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个机器人有点忙
TUhjnbcbe - 2024/5/13 17:11:00

医生正在操控机器人为患者进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位食管癌晚期患者,原本已无法进行手术,现在,我们以微创、精准的方式帮助病人更好恢复!”8月3日上午,经过近4小时的紧密合作,医院肿瘤外科手术团队又独立完成了一例“完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手术。

该院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傅俊惠主任医师介绍,医院就诊时食道肿瘤已发展到12厘米大小,科室团队运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食管癌前沿治疗方法,让本来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有了手术条件。达芬奇机器人则在微创切口下根治性切除了肿瘤病灶,为患者带来更小的损伤、更好的术后恢复。

实际上,从今年7月5日医院启用汕潮揭三市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该院肿瘤外科已在食管癌切除、肺结节切除等多种疾病领域陆续独立开展了区域内首例机器人手术。“手术机器人在微创的基础上,将手术的精度和可行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傅俊惠说,达芬奇机器人的应用,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加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案,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一流的精准医疗技术。

●南方日报记者彭深通讯员张熠伟

完成多例机器人手术

7月31日上午,医院手术室内,肿瘤外科手术团队正紧密配合着,傅俊惠主任医师操控着达芬奇机器人为一名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这是该科室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手术,也是潮汕揭三市食管肿瘤领域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首次尝试。

患者今年60余岁,今年5月初,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检查时发现,患者食管几乎被肿瘤塞满,梗阻严重,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原来,患者患局部晚期胸中段食管癌,肿瘤已经发展到约7厘米大小,有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由于肿瘤已经发展到局部晚期,如果直接切除肿瘤极易出现切除不彻底的情况。食管癌多学科会诊团队讨论后,决定为患者进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再进行病灶切除。

经过2个疗程后,患者吞咽梗阻明显好转,肿瘤已萎缩至满足切除条件。经过充分评估沟通,医护团队为患者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切除食管癌手术。术中,手术团队仅在患者胸部和腹部开了4个8毫米的穿刺口,主刀医生通过操控台上的操作杆、脚踏板操控着机器人的手术器械直达病灶,精准切除肿瘤。手术历时分钟,患者出血约20毫升,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声音嘶哑等并发症。

继成功开展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食管癌后,医院肿瘤外科团队又很快地完成了多例同类手术。8月3日、8月7日,该院肿瘤外科团队又相继完成多例完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手术,在手术中不断精进技术,优化手术的流程和效率。

8月2日,医院肿瘤外科团队再次拓宽机器人手术的范围,为一名59岁的女患者进行右肺结节切除手术。据介绍,患者结节仅8毫米,使用常规方法难于定位,使用复杂手术手段则容易增加经济成本和肺漏气的概率。手术团队采用机器人手术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分析,结合机器人的“荧光”显示功能精准找到结节所在,在全程几乎无出血的情况下,仅用十几分钟便完成精细复杂的肺段解剖性切除。

机器人手术优势明显

“对于患者来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好处是创口小,这不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也能减少围手术期后遗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傅俊惠表示,随着达芬奇机器人在肿瘤外科的成熟应用,其将成为外科发展的平台基石,开创肿瘤外科治疗新阶段。

他介绍,一方面,达芬奇机器人突破了微创的极限。与传统开放手术动辄数十厘米的切口,或者腔镜手术数厘米的微创切口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所需的手术切口更小,仅需在手术部位切开几个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的“钥匙孔”大小的切口,能明显减少病人痛苦;动刀快而准,减少了组织挫伤,病人流血也大幅减少,有利于病人更快恢复。

另一方面,达芬奇机器人也突破了手术医生的眼、手局限。双镜头的视频处理系统能为医生提供放大20倍的高清晰度三维立体手术画面,让医生实现更细致的操作。同时,7个自由度操作的内镜腕提供了比人手腕更灵活的操作,还能滤除人手在操作过程中的颤抖,使得肿瘤周边紧密的粘连可以被更细致地分离,让病人损伤更小,出现并发症的可能降低。“高清的手术视野和灵活的内镜腕,让主刀医生好比‘钻’到病人身体里面进行手术,可以实现更加精准地切除手术。”傅俊惠说。

“在食管癌方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优势更加明显,特别体现在食道癌切除手术中最重要步骤之一的淋巴结清扫。”傅俊惠介绍,食道癌淋巴结容易转移至喉返神经,让病人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喝水呛咳的情况。淋巴结与喉返神经紧密相挨,操作难度极大,在术中非常容易出现神经损伤,而达芬奇机器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放大20倍的高清手术视野可以让操刀医生更精细地将淋巴结完整地剔除出来,避免神经损伤,减少肺部感染、声音嘶哑等的发生率。“相关数据显示,食管癌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0%,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该数字仅为2%,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他说道。

傅俊惠表示,达芬奇机器人还拥有“荧光”追踪导航功能,在为患者注射荧光药剂后,机器人可以根据荧光剂显示出病灶的位置,这是一种定位微小肺结节的有效方法。他介绍,在以往,定位肺部出现病变患者的肺结节位置是个技术难题,数毫米大小的肺结节难于通过视觉或触觉来发现,而达芬奇机器人三维解剖立体图像中精准显示出病灶位置,对于肺结节、肺癌等的手术治疗也拥有较大技术优势。

全力提升机器人手术水平

“达芬奇机器人在医院装机后,立即在多个学科中开展广泛应用,正是我院作医院技术担当的体现。”傅俊惠说,达芬奇机器人的装机应用,意味着医院实现了与国际一流诊治水平的精准接轨。他表示,这不仅是临床医生提升技术水平的平台,也能为患者带来更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有这么好的一台机器,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机器的利用率,让它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他说,科室团队对达芬奇机器人的积极性很高,团队成员们抓住技能培训、手术观摩等机会,正积极探索提升操控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现在我们每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科室医生们还经常自发前往观摩手术,学习操作技巧。”傅俊惠说。

科室团队成员杜泽森介绍,每次开展手术时,科室团队都会把手术过程摄录下来,利用用餐或晚上休息时间,复盘整个手术过程,从各个流程上讨论优化手术细节,在一次次复盘中提升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让病人享受到更完善的手术服务。

“病人切口位置是否可以再作调整优化?主刀医生、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等各个角色分别可以怎样改进?……这是我们科室团队每次手术后必经的复盘环节。”杜泽森表示,手术复盘是科室传承20余年的优良传统,如今,他们也把这个传统应用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上,拷贝术中的各项数据和影像资料,细致进行分析,探索更快提升机器人手术的水平。“一点点进步,不断提升肿瘤外科的技术与服务!”杜泽森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机器人有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