、申脉、照海、丰隆等。
14伴视觉障碍者:可加睛明、球后、攒竹等。
(4)针刺方法与疗程:一般选用直径为mm,长为25mm的毫针,如肌肉丰厚之处,可选用长40mum毫针。进针时宜快速进针,以减轻患儿痛苦。留针5~30分钟,视忠儿年龄大小,病程长短、配合程度而定。每5~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一次。
(5)注意事项
痉挛明显、肌腱缩患儿不宜采用强刺激手法,避免加重思儿紧张,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危险情况。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3.头皮针
(1)目的与作用:能反射性地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减轻组织损伤,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能促进患儿运动、智力、语言等功能恢复。
(2)适应证
适用于存在肢体运动障碍,及伴有智力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的脑炎后遗症患儿。
(3)穴位配伍原则:采用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及国际标准方案分区定位及治疗方法。
主穴:额五针、四神聪、运动区、足运感区、脑三针。
配穴:
①语言障碍者:加颞三针、语言1、2、3区、颞前线。
②听力障碍者:加晕听区、耳前三穴、颞后线。
③视觉障碍者:加目窗、视区(图)。
④平衡协调功能障碍者:加平衡区。
⑤精细动作差者:加运用区。
⑥伴癫痫者:加天柱透玉枕
⑦表情淡漠者:加情感区。
(4)针刺方法与疗程:线状穴选用直径为mm,长为40mm的盘龙针,点状穴选用直径为0.30mm,长为25mm的亳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快速进针,刺人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3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以平补平泻法为主。脑电图正常者可加用电针治疗,选用WQK型韩氏多用治疗仪,采用疏密波(2Hz和15~Hz,每种波形持续25s),根据患儿不同病情,每次选用2组穴位,刺激强度以患儿耐受为度,每次电针15分钟,每日1次。
(5)注意事项
进针时若发生疼痛或抵抗感时,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体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
电针刺激量应从小到大,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敏感度而定。
留针期间,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可加强肢体的功能训练。
癫痫发作未控制的患儿在发作期应慎用。
癫痫患儿禁用电针,可以进行捻针,但注意捻针强度和留针时间。
头皮血管丰富,拔针时应快速拔针,并使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避免出血。
4.灸法
(1)目的与作用:灸法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或患病部位,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
(2)适应证:适用于脾肾阳虚、四肢无力、免疫力低下,脾胃虚弱的脑炎后遗症患儿。
(3)穴位配伍原则
主穴:神阙、关元、中脘、脾俞、足三里。
配穴:
①颈软者,可加颈百劳、大椎等。
②腰软者,可加大肠俞、脊中等。
③下肢瘫者,可加足三里、环跳、绝骨、阳陵泉等。
④上肢瘫者,可加肩髃、外关、合谷、手三里等。
⑤肘部屈伸不利者:可加尺泽、曲泽、曲池等。
⑥膝关节屈曲者:可加委中、委阳、承山等。
⑦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加肺俞、风门、丰隆等。
⑧脾胃虚弱、不欲进食者,可加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等。
⑨四肢不温者:可加气海俞、关元俞等。
(4)操作方法及疗程
儿童进行灸法治疗,可选用艾条悬灸、艾灸盒、艾灸棒或电子艾灸器等,避免直接灸,以免因患儿不能配合而导致烫伤。施艾条悬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可将中、示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以防止烫伤。
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一次,10~15次为1个疗程。
(5)注意事项
在施灸过程中,应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引起的痛苦,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阳盛实热的患儿不宜使用灸法。
如灸后局部出现烫伤、水泡,如范围较小,可外涂烫伤膏,如范围较大,损伤较重,应请外科指导处理。
摘自《使用儿童针灸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刘振寰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