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在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经常要灵活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要随时根据需要,从记忆的“仓库”中把当时要用的知识提取出来。医生临床诊断、*事家指挥作战、教师答疑、学生回答问题或根据命题作文等等,都需要有这种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有些人虽然有很广的知识,甚至能把学过的知识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可是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把所需的答案迅速地找出来,这样的人是很难把工作做得很出色的。
知识经验积累的目的就在于“用”,有知识而不能用的人,就像一个装满了宝物的大仓库,可惜的是门锁生了锈无法打开,里面的东西不能拿出来及时应用。一般说来学习比较扎实的人,工作会比较好。但不能否认实际生活中也有些人,他们在学生时代考试成绩很好,但毕业后工作起来却不那么得心应手,倒不如有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人。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不善于随时从记忆“仓库”中灵活提取所需要的材料。怎样才能克服这一缺点呢?除了可运用前面提到的有效回忆的方法外,归根结底,还必须从记的阶段即信息的贮存方面着手解决。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人的记忆看作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就是模拟人脑这种记忆模式来设计的。所谓信息输入是指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信息如山、河、日、月,和人造信息如语言、文字、数字、符号等等)作用于人的感官,经由传入神经而传至大脑的过程。
作用于感官的是物理能的信息(如声波、光波等等),它能引起传入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即脉冲信息或神经能的信息),这种神经冲动以每秒40-米的速度向大脑某一相应的区域传递,这就是信息输入。神经细胞将物理能的信息转化为神经能的信息必须进行编码。信息编码有两种:一种叫做数字编码,一种叫做模拟编码。
数字编码模拟编码当一个神经细胞把信息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时,它用数字编码进行。用拍发电报作比喻,如同打出来的一个个点子,在一定时间内打出来的点子的多少、快慢和疏密表示着动作电流的速度和模式。当信息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达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用模拟编码进行。这时第二个神经细胞电脉冲的发放频率依赖于前一个神经细胞在传递中化学物质释放的数量,这是神经细胞产生的电活动对化学反应变化的一种模拟。
经过这一系列的编码以后,神经细胞之间就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信息亦即以某种物质形态贮存于脑中,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经加工改造而被贮存的信息,就会有选择地被提取出来。信息的这整套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就表现为记忆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所输入的信息的贮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日后提取的顺利与否,这就象往仓库里放物品一样,安放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从仓库里拿东西的速度。可以设想,如果在材料入库时就考虑到将来的运用,而注意把各种物品分门别类、并井有条地归在一定的货架上,那么到需要提取刷就可以很顺利地顺手拿到,相反,如果什么材料都杂乱无章地随便堆放在一起,到取用时就必然发生困难,那时即使乱翻一顿,也未见得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人的记忆也类似这种情况。
因此要使所学的知识能随时按需要灵活运用的话,在识记时就得使所记的内容系统化,即把需要记住的各类事物或各种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如把年、月、日、时、分、秒组成时间系统来记;吨、担、斤、两、分、厘组成重量系统来记等。经过这种综合整理,应记住的各种事物便不再是机械的、孤立的东西,而成为有意义的、有逻辑性的东西而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了。
这是最简单的例子,经过这种综合整理,知识不仅容易记得多,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这种经过综合整理的分类项目便可以作为回忆时追踪知识的一种线索,使知识的提取也容易得多。在每次记忆时,如都能下一番综合整理的功夫,把一切知识都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将它们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就能使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正如曾有人说过:“记忆乃是智慧的仓库,但在这个仓库里是有许多间隔的。因此就必须很迅速地把一切的东西放在所应放的地方去”。在知识系统化过程中,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来帮助人脑保存知识。如利用手册、年表与统计表、辞典、辞海或百科全书以及录音、录像和卡片等。这些东西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按照各个时期的任务和需要,很快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而不致因大量的非本质的细节而过分加重人的记忆的负担。如果我们能在学习时就考虑到用,在信息贮存时就考虑到提取,而逐步养成使知识系统化的习惯,我们就可指望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防止遗忘有什么秘诀?
