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解锁创伤疗愈地图第十章我们不过
TUhjnbcbe - 2020/11/13 18:44:00
第三部理性年代的本能当我们从动物眼中捕捉到己身倒影时,才能真正遇见自己。——罗伦?艾斯里《无尽的旅程》或许我们是特殊的动物,或许是拥有特殊性格的特殊动物,但说到底我们还是动物。——莫西欧?皮格卢希第十章我们不过是一群动物在疗愈创伤的途径,我主要依据的前提是:基本上,人类的天性仍受本能主导——人类在骨子里本来就是动物。有鉴于与动物本性的这层亲密关系,使人类虽然容易因创伤影响身心平衡,但同时也具备强大的恢复能力,在威胁事过境迁后,得以安全地回复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广义而言,我相信,若想真正了解人类身心的精致运作,治疗师首先要了解动物身\心的发展关系。人类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其实包含面对不断变化与挑战的环境所呈现的响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如何来到这世间?自古以来,无论是神学家、生物学家、无*府主义者,或是动物行为学、飞碟理论研究与心理学专家,都曾提出此核心的探源问题。他们提出各式观点,建构各种理论,努力探索人类的物质组成与构造,想了解我们到底是谁。他们各以不同的理性滤镜,将人性放在放大镜下仔细检视。这些理论之间不见得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尽管世间所有宗教大都以创造的神话为建构基础而发展壮大,例如,物理学家提出的大霹雳理论与《圣经》描述的上帝创造宇宙论间,并非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诚然,卫道人士虽未激情疾呼,认为初级学校与大学里应该全面教导《圣经》教义以取代物理学和宇宙学观点;然而,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里,还是潜藏着某种凶猛的分裂主义。让我们面对现实吧:那些倡议宇宙创造论与相信世界是出于“有智慧的设计”的人,当然会强烈反对进化论的看法。这样的分歧不见得跟消弭考古人类学上的时间断层有关,而是大家都极力想探究我们在本质上是否与动物划上等号。达尔文(在一八七一年)出版了《人类起源》一书,帮助人们在动物王国中找出自己在解剖学与生理学范畴的位置。如今,写了这本书的达尔文,比起五十多年前发表关于美国清教徒性生活报告的金赛(Kinsey)博士,变成更令人心生畏惧的人物。我们回顾一下猴子审判(译注:Scopestrial,此案发生于一九二五年美国高中生物老师Scopes身上,他因在课堂教导进化论而遭田纳西州起诉,形成创造论与进化论针锋相对的局面,为反现代宗教审判的著名案例,又称“猴子审判”),这是美国“宗教右翼”对抗达尔文主义的战争,也是对于人们的动物本性根深柢固的否定与恐惧的明证。这种否认的态度,反映出“较高等人类”(理性与道德)跟“较低等(性欲的)动物”间某种根本的断裂。还有许多奇怪的枕边人,就是一些现代行为科学家,也对我们的本能生命抱持否认的态度。由于人们生活已变得(过度)社会化,否定动物本性也是情有可原。但一味的否定与去人性化的后果,在物理学家麦克斯?普洛曼的《研究布雷克导论》一书中,已为我们做出总结:在人类所有能力中,原始本能是最难以驾驭,也最难被大家认真对待的力量。正因为我们的文明是古老的,我们跟原始中心的距离也如橡树顶端的小树枝与埋藏地底的根部之间那样遥远。文明的熏陶让我们闻到臭味才知自己会排泄。我们呆板地运用理智还志得意满,把本能力量的作用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轻忽到这种程度:无论本能是否具体、自然的呈现,都认定它们是隐形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本能终于开始反击我们的轻忽态度……然后,人类陷入惊慌失措。