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学员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神经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另一部分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周围神经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分布于皮肤、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称躯体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称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均含有传入纤维(感觉纤维)和传出纤维(运动纤维)。内脏神经中的传出部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又称为自主或植物神经系统,其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的结构,因色泽灰暗而称灰质。由神经纤维集聚而成的结构,因多数纤维具有髓鞘,呈白色而称白质。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结构称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成束,称纤维束。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灰质团块散在其中。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神经节。起止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称神经。
(试题)在周围神经系统中,与脊髓相连的神经有
A、12对
B、21对
C、30对
D、31对
E、32对
D
(试题)脑神经共有
A、8对
B、9对
C、10对
D、11对
E、12对
E
脑
脑位于颅腔内,在枕骨大孔处连于脊髓。脑分六部分,即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脑干。
端脑
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有横行的纤维束胼胝体,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与沟之间有隆起的大脑回。大脑半球有三个面,即内侧面、上外侧面和下面,并借三条叶间沟分为五个叶。三条叶间沟是: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五个叶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面是白质,称髓质,在大脑半球的基底部,包埋于白质中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的室腔称侧脑室。大脑皮质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在不同部位,有完成某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重要的有:
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接受对侧半身感觉传导纤维;视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区;听区,位于颞横回;
基底核是大脑半球髓质内灰质团块的总称,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等,豆状核和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大脑髓质位于皮质的深面,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投射纤维、联合纤维及联络纤维三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左、右内囊略呈“”形。可分为三部,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前肢,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后肢,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和视辐射等通过,前、后肢的结合部称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交通。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组成。间脑的内腔称第三脑室。背侧丘脑是间脑背侧的一对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外邻内囊,内邻第三脑室。背侧丘脑被白质内髓板分成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外侧核群腹侧份的后部称腹后核,全身大部躯体感觉经此核中继后,传到大脑皮质。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漏斗,其末端连有垂体。下丘脑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能分泌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小脑
位于后窝内,在脑桥和延髓的后方。小脑中间较狭窄,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的部分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临床称小脑扁桃体疝。小脑可分为原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上接间脑,下连脊髓,背面与小脑相连。
(试题)内囊位于
A、与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C、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D、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E、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C
(试题)视区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E、岛叶
D
(试题)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颞上回
D、额上回
E、角回
B
(试题)基底核不包括
A、松果体
B、尾状核
C、豆状核
D、屏状核
E、杏仁体
A
(试题)下列关于下丘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B、间脑主要是由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组成的
C、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上方
D、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漏斗
E、下丘脑末端连有垂体
C
(试题)第三脑室两侧为
A、豆状核
B、背侧丘脑
C、丘脑前结节
D、丘脑枕
E、内囊
B
(试题)分泌血管升压素的是
A、动眼神经核
B、视上核
C、红核
D、薄束核
E、楔束核
B
(试题)脑干自下而上的结构依次是
A、中脑、脑桥、延髓
B、延髓、脑桥、中脑
C、延髓、中脑、脑桥
D、中脑、延髓、脑桥
E、脑桥、延髓、中脑
B
(试题)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的结构是
A、中央沟
B、大脑横裂
C、大脑纵裂
D、顶枕沟
E、正中沟
B
(试题)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间的脑室是
A、左侧脑室
B、右侧脑室
C、第三脑室
D、第四脑室
E、终池
D
(试题)脑干的组成包括
A、延髓、脑桥、中脑
B、延髓、间脑、中脑
C、延髓、脑桥、小脑
D、延髓、脑桥、大脑
E、延髓、间脑、小脑
A
(试题)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是
A、大脑横裂
B、大脑纵裂
C、外侧沟
D、中央沟
E、顶枕沟
B
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的下缘。新生儿脊髓下端可平第3腰椎。故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不致损伤脊髓。脊髓细而长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长40~45cm,有两个膨大,分别叫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腰膨大以下逐渐变细呈锥状,称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下端接无神经细胞的终丝,其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表面有6条纵贯全长、彼此平行的沟裂,位于脊髓前、后正中线上的裂或沟,分别称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位于脊髓前、后外侧的沟分别叫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后外侧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
脊髓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因此,脊髓可分为相应的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A、第12胸椎水平
B、第1腰椎水平
C、第2腰椎水平
D、第3腰椎水平
E、第4腰椎水平
(试题)成人脊髓的下端约位于:B
(试题)新生儿的脊髓下端约位于
(试题)胸神经有
A、12对
B、10对
C、8对
D、5对
E、1对
A
(试题)关于脊髓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神经共31对
B、颈神经共7对
C、胸神经共12对
D、腰神经共5对
E、骶神经共5对
B
脑和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它们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硬膜
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硬脊膜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延续,末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等。隙内略呈负压。临床上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硬脑膜外层为衬于颅骨内面的骨膜,内层则折叠成几个板状结构,深入各脑部之间起固定和承托作用。大脑镰形如镰刀,呈矢状位伸入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裂内。小脑幕呈半月形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前缘游离称小脑幕切迹,其前有中脑通过。
当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回,可被挤入小脑幕切迹下方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形成小脑幕切迹疝。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直窦、乙状窦和海绵窦。
海绵窦位于蝶骨体的两侧,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沿窦的外侧壁通过,腔内有颈动脉和展神经穿行。
蛛网膜
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稍宽的蛛网膜下隙,隙内充
满脑脊液,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重要的有小脑延髓池和脊髓下端的终池,终池内有马尾而无脊髓,临床常在此处穿刺抽取脑脊液。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膜
按位置分别称为软脑膜和软脊膜。在脑室附近,软脑膜、毛细血管和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试题)蛛网膜下腔位于
A、硬脊膜与椎管之间
B、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
C、硬脑膜与颅骨内膜之间
D、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
E、软膜与脑(脊髓)之间
D
(试题)海绵窦腔内通过的神经
A、展神经
B、眼神经
C、动眼神经
D、上颌神经
E、滑车神经
A
A、蛛网膜下腔
B、硬膜外间隙
C、硬脑膜窦
D、硬膜下间隙
E、终池
(试题)临床上常用的腰麻,就是将麻醉药物注入:A
(试题)临床上常用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麻醉药物注入:B
(试题)临床上常用的穿刺取脑脊液的部位是:E
脑和脊髓的血管和脑脊液
脑的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间脑后部和大脑半球的后1/3。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称大脑动脉环。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组,浅静脉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汇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后动脉,沿脊髓的前、后表面下降,与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吻合,并在脊髓表面形成网,由血管网发出分支营养脊髓。静脉与动脉伴行,大多数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静脉丛。
脑脊液
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ml。
脑脊液不断产生与回流保持动态平衡。脑脊液对脑和脊髓具有营养、缓冲震动、分散压力、保护作用。
脑脊液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正中孔和左、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试题)颅内最大的静脉窦是
A、上矢状窦
B、下矢状窦
C、横窦
D、直窦
E、乙状窦
C
(试题)不参与大脑动脉环形成的是
A、前交通动脉
B、大脑前动脉
C、大脑中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颈内动脉末端
C
本文整理自《放射医学技术》考试教材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