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又称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常有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脑梗塞是如何形成的?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可造成脑供血动脉缺血。病变和功能障碍的程度取决于血供不足的发生快慢与时间长短、受损区域的大小与功能,以及个体血管结构型式和侧支循环的有效性等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供应脑部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管径约um以上,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组成部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改变是动脉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管腔狭室需达80%~90%方才影响脑血流量。硬化斑块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如病变逐步发展,则内膜分裂、内膜下出血(动脉本身的营养血管破裂所致)和形成内膜溃疡,内膜溃疡处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使管腔进一步变窄或闭塞,硬化斑块内容物或血栓的碎屑可脱入血流形成栓子。硬化动脉可因管壁弱化,形成梭形动脉瘤。动脉瘤内可形成血栓而闭塞血管,或因梭形扩大压迫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如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体病理检查时,可见硬化血管呈乳白色或*色,粗细不匀,管壁变硬,血管伸长或弯曲,有的部分呈梭形扩张,血管内膜下可看到*色的粥样硬化斑块。脑部表现可有脑回变窄,脑沟深宽,脑膜增厚而不透明。脑回表面可有颗粒状或虫咬样萎缩区。脑重量减轻。切面上可见脑室扩大,灰质变薄,白质内可见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有灶性硬化小区。
发生脑梗死处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可发生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渗血。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所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空腔内可充满浆液。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为一组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群,临床表现与不同供血区域的功能有关。
(一)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群依照血管供应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功能,我们可以将脑血管病分为以下数种血管综合征。
.大脑前动脉综合征: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包括支配对侧小腿的运动和感觉皮质、膀胱抑制或排尿中枢。出现对侧小腿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因反射性排尿抑制的损害引起急迫性排尿。此综合征临床不常见,可能是因为大脑血流主要流向大脑中动脉。
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多见。大脑中动脉供应绝大部分的大脑皮质(外侧面)和深部皮质下结构。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分上侧分支,供应支配对侧面部、手和手臂的运动感觉皮质和优势半球的语言表达区(Broca区);皮质下侧分支则供应视放射、视皮质(*斑视力)和部分感觉皮质,及优势半球的语言感受区(Wernicke区)。发自近大脑中动脉主干的豆状核纹状体动脉(豆纹动脉)则供应基底节、内囊膝部和后肢的下降运动传导束(对侧面部、手、手臂和下肢)。
大脑中动脉上侧皮质支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手和手臂的偏瘫及相应的偏身的感觉缺失,但是不伴有同向偏盲。如损害优势半球,可以出现Broca失语。单独大脑中动脉下侧皮质支病变少见,导致对侧同向偏盲,对侧肢体的图形、实体和空间感觉的障碍,可有疾病否认、肢体失认、穿着失用、结构失用等显著的皮质感觉的损害特征。如损害优势半球,可以出现Wernicke失语;如损害非优势半球,临床表现可出现急性精神混乱状态。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即分出皮质上下侧支和(或)大脑中动脉的病变,临床症状重,合并上、下侧皮质支综合征的表现,往往面部、上肢重于下肢,优势半球损害则完全性失语。
大脑中动脉主干(发出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前)损害,临床表现出整个供血区的障碍,对侧偏身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因内囊受损,上、下肢损害程度无明显差异。
3.颈内动脉综合征:颈内动脉来源于颈总动脉,其分支除前面讨论的大脑前、中动脉外,尚发出眼动脉供应视网膜。颈内动脉病变程度依侧支循环的情况而定,侧支循环多数是缓慢进展的动脉阻塞而代偿的结果。有作者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约/5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阻塞。近5%病例,颈内动脉的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前,有TIA的先兆或同侧眼动脉缺血导致一过性单眼黑隙。颈动脉阻塞可以是无症状性的。有症状的颈动脉综合征类似大脑中动脉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一对大脑后动脉发自基底动脉的尖端,供应枕叶皮质、颞叶内侧面、丘脑和中脑头端。通常由于栓塞发生在基底动脉的尖端,可以阻塞一侧或双侧后动脉,栓子可崩解而不出现症状,或部分的大脑后动脉梗阻。
