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AI人工智能可诊断自闭症,准确率超过90%;
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不错效果;
老年痴呆、抑郁症、头痛等,肠道微生态也是“凶手”之一……
近日,首届粤港澳脑科学高峰论坛暨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学术沙龙召开,聚焦前沿动态,就16个专题进行研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破解医学难题提供持续驱动力。杨雄里、苏国辉、陆林、高天明4名院士及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分享了团队近期的研究进展。
01.
首届粤港澳脑科学高峰论坛,广州搭平台推动科研和转化
论坛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主办,开幕式由该院党委书记吴京洪主持,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作总结发言,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主任委员、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为大会致欢迎辞。
中山大学
高松院士表示,本次脑科学高峰论坛为全国精神与神经疾病领域专家搭建线上线下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为超前布局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促进粤港澳三地脑病学科的合作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此为契机,粤港澳的高校和各专业联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研导向,共同开展前沿科学与产业合作,为打造健康湾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新的力量。”
兰平表示,中山大学具有多学科平台,能为脑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交叉平台提供知识支撑和现实的可能性,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脑科学研究中都应该发挥出引领作用,也将与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同仁一起,做好科研工作,共同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临床应用。
中山三院
吴京洪介绍,中山三院发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脊柱外科、精神(心理)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优势,架构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神和神经疾病研究。
戎利民谈到,中山三院于年成立了华南首个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即脑病中心,年牵头与医院联合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年作为联合单位与广州医院联合申报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并代表中山大学牵头组建“粵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本次会议旨在为研究脑科学的同仁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促进学科合作和产业融合,持续推动区域脑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斐对专业联盟组建及三地脑计划攻关、脑健康促进的合作发展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加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医疗、人才高地表达出深厚期许。
王斐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签订了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协议,神经系统和精神类疾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共建的内容之一,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科研产出和成果的临床应用。“医院、专科联盟能发挥好智库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将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共同攻克医学难题、勇攀高峰。”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6个研讨专题,内容涵盖脊髓损伤与修复、自闭症谱系障碍、急性卒中、神经免疫、脑小血管病、颅底内镜与微创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抑郁与认知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与神经变性病、神经康复与脑调控、吞咽障碍康复、神经影像与功能、神经与康复护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并同时举办了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题研究进展汇报。
广卫君也为大家打探了
部分项目研究进展
▼▼▼
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有初步成果
戎利民介绍,中山三院拥有7个已备案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居全国医学机构之首,涉及肝病、脑病、免疫代谢疾病等,其中干细胞治疗认知障碍、脊髓损伤等均有不错进展,运用脐带间松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初步成果。
该院牵头的脑病大数据云平台正在高速推进建设,以脑疾病为核心的远程医疗平台已于年正式启用;作为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单位之一,已获批国内首个国家药监局“细胞类产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帕金森、痴呆、抑郁症患者
有望迎来曙光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正齐介绍,研究表明,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和肠道微生态有关,坏菌群分泌的毒力因子会造成免疫损伤,破坏脑血管屏障,导致老年痴呆、抑郁、头痛等;长期高盐饮食、过多摄入快代谢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饭、馒头等,可能会加快衰老、增加免疫损伤,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
目前,利用细胞再生修复神经损伤,治疗帕金森、血管性痴呆、抑郁症等已取得一定进展。
AI诊断自闭症准确率超90%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邹小兵介绍,根据医院牵头的一项涵盖了包括广州在内的8个城市6~12岁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为0.7%,受医务人员对该疾病诊断水平、及家长认知的影响,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自闭症已经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