当人类与本能的根源越来越疏离时,就会变成矛盾又怪异的物种,不断扯自己的后腿,努力生活却弄得每下愈况。人们相当擅于逃避生命活力的核心,总是做得相当“成功”。从下面的小故事里,即可看出本能扮演了指引与教导的角色,使我们既有动物本色,也以最精致方式呈现人类的面向。有位自然动物摄影师在工作时目睹一件令他难以置信的事:一头野生母象不断用脚踢着刚出生的死产儿,虽然小象看似已无生命迹象。他观察并持续拍摄此惊悚过程长达三小时,最后出现令人意外的画面:小象宝宝的身体竟开始抽搐。其实母象做了很了不起的事,牠透过刺激小象的心脏,终于救回其性命。母象完全凭本能直觉完成此奇迹;此刻理智根本派不上用场。天鹅湖即使是在“较低等”动物身上,也能明显看见本能所呈现的智慧,遍布于哺乳动物的复杂行为中。某日,我坐在清澄碧绿的Vierwaldstattersee湖畔(位于瑞士琉森的冰河湖泊),悠闲地看着母鸭与天鹅带着孩子从我的早餐桌边游曳而过。我若稍微趋近,母鹅就开始惊慌失措,出现嘶叫与攻击等连串反应,但其他觅食的鸟儿都安然无事。这些鸭子悠悠划过我眼前,我轻轻丢出面包屑,兴致盎然地观察着母鹅与母鸭的举动,只见牠们退居一旁,谨慎监视孩子大饱口福。小家伙心满意足后,牠们才开始啄食,不仅全程小心保护孩子,还表现相当程度的耐心与克制,完全避免抢食行为。其实,这些优雅的雪白天鹅在幼年期表现的本性跟现在完全不同,牠们会互相推挤抢食,恶劣地互相攻击。哺乳动物在发展保护与照顾的本能上,已有相当的演进过程与长足进步,因此展现各种型态的哺育行为。灵长类与智人(Homosapiens)的进化过程里,照顾幼儿的方式也有跳跃式的进步;其中包括典范的转移,像是发展出各种利他与互相支持的社会性行为。然后,透过肢体与眼神的直接接触彼此产生连结,在进行交配过程中,更逐渐只把焦点放在一个对象上。雄性与雌性动物间繁衍过程的接触方式——极重要的一种连结——透过高潮反应以牵动体内神经系统释放各种化学物质,使彼此身心连结更形稳固。①结果,我们前仆后继地追求爱情,以勇气谱写传奇,经历时间的考验;如今,爱情、性与心灵的失落,已陷入永恒且本质的纠葛,使人类在诗歌、艺术、音乐与文学领域造就亮眼的成绩。人类总极力赞扬父母那表现得如超人神力般无条件的爱,否则何以解释为何对于自己的初生婴儿那瘦小、干皱果皮般的身躯却如此钟爱,毫不嫌弃他们除了吃喝拉撒与扯开嗓门尖声哭闹外什么都不懂?父母痴情凝望,耐心倾听与逗弄;抱着孩子轻摇安抚,无可救药地爱上他们。做父母的都知道,这还只是地狱之火与无尽耐心考验的开端而已。演化的力量赋予人类对下一代产生各种强烈情感,以完成照顾和养育子女的重要行为。达尔文式爱的情绪与行为,想必已演化为对新生儿的保护与照顾,让人类孕育后代,将妊娠期从十八个月(大概是因为头部很大)压缩到九个月。为让这些发育未完全的小东西存活,需要特殊、完整与充满爱心的照顾。这种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极大的爱,或许跟火线下英勇拯救战友性命那份舍己救人的精神相同。到头来,爱或许正是人类困境的解药,是人类爱好无意义杀戮与大屠杀的集体救赎。爱凝聚家庭与部族的力量——在紧要关头,它或许能弥合分裂的社会。爱让人类的动物性,透过与万物合一与神圣的连结,升华为极崇高的宗教与灵性情感。我在湖边目睹的这一幕,是否便是这种崇高之爱的先驱动力,它存在于动物原始本能里面,不着痕迹地压抑母鸭正常凶悍的抢食习性,好让幼鸭能先填饱肚子?一扇敞开的窗科学是我们的新宗教,消*剂就是圣水。——乔治?伯纳?萧尽管人们不断否认人类具备动物本能的特性,但二十世纪有六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都因研究本能主题而获此殊荣,让当代的我们对此领域的理解,开启一扇无比灵活且丰富多姿的窗户。