临床大脑后动脉闭塞导致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而*斑视力保存(*斑视力的枕叶皮质由中动脉和后动脉双重供血)。大脑后动脉起始段闭塞影响中脑上端,出现眼球运动异常,包括垂直凝视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球垂直分离性斜视。大脑后动脉闭塞影响优势侧半球(多数是左侧)枕叶,特征性表现为命名性失语、失读症(而无失写)和视觉失认,视觉失认是由于胼抵体损害切断了右侧视皮质和左侧语言皮质的联系。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皮质盲和因颞叶损害的记忆障碍。
5.基底动脉综合征:基底动脉起自双侧椎动脉(某些个体仅有一支椎动脉),行进于脑干腹侧,并于中脑水平分又为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分支供应枕叶、颞叶内侧面、丘脑内侧、内囊后肢和整个脑干及小脑。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往往因为累及多组分支动脉,临床表现通常不一致。如累及椎动脉(单侧或双侧)其表现类似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在颈椎关节硬化的病例中,可以因头部转动导致一过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出现脑干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另外,发出椎动脉前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可以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往往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并不提示椎基底动脉的卒中。
发生在基底动脉近端的血栓形成,影响脑桥背侧部分,出现单侧或双侧滑车神经麻痹,水平性眼球运动异常,并可有垂直性眼震和眼球沉浮,瞳孔缩小而光反射存在(下降的交感神经传导束损害),偏瘫或四肢瘫和昏迷多见。基底动脉综合征易混淆于脑干出血,但临床CT或MRI可以明确鉴别。
基底动脉综合征如损害脑桥腹侧部(不影响脑桥背侧),临床出现四肢瘫痪,而意识完好,患者仅仅利用眼睛闭合和垂直眼球运动来示意,通常称为闭锁综合征。此状态多与昏迷混淆,脑电图可有助于鉴别。
发生在基底动脉远端的闭塞,影响中脑上行网状结构、丘脑和大脑脚,通常出现特征性的意识障碍和单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偏瘫或四肢瘫,临床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时与天幕疝影响中脑的状况相混淆。此类情况多见于栓塞性病变。
6.椎-基底动脉长旋分支综合征:椎-基底动脉长旋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应脑干背外侧,包括位于背外侧的脑神经核和进出小脑传导束的小脑脚。常见的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导致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表现同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Horner征和面部感觉缺失,对侧痛、温度觉损害,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呃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无运动障碍。
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脑桥下端外侧部的损害,常见同侧面部肌肉瘫痪、凝视麻痹、耳聋和耳鸣,无Horner征、呃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
脑桥上端外侧部的损害多由于小脑上动脉闭塞,临床表现相似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的表现,但是无听神经损害,而出现视动性眼球震颤和眼球反侧偏斜,对侧出现完全性感觉障碍(包括触觉、振动觉和位置觉)。
7.椎-基底动脉旁中央分支综合征:椎-基底动脉旁中央分支行径于脑干腹侧至四脑室底,供应脑干的内侧面,包括大脑脚内侧、感觉传导通路、红核、网状结构和内侧的脑神经核(Ⅲ、Ⅳ、Ⅵ、XI)。
(二)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OCSP(Oxt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ion,TACD):大脑高级功能障碍;同侧视野损害;同侧面部或上、下肢中至少两个部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ion,PACID):只表现完全前循环中所列三方面中的两项,或只表现大脑高级功能障碍,或较腔隙性梗死中所规定的更局限的(如局限于一个肢体或面部和手,但不是整个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3)后循环梗死(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ion,POCI)。
(4)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cerebralinfarction,LACD)。
2.TOAST(TrialofOrg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主要是病因分型,分为:
()心源性脑栓塞。
(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3)小动脉卒中(即腔隙性脑梗死)。
(4)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
(5)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
(三)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主要包括脑小血管病和分水岭梗死。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smallvesseldisease,SVD)是指累及直径30~um范围内,没有侧支吻合的解剖终末动脉,其供血区域在脑深部白质及脑干,临床表现为静息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和老年情感障碍。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的一组疾病。
