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各种运动障碍,也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以及感知觉障碍等。
由于其受损的神经元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得中重度脑瘫愈后不佳。特别是脑瘫的患儿常常是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很大负担。
传统的脑瘫的治疗包括理疗、运动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外科矫形等治巧均属于对症治疗,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脑损伤患者脑部的病变。
由于脑瘫综合治疗策略对中重度脑瘫收效甚微,导致脑瘫患儿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负担。干细胞移植为脑瘫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细胞治疗的可行性
细胞替代治疗研究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分化成间质起源的任意组织的潜能,包括向神经元样细胞、软骨、血管内皮细胞、造血基质及骨等分化成熟的特征。
将BMSC直接注入大鼠脑缺血区或经颈动脉、周围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注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显示BMSC可在缺血区脑组织中存活,部分移植的BMSC表达神经细胞的特异性蛋白,植入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
BMSC移植治疗脑损伤不仅仅是可以转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并通过旁分泌的形式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损伤区域的修复。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己经让人们看到了治疗脑损伤疾病的曙光。
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修复、免疫调节作用在神经系统修复中其重要作用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人们己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的实验研究。动物实验证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的可行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不仅仅是可以转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并通过旁分泌的形式释放细胞因子,促进损伤区域的修复。
临床上治疗小儿脑瘫的细胞有哪些,移植途径有那些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已有报道,其移植细胞有胚脑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种,移植途径是腰椎管和脑室注射。
临床案例
研究以30例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脑瘫患儿进入移植组为研究对象,其中移植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岁-32岁,根据移植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GMFCS评分分级相类似的常规治疗脑瘫患儿作并对照,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28岁,平均年龄3.8±5.5岁。
应用自体BMSC体外转化为NSCs,反复经腰椎管移植治疗3-4次,辅助周围静脉移植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均同步康复综合治疗。
观察指标:两组患儿主要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等指标。运动能力采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量表评价的GMFM得分,语言能力采用GESELL量表测定得出患儿不同时期的语言商(LDQ=语言发育年龄/实际年龄)。治疗前GMFM为GMFM0,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GMFM依次为GMFM1、GMFM3、GMFM6计算出GMFM评分的上升量。
结果
(1)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GMFM较GMFM0上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任<均0.),表明移植组运动能力康复较对照组者明显快。
(2)GMGCS分级Ⅳ级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的GMFM的上升值比Ⅲ级和V级的患者的上升值均高,Ⅳ级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的GMFM较GMFM0的上升值均高于Ⅲ级患者,显示Ⅳ患者较Ⅲ级和Ⅴ级患者移植治疗后运动能力的改善明显。
(3)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语言商及与治疗前语言商比较上升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语言商较治疗前的上升值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
不良反应:移植组30例患儿没有出现发热、呕吐等反应,1例患儿移植后哭闹频次明显增多,未给予特殊处理,2日后自行缓解。
结论: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瘫的有效率达到85%,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在移植后3个月明显显效。6个月以后运动康复效果逐渐消失,但患儿运动能力无倒退现象。继续治疗运动康复效果继续显现。语言功能的改善显效较晚,一般在移植治疗后3~6个月后显效。
总结及未来展望
脑瘫是中枢运动障碍为主疾病。干细胞移植能够恢复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解决了患者的根本问题。外周静脉同步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既发挥免疫调理作用又减轻炎症反应,又辅助修复脑损伤的作用。
近年来,不只是脑瘫,干细胞治疗还给其他许多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国家也正在大力支持和推动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干细胞治疗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