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脑血管疾病
1、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伴动脉病变。
2、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最多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血管性痴呆。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概念: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的脑组织缺血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1小时内缓解,●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可以反复发作(特征性表现)。(二)临床表现:大脑供血靠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1.颈内动脉系统TIA:运动瘫(●运动性失语)和感觉瘫(●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共济失调。
3.大脑中(后)动脉:对侧肢体单瘫、轻偏瘫、面瘫等,优势半球出现受损常出现失语和失用,非优势半球受损出现空间定向障碍,命名性失语、失读等。
4.大脑前动脉: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脑电图有异常。
2.Meniere病:发作性的眩晕伴听力障碍,每次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四)治疗:TIA提示要发生脑梗,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永久性脑缺血。
1.预防性药物治疗:
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首选阿司匹林50mg/d。
②抗凝药物:不应作为常规治疗,但对伴房颤、频发的TIA患者可考虑使用肝素、华法林等。
2.脑血栓和脑栓塞共同构成脑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一)常见病因
1.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导致血管狭窄闭塞)。
2.最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临床表现
1.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液供应内囊
(2)主干闭塞:对侧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3)深穿支闭塞:对侧偏瘫,无感觉障碍、无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2.大脑后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身麻木),命名性失语、失读等。
3.椎基底动脉闭塞:
(1)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
(2)小脑后下或双侧椎动脉闭塞: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临床表现:前庭共济交火球
前庭:眩晕、呕吐;
共济:同侧共济失调;
交:交叉性感觉障碍;
火:Horner综合征:孔小球陷同垂无汗(压迫颈交感神经);
球:球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3)脑桥基底部梗死:闭锁综合征:只能眼动其它部位都不能动。
(三)诊断
1.CT:梗死区低密度灶,不能用于脑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主要用于排除脑出血。
2.MRI: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早期诊断首选,可提示早期缺血梗死灶。
3.特点:无头痛、无意识障碍、无脑膜刺激征、起病慢、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四)急性期治疗方法
1.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灌注。
(1)静脉溶栓治疗:仅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
(2)动脉溶栓疗法:尿激酶或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3个小时内治疗最好;在起病6小时间内进行溶栓。
2.早期溶栓治疗。
3.抗凝治疗:未行溶栓治疗的应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
4.血液稀释法:分水岭梗死者首选本法。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三、脑栓塞
(一)病因
1、栓子来源:主要来自左心房、左心耳。
2、最常见病因:心房颤动。
(二)临床表现1、起病急,无前驱症状,说堵就堵;青壮年多见。
2、意识清楚或短暂意识障碍(脑出血有意识障碍)。
3、有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1)颈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出现运动性失语和一过性黑朦。
(2)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4、无脑膜刺激征。
5、脑脊液里没有红细胞。
(三)治疗原则
1、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范围。
2、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溶栓:心源性脑栓塞3小时内首选罂粟碱。
●脑血栓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
脑栓塞
栓子来源
脑内形成(本地人)
左心房、左心耳(外地人)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心瓣膜疾病,特别是房颤
起病
发病缓慢
发病急,说堵就堵
发病年龄
老年人,60岁以上
中壮年
四、脑出血
(一)最常见病因:●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青年人最常见病因则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二)病理
1、最常见的部位:●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
2、最主要受累的血管:●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
(三)临床表现
1、基底节区出血:是脑血出最常见的类型,其中最常见部位壳核(豆纹动脉),其次是丘脑(上视障碍)。可以出现“三偏征”(典型表现)和无反应性瞳孔缩小。
2、脑桥出血:●交叉瘫+针尖样瞳孔=脑桥出血
3、小脑出血:共济失调+针尖样瞳孔
4、脑室出血:由脑室内脉络从支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流入脑室所致。
●去大脑强直发作+针尖样瞳孔+脑膜刺激征=脑室出血
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连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脑出血昏迷期,天幕疝晚期,脑室出血,中脑、桥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病人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
(四)辅助检查
CT:急性期可见●高密度血肿(脑血栓和栓塞是低密度)。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脊液洗肉水样。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上CT显示高密度影,那就可以确诊。
(六)急性期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1)尽可能就近治疗,不宜长途搬运;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高血压处理:不能使用强力降压药(利血平),防止脑缺血,可以使用速尿和硫酸镁;(4)降颅压治疗:甘露醇,前提是血脑屏障完整。
2、高血压颅内血肿手术适应证:
(1)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3cm;
(2)壳核出血血肿>30ml,颅内压增高可能形成脑疝者;
(3)丘脑出血血肿>15ml,病情继续恶化者;
(4)外侧型及小脑型出血血肿,病情加重。
●总结:
短暂性脑缺血:安静起病,症状在30分钟内缓解,不超过24小时。
脑血栓:安静起病,症状进展相对缓慢,CT低密度影。
脑栓塞:活动起病,症状急,无意识障碍,CT低密度影。
脑出血:活动起病,症状急,有意识障碍,CT高密度影。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脖子硬)
(一)病因
1、最常见的病因:●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
2、动脉瘤好发部位:脑底Willis动脉环。
(二)临床表现:●“脖子硬”+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出血症状:
(1)发病前有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
(2)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3)●脑膜刺激征(特异性表现):颈部抵抗、克氏征、布氏征、拉赛格征都阳性。
2、脑神经损害: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3、偏瘫。
4、眼底检查:●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特异性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头部CT:首选检查。显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只要CT显示什么沟、什么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金标准”。(四)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可用止血剂,止痛剂及脱水剂。不宜抗凝。
2、病因治疗:开颅动脉瘤夹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