主要的病因有动脉硬化、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相关性血管病和炎症或免疫介导性血管炎以及放射性血管病。导致动脉硬化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龄。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淀粉样物质沉积。遗传(单基因突变)相关性血管病包括: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病伴有白质脑病(AD-RVLC),遗传性肾病、动脉瘤和肌肉痉挛(HANAC,又称COL4A卒中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MELAS),Fabry病,家族性英国型痴呆(familialbritishdementia),家族性丹麦型痴呆(familialdanishdementia)等。炎症或免疫介导性血管炎包括:坏死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原发性CNS血管炎、Sneddon综合征、Susac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血管炎、感染相关的血管炎。放射性损伤导致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2.分水岭梗死:分水岭梗死(watershedinfarction)是指相邻两个血管供血区交汇处区域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者微栓子栓塞造成的梗死。分水岭梗死约占脑梗死的0%。分水岭梗死又分为皮质型梗死和皮质下型梗死。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均可发生分水岭梗死。
临床表现:①发病前的状态或诱因有助于对分水岭梗死的判断。如体位改变时、吃饭中、运动中、深呼吸或剧烈咳嗽状态下发病;发病时血压低(用降压药或药物加量、合并使用其他药物加强降压、麻醉、心脏手术、失血或贫血等),如果合并血管狭窄则更容易诱发分水岭梗死。②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有意识丧失而无局灶性体征的梗死;眼脑综合征(单侧一过性黑朦和对侧肢体或单个肢体运动障碍);肢体摇晃(脑电图正常);罕见的有视网膜间歇性反应不良(retinalclaudication,强光照射后短暂的失明)等,由于皮质受累多见,故癫痫的发病率比普通脑梗死更高。也可出现轻度的半球性认知功能障碍。
那么,为什么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呢?、脂肪摄入过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一些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会摄入过多。
如肉、炸鸡、牛油、动物内脏等会导致血管中脂肪,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的积聚,增加血管负担并造成损害。肥胖的人患脑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0倍。
2、盐的摄入量增加
不只是做菜放入的盐,酱油,包括腌制食物,腊肉,香肠等食物。
研究表明,中国每日平均摄入盐量为5-20克,比推荐摄入量高2-3倍。盐摄入量增加会导致血管变脆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30倍以上。
3、嗜烟嗜酒
我国吸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已达到3亿人,吸烟与20多种疾病有直接关系。抽烟会诱发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管痉挛。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梗塞,引起脑梗塞。
建议:每天吸烟少于5支;每天饮酒少于2两。
除了上述外在因素外,真正的原因,是导致身体内部损伤。
临床上,动脉硬化是脑梗塞的主要原因,并且颈动脉斑块阻塞诱发脑梗塞。
动脉硬化:由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因素引起,导致动脉壁增厚,血管壁狭窄,血管弹性丧失,像"水管一样"。
在到达一定程度上,由动脉供应的组织和器官,就会缺血,坏死。动脉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坚持做好3件事可清除血管,防硬化,避免脑梗!第件事:清除血管,多做2件事。
、经常喝水:
喝水,有这运输作用,可将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等垃圾物质,代谢掉。
喝水,有调节作用,水可以稀释血液,减少血液的粘稠度。
喝水,有保护作用,保护血管不受损伤,减少血管炎症的发生。
2、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的波动,导致体内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很大,增加血管的压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太兴奋或悲伤。
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发生率。
第2件事:运动,强壮的血管。
、转动头部:
左右转,上下转,摇头晃脑,可增加颈部运动,促进血液流动,保护血管,增加脑部的滋养,预防脑梗塞。
2、转动手腕:
用手腕画圈,顺时针30次,逆时针30次,增加手部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的循环。
3、转转脚腕:
手和脚,连通着身体的2条经络,和手的方法一样,舒筋活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第3件事:控制指标,以防止疾病。
、控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壁损伤,血管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血压的波动大,很容易发生脑梗塞。
2、控血脂:
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导致血管斑块形成,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诱发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发生。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整合自网络,重在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结语:建议大家平常要多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特别是针对体胖的患者,更是要进行节制,同时多吃一些营养膳食来均衡体内的营养。如何还有其他(面神经麻痹)方面的疾病不清楚不明白的话欢迎各位朋友和患者评论讨论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