达尔文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强调本能的差异是多细微且充满智慧。他在其笔记本M(一八三八)中记录着:“如今已能证明人类的起源。凡能深入了解狒狒行为的人,其形上学的思考能力就能超越洛克(译注:Locke,西欧理性论先驱)。”就此方面而言,从近来研究可看出,人类与黑猩猩在基因图谱方面的差异度(人类跟其他哺乳动物的差距则大得多)只有百分之一或二而已。确实,黑猩猩在解答极复杂的数学题时,表现竟不输大学的新生。号称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至今依然习惯漠视一个事实:人类终究只是动物而已。连人们的近亲类人猿都已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灵长类动物学研究专家珍·古德(JaneGoodall)女士历经多年严谨的观察研究后,认为黑猩猩身上具备动物与生俱来的灵性情感。以下是她对一群黑猩猩面对大自然的惊叹反应,当时猩猩们进入一处风景壮丽,有瀑布与河流环绕的地方:对我来说,那地方充满神奇力量,周遭弥漫灵性氛围。那些黑猩猩靠近时.会不时沿着河床进行从容又有节奏的漫步。牠们还会捡起石头与小树枝,朝远处丢去,有时则一跃而起,奋力攀住垂悬的藤蔓,像一阵旋风似的,不断在溪流上空飞荡旋舞,直至细长的藤蔓快无法承受持续摆荡几近磨断。这场神圣的灵性“舞蹈”,往往长达十几分钟。为什么牠们要这么做?这些黑猩猩难道不可能是在对大自然的壮观发出由衷的惊叹?因为飞瀑的神秘万分,它们看似充满生命却又飞逝如斯,看似相同却又面貌瞬息万变,因而激起猩猩内在的各种情感。这跟人类在面对难以掌握的事物与大自然的强烈神秘感,生起如拜物教那种崇敬与惊奇感,是否可能有类似之处?讽刺的是,尽管创造论者否认其动物根源,宗教的惊异情感可能更加肯定达尔文论者对物种延续,以及人类本能遗产深远影响的看法。对许多理性的科学家而言,非人类灵长类的“宗教敬畏”属性顶多只是某种延伸;最坏情况下,这也不过是神人同形论偏锋过头的极端例子。然而研究黑猩猩的情绪与行为,将其视为人类道德发展的进化先驱,自有其坚实、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起始于艾贝斯菲尔德的研究著作《爱与恨:行为模式的自然史》,到近来学术的高峰之作,法兰斯·德瓦尔那本文笔优美的《猿形毕露》其中生动的研究案例呈现出猴子与人猿是某些社会行为的先驱者,甚至包含高度精致的技巧,诸如谋求和平。这些先驱行为包含替彼此梳理毛发的互惠行为、维持社会阶级与减少暴力。其他明显例证包括:成年黑猩猩会协助年幼者爬树,或关在动物园的黑猩猩(一般都是不会游泳)奋不顾身跳进壕沟拯救溺水同伴却徒劳无功。这种利他行为与消防员冲进烈焰奋勇救人,或枪林弹雨中的士兵冒死抢救跌倒同胞的英勇精神,如出一辙。德瓦尔的观点奠基于几十年对灵长类社会攻击行为的观察结果。他注意到两只黑猩猩打架后,会出现某只黑猩猩去安慰失败者——这是需具备同理心与相当程度自我察觉能力的行为。德瓦尔还鲜明地描述母黑猩猩如何取走公黑猩猩握在手中准备打架用的石头,因此而化解斗殴危机,或至少避免牠们殴死对方。这类“和解”的努力可以保存群体的团结,因而更有实力以抵挡外来攻击。人类的道德问题始终环绕着对与错或公平正义等问题打转。据德瓦尔与其他学者的看法,道德实际上是源自人们对于他人的关怀,以及了解与尊重社会规则;这在许多哺乳动物团体都可见到。要行使这类准道德行为,需要极高程度的情感与社会运作。哈佛大学研究进化论的生物学家马克?豪瑟将这些观念进一步延伸,认为脑部本身即具备基因形塑的机制,其功能就是以复杂情感状态为基础而产生道德规范。面对如此周密的观察,社会科学家往往对于人类犹如动物的推测,仍表现嗤之以鼻的态度,最常见的就是他们所用的词汇,绝不会沾染本能行为的色彩。事实上,在现代心理学文献中,本能这个字极为罕见,通常都会被驱力、动机与需求这类字眼所净化与取代。