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眼睑下垂概述
眼睑下垂是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症,它既可独立存在,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其成因复杂,涉及神经源、肌源性、腱膜性、机械性和假性上睑下垂等多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神经源性的脑血管病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和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中医学对眼睑下垂的历史认知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其中,《脾胃论.脾虚则九窍不通》提出“脾升清阳”的功能障碍是导致“目窍之不利”的直接原因,而《灵枢.脏腑邪气病形》则详细描述了眼睑与气血的紧密联系。因此,气血亏虚和风邪客睑也被视为眼睑下垂的重要诱因。
02针灸治疗策略
▍辨证体系及依据基于这些理论,中医学形成了多角度论述眼睑下垂的辩证体系,包括脏腑、经络、外邪和内伤等多个方面。这一体系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眼周及其他穴位在针灸治疗中,通常选取眼周的攒竹、阳白、瞳子髎等穴位来调和眼睑局部气血,同时配合手阳明经合谷穴以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以及足阳明经足三里、足太阴三阴交和气海穴以补脾胃、升清阳、补气血。此外,申脉、瞳子髎和光明穴的加入也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其中申脉通于阳跷,瞳子髎和光明则为少阳穴,少阳为枢,与阴阳跷共同司掌眼睑的开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