落遗忘的规律和防止遗忘的方法不少人都吃过遗忘的苦头:轻则丢三落四,重则误了大事,因此大家都希望有个防止遗忘的秘诀。其实,遗忘并不完全是坏事。如果任何经历过、接触过、学习过的事物都不能遗忘的话,那么我们这个脑袋也许就不胜负担了,甚至还会使我们在各种于扰下苦恼得什么也干不成哩!幸好有了遗忘,才能保证我们更好地记住需要记住的东西。
但如果该记住的东西也遗忘了,那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对遗忘也得一分为二来看待。所谓遗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不能重现或再认,这种遗忘当然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过去学过的一个字,要你默写,你可能怎么也想不起来,而写给你看,你便恍然大悟,一下就认出来了(能再认);但有时非但默不出,连写给你看也完全认不得(不能再认),这就是完全遗忘了。遗忘的另一种形式是错误的重现或再认,比如写字时不是多了一笔,就是少了一画(错误重现),读书时张冠李戴、读错字(错误再认),就是这种遗忘。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必须记住的东西防止遗忘有没有秘诀?秘诀是有的,关键在于掌握遗忘的原因和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
遗忘的原因有病理性的和非病理性的两大类。
病理性非病理性病理性的原因之一是脑退化或损伤:有些人年纪大了,趋渐渐萎缩,或由于血管硬化,对脑供血不足,使脑慢慢退化,有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了感染(象梅*侵入了脑、大脑炎等)或中*(如酒精中*),使脑受了伤害;有的则由于车祸等原因脑部受伤。
脑退化或损伤都可使记忆力越来越坏,甚至发展到刚讲过的话马上就忘记,最后甚至连自己的住址也记不起来。这种原因引起的遗忘是很难恢复的,唯一的办法只有保护好脑,不要使它受损害。病理性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神经机能紊乱的疾病,这种病人大脑易兴奋,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因此影响了记忆,但只要把病治好,记忆力是不难恢复的。
除了病理性原因外,一般正常人也会遗忘,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引起正常人遗忘的第一个原因是记忆痕迹的“消退”,以前学过的东西由于长期没有复习,知识没有得到使用,它的痕迹就慢慢淡下来,最后便完全遗忘了。有些对人没有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东西,也容易遗忘,这往往是由于没有得到充分强化而造成的。
倒摄抑制
遗忘的第二个原因是记忆痕迹受到“干扰”:前面讲过的“晕场”现象是受到内部情绪的干扰;另一种情况是受到类似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要一些人按三种不同情况来学习。第一种是学习一组词后休息5分钟才进行测验,第二种是学习一组词后用5分钟来学习另一组词,随后测验第一组词,第三种是学习一组词后用5分钟学习一组数字,然后测验第一组词。
结果证明:第一种情况的成绩最好,第三种情况的成绩次之,仅比第一种情况所记的词少8%;第二种情况的成绩最差,要比第一种少记20%-28%。这个例子表明了后面所学的材料会对前面所记的材料起干扰和抑制作用,材料性质越相似,干扰作用越大。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倒摄抑制”。除了“倒摄抑制”外,还可以看到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前摄抑制”,即前面的材料,可以对后来所学的材料起消极的抑制性的影响。此外,工作学习任务一多,杂乱无绪,也是会互相干扰引起遗忘的。因此,为了防止由干扰引起的遗忘,就应加强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学习时尽可能把相似性质的内容分割开来。
第三种遗忘的原因是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大脑的神经细胞,长期工作后会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超负荷而产生保护性抑制,这种抑制也会使记住的东西暂时遗忘掉。在休息后,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恢复了,于是暂时遗忘的东西又可以重新回忆起来。有许多人,不懂得这一规律,经常用“临时抱佛脚”、“开夜车”等方法来赶考试,结果到考试时由于过度疲劳,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反而使原来知道的东西如果仔细分析,实际遮凉的速度和数提还受许多因素制约。比如所记的材料的性质,对进忘就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说来,学会的动作遗忘待最慢,有意义的材料(如句子、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无意义音节)遗忘要慢得多。又如所记材料的数量,也会影响到遗忘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分量越多,遗忘也越快越多。此外,所记材料的难度、识记方法、学习巩固的程度等,也都会影响遗忘的速度和数量。
但总的来说,遗忘进程的趋势都是符合上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这一规律的。因此要防止遗忘,就得按这规律来安排复习:首先要及时复习,即熟记之后不久就开始复习,而且复习的次数要先多后少,即第一天要多复习几次,以后可少复习儿次,再后一些则可以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等等。
复习的具体次数当然要按材料的性质、分量、难度等因素灵活安排。在分析影响遗忘速度和数量的因素时,提到过学习巩固程度也会影响到遗忘的问题。这里有必要再补充几句,根据实验表明:“过度学习”是防止遗忘最有效的办法,最好的过度学习是%。意思是学习一种东西,如刚好能复述,就算%,如果达到%花了30分钟则最好是能够继续再多复习15分钟即增加50%,总共用45分钟即%的过度学习。再多用些时间固然也可以,不过就不经济了,因为再复习下去效率就会递减,还是留待下次复习好。若能按过度学习的规律进学习,以后复习就不需花很多力气,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遗忘,如果要考试也就感到驾轻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