尽管在解释动物行为时,我们还是常以本能来描述,但对人类许多原始、自发、普遍与可预测的行为模式(虽然修正过),我们却视而不见。例如,当世贸中心遭恐怖攻击而崩塌时,人们本能地狂奔逃命,直到双脚流血还不敢停歇。他们逃命的方式跟奔窜于古老的塞伦盖提大草原上,以逃避猎豹追赶的老祖宗其实别无二致。然后他们重新聚集,打听家人与亲朋好友是否平安无恙,接着便井然有序地步行穿越连接曼哈顿岛与其他地区的桥梁,回到各自的家。人们因痛失所爱而悲伤过度以致情绪崩溃时,跟其他高等演化的哺乳动物一样,都会表现出内心强烈失落的悲痛反应。珍?古德描述(黑猩猩社群)女家长芙洛的死亡,以及后来牠的儿子在树上俯视其尸体绝食自苦,就是这类例子。②另一个可比拟悲伤反应的例子是,在周未短暂出门归来后,人们经常会留意那些无精打采的宠物。开车时失控发飙与性上瘾的偏执行为,呈现出另一种扰乱生活的本能——这些都是本能走偏锋的例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情欲、交配、养育幼儿,甚至爱(以及伴随而来的行为模式),都跟哺乳动物身上类似的行为有惊人的相似性。达尔文比任何人都积极于说明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他除了发现进化的形式与功能,更进一步察觉到人类与动物无论在动作、行为模式、情绪与脸部表情各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达尔文主要著作讨论的主题,就是哺乳类动物情绪表达上的持续性。两者不仅在生理与解剖结构方面,在天赋、本能行为与情绪方面,也有惊人的相似性。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一书中写道:人类与较高等演化的动物,在本能上有其共通性。他们有相同的感官能力、直觉、感觉、热情、情感与情绪,甚至是更复杂的情绪,像是嫉妒、怀疑、模仿、感激与宽容;他们也会有欺骗与报复行为,有时易受嘲讽影响,甚至还有幽默感;他们会感到惊讶与好奇,具备相同的模仿、专注、深思熟虑、选择、记忆、想象、联想,以及推理能力;虽然程度非常不同。无所不在的本能使得求偶仪式令人目不暇给。像是雄孔雀会展现绚丽羽毛,如此高调的自我宣传能成功吸引配偶,同时炫耀自己的美丽。这两种结果是一体两面的。大部分求偶仪式是由“调情”做为序幕,接着主角会摆出昂首阔步之姿,不仅为展现其雄风,还为了某些较抽象的原因。例如,某些种类的鸟,其雄性独特的啼声、节奏与韵律极出神入化,相当吸引雌性的青睐③。另一方面,捍卫地盘也会产生斗殴与杀戮。事实上,猴群中70%的公猴从未有机会找到对象,只能孤独以终。进化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如果爱情能在其中扮演合适的角色,当然是美事一桩(对我们亦然)。在人类的求偶仪式中也能见到原始本能与精雕细琢的完美组合。不过,我们显然必须注意到所谓的“兽形神现”(zoomorphism)现象——从动物行为到人类宗教仪式皆是如此。谈到这话题,我想看过舞技高超的探戈或伦巴舞蹈的人,其实就等于目睹了本能求偶仪式的完美展现。若抽掉这些舞蹈原始的性根源,只将其视为制式化的动作,那么这些舞步就失去其活力与感人力量。那些神乎其技充满创意的舞姿变化,以及舞伴对那些神来之笔的美妙响应,使得舞蹈同时展现本能力量与艺术之美。我曾经看过两只蝎子创造的求偶之舞,当我发现它的基本结构竟与探戈如此相似时(包括献玫瑰为礼物——蝎子献上小树枝代替),不禁哈哈大笑。想象我们看着屏幕切割画面,一半是激情跳着探戈的情侣,对照另一边两只蝎子热情的求偶舞,其中的相似性会令人感到意外,甚至惊诧,但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细微差别与变化。但别忘了,此时此刻,世界上正有数百万对情侣正含情脉脉凝视对方,在这过程中充分展现魅力、原创性、创意与完美,他们努力为终生厮守而奋力演出。不幸的是,求偶之舞的戏码若脱序演出,强大的本能也会化为让心碎恋人狂怒与嫉妒的驱动力。