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ICU,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而又神秘。
是的,在这里,每天上演着生死时速。同时,也演绎着医患情深。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有些特别,她不仅是一名虎口脱险的患者,也是ICU这支“特种部队”的一员。
那天早上,如同往常一般,ICU的医生护士们例行集体交班后,就各自奔向工作岗位开始忙碌起来。突然“砰”的一声传来,护士金婷回头一看,只见护工肖阿姨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上,没有了意识。“肖阿姨!肖阿姨!您怎么了?”金婷第一时间扑过去,随后赶紧帮助阿姨摆正体位,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
“阿姨心跳呼吸暂停,赶紧准备急救。”听到呼救的大伙儿迅速反应,即刻拉来了抢救车、除颤仪等急救物品。正在查房的急诊科主治医师游达礼边快步奔来,边吩咐道,“判断一下心跳是否恢复,恢复了马上抬到空床上,准备抢救。”经过心肺复苏处置后的肖阿姨此时已能触及大动脉搏动,众人一起将她抬上了病床。
“意识不清,瞳孔0.2cm,对光反应迟钝。”
“静脉通道已建立。”
“除颤仪已连接。”
“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已准备。”
“动脉血气、备血已抽好。”
……
惊心动魄的急救现场紧迫而有序,只听到“01、02、03……”胸外按压的计数声、急救用药的复述声、除颤仪的报警声和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
随着除颤仪的报警声变成了快节奏的心跳声,监护仪显示心率次/分、血压/92mmhg,肖阿姨肢体也有了轻微的反应,大家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松了一点点。
同在查房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王晓东查看患者后,建议立即做头颅CT检查。在游达礼医生的全程陪同下,肖阿姨完善了相关检查,头颅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危重,随时有再破裂的风险。
神经外科团队果断地为肖阿姨做了脑血管造影。通过脑血管造影,治疗团队发现患者病侧颈内动脉异常迂曲,较常人多了一个的“血管环”,同时动脉瘤宽颈较大,顶部还有一个子瘤存在,又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累及3根血管,这不但要求术者微导管、微导丝操作精准,避免触碰子瘤壁造成再破裂,还需在放置血管重建支架时,既要防止弹簧圈自宽颈部脱出,又要兼顾三根血管血流通畅,因为任意一根血管的阻塞都会造成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偏瘫、失语等,甚至导致长期昏迷。
在对肖阿姨的情况进行详尽分析后,神经外科制定了缜密、安全的手术方案。在麻醉科、导管室的配合下,手术由神经外科主任代荣晓、主治医师丁赵琦在全麻下进行。手术非常顺利,肖阿姨得以虎口脱险。
术后,在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肖阿姨日渐好转,术后第3天神志已基本恢复,可以正常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并配合医嘱执行。看着每天朝夕相处的医生护士们一个个围在自己身边,在生死边缘游走了一回的她,满眼的泪水已不受控制。
“等我好了,我一定要再回来。”
“好的,阿姨!你要加油,我们等你回来,一起再战斗。”
科普小知识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可能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先天缺陷,正常人的血管壁通常是三层即内膜,中膜和外模,而脑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壁却是两层,中间的内膜弹力层是没有的;二是后天影响,如长期休息不好、疲劳、烟酒过度、受到剧烈刺激等。
据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代荣晓介绍,动脉瘤患者在不出血时大多无明显症状,极个别瘤子长到2-3cm患者才可能感觉头晕头痛等症状,而位于后交通部位的动脉瘤可能压迫到动眼神经,导致医院检查,甚至有少数患者长期在眼科就诊而长期出现误诊误治情况发生。多数病人没有明显前兆便发生破裂出血,大多表现为剧烈性头痛,重者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神志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预防脑动脉瘤,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该病好发于30-60岁人群,女性男性,对经常性无明显诱因性头痛人群应提高警惕,必要时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A,MRA,DSA等,而所有这些检查中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是唯一的诊断标准。
▼
原标题:《“阿姨,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再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