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帕金森并不是只有手抖这点症状。
静止性震颤
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肌强直
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个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的患侧肢体肌张力会增加。
运动迟缓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的运动幅度会减少,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在多个方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称为面具脸。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可变慢变小。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常曳行,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
姿势步态障碍
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既有可能跌倒。
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中医药目前在治疗帕金森病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很多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还能有效拮抗西医西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减少对人体的损伤。
王世龙医师治疗帕金森患者临床小二十年总结的经验方,五龙震颤汤的汤剂,对帕金森的治疗能得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服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很好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药物效果相对来说也更加稳定。
在治疗震颤类疾病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症阶段分3步进行治疗。
药物的调整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步主要是镇肝息风,平复异动的肝阳,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第二步补肾养精养血滋阴,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本源入手,巩固疗效。
第三步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缓解症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