对大部分人来说,本能冲动的多重面向通常隐藏在理性表面之下。但为让我们的察觉力更敏锐,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分辨某种内在的savannah,这是充满古老本能意味的字眼,呈现的特质包括和谐一致的行为、感觉、情绪和念头。这些原始的回响与反应是由顽强的神经机制所建构与指挥。把被称为“固着行为模式”与“特定领域设定”(以及释放它们的刺激,所谓的原始释放机制,或RIMs)的生理过程拼凑在一起,就是人们长期演化后得到的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固着一词使得这些行为似乎比实际上更拘谨。这可能是因为当初描述这些反应的德文Erbkoordination一词被误译的缘故,它被表面地翻译为“继承协调”(legacycoordination)的意思。后者有强烈基因成分的意味,但此非绝对性定义,仍有修正的空间。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情绪伴随着身体变化与“初期的”身体动作而出现。例如,他描述伴随着愤怒出现的典型身体动作是:通常,他们的身体会直挺挺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叹牙切齿……很少人在此情绪激动状况下,还忍得住挥拳或猛烈推开对方(愤怒的对象)。的确,挥拳揍人的欲望常强大难忍,以致不动的对方常被打趴在地。不过,罗伦兹对此本能行动模式的观点又做出修正,认为“即使性情很暴躁的人,都会极力忍住情绪,不任意破坏价值贵重的东西,只摔膺品出气。”因此,人们的情绪会跟一特定行为模式与习性产生关联,随时就绪的某种行为——但它也可能被克制、程度减轻或是加以修正。本质上,本能就是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它是以生理冲动与行为呈现。在早期进化过程中,人们被设定的本能程序,主要是为“行动系统”而“写”。所以,本能与行动关系密切——如何寻求食物、庇护所与配偶,以及如何保护自己。这些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早已深深烙印在基因里,以协助人们做出求生反应。最基本的本能之一是,当我们被暗影笼罩的反应;另一种反应就连体积最小的哺乳类、鸟类,可能甚至飞蛾身上都可见到,那就是对来自上方的监视之眼,有着天生的恐惧感(想必是飞禽类的侵略者)。④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人类对于“邪恶之眼”与生倶来的恐惧感,此现象可从许多传统护身符图腾、仪式与艺术作品中看出。有个朋友告诉我发生在他小儿子身上的事,多少也反映此类本能反应:亚历山大平常是个沉静、快乐又好脾气的孩子,只有十六个月大,还在学爬行与站立,仍不会走路(他在十八个月大时开始走路)。某天,父亲带他到朋友家玩。朋友把他抱到腿上,拿出一盒橡胶制眼球给他玩。但亚历山大似乎不太喜欢这个玩具,看到后就猛然转身,还一直做*脸。后来,他坐在地板上,另一个朋友又把眼球拿给他玩,这次他的反应是站起来直接踩在眼球上。小孩跟眼球的距离约四或五呎。然后,亚历山大突然一百八十度转身,飞快往后跑,一边尖叫着挥舞手臂,最后蜷缩在墙角。大人们都很惊讶他的反应,他父亲立刻飞奔过去将他揽在怀里,不久他的情绪逐渐平息。本能反应动作可能剧烈如亚历山大看见追捕猎鸟的“邪恶眼睛”那般惊吓,或其他战\逃等反应;也可能是较轻微的反应,譬如内心暗自饮泣、无法喘息;也可能是更细腻的身体反应,如喉头轻轻蠕动,对着自己的宝贝与爱人发出呢喃低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锁创伤疗愈地图第十章我们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