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根据刘明明老师年8月8日在高山大学、GMIC以及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的“科学公益直播”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字丨5分钟阅读※整理丨邱施运※编辑丨朱珍授课老师:刘明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副教授,美国音乐治疗学会(AMTA)会员,音乐与想象学会(AMI)会员,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WFMT)会员。刘明明扫码回看课程视频??
在音乐治疗中,什么是音乐?
从西方古典乐、中国民乐,到鸟叫虫鸣、山间溪水流淌,到我们高兴或生气时的哼唱喊叫,这些在音乐治疗中,都是音乐。
什么是音乐治疗?
MusicTherapy,音乐治疗,是一门跨音乐、心理和医学多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二战以后开始发展,到现在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原则和应用技术,并且通过循证实践和科学研究,验证了它的有效性。综合美国、欧洲音乐治疗协会以及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的定义,音乐治疗可以理解为: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治疗师,有目的地使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与受助者形成治疗关系,协助对方在身体、心理、认知、情绪、沟通社会性等方面,保持和实现健康的过程。英文的therapy、healing、treatment、curing,在中文里都称作“治疗”,所以我们常把其他形式的使用音乐误当成了音乐治疗。
Soundhealing
藉由金属或水晶等的颂钵,发出的震动和声响,带给身心灵影响,尤其是舒缓、镇定,进入一个冥想的状态。
Acousticsoundtherapy
借助和音乐联动的震动椅、震动床垫,随着乐曲的变化,对身体不同的部位施加不同频率的震动。
Musichealing
过去一些原住民部落,每当生命诞生、去世、生病或祭祀等重要时刻,会有萨满带动部族透过歌、舞等各种仪式进行祈祷,用以驱赶或治疗疾病。
Musicmedicine
在医院由医生、护士播放录制的音乐,调整病房气氛,改善病人感受。
Functionalmusic
平时生活中,餐厅搭配柔和的乐曲,大卖场播放铿锵有力、热烈的节奏音乐,利用不同节奏风格、不同情绪的背景音乐,影响我们的心情、行为。以上是不同背景的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音乐的情形,它们都和音乐、和疗愈有关,但它们都不是musictherapy。
音乐怎么进行治疗?
是什么特质使音乐具备疗效?首先,声音是我们对声波震动的感受,它的传导除了空气,还可以通过皮肤、骨骼实现。所以,音乐不只限于听,还有体感等多重体验。利用这个特点,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到有视觉障碍的人。然后,当声音通过内耳转化为听觉信号向大脑传递过程中,会激活我们的运动神经。这里涉及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概念——entrainment,即夹带、携带或者同步。最初是17世纪一个荷兰物理学家发现的,摆荡不一致的钟摆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实现同步。所以,夹带是指不同频率的震动相互影响,最后实现趋同。音乐对我们的影响,首先是动作上的夹带。当节奏性音乐唱响几个小节后,大脑能计算出音乐这个时间信号,匹配我们当下动作的起点、终点和轨迹。平时,我们边运动边听音乐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音乐节奏对身体的影响作用。音乐的夹带效果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病人的肢体康复,为运动注入活力使之规律,并且转移我们对躯体不适的注意。除了动作,夹带效果也发生在自主神经上,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主要体现在呼吸和心跳上。听到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呼吸、心跳会根据节奏,无意识地进行调适。当然,这调适并非严格一致而是近似。利用这点,适当的音乐对心率、呼吸、血压能起到调节作用。当中,有一个ISO的同步原则——当我们调动一个人的状态,必须先贴近他当下的状态,实现同频共振,再调整水平逐渐影响他,而不能直接采取一个反差巨大的介质。音乐聆听法的操作上,我们需要挑选若干个曲子,根据目的有序地排列起来,一步步调动对方。另外,音乐能带动我们的情绪、情感反应。当中的一个因素,在于音乐激活的神经——当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是“喜欢”时,激活的是副交感神经;相反,当我们感到不喜欢时,激活的是交感神经。另外一个因素,在于联觉现象,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音高、音强、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对我们都能够产生联觉效果。比如小提琴的音色,很多人听起来会感觉明亮,所以它会带给我们一个色彩、光线的联系。相反,一个低音音乐,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浓、沉、厚、重的感受,进而和其他感知如空间、重量连接起来。联觉,是我们对音乐产生情感的一个重要机制。当然,音乐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所以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很复杂。其他的因素,比如文化或者当下的心情,都会影响听音乐对我们产生的夹带效果和情绪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音乐治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像开药方治病一样,听曲子治病。人对音乐的反应,跟有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同的。除非发生副作用,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是一致的;而音乐对一个人的作用,关乎他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音乐喜好。而且,音乐治疗不单涉及听,而是各种互动、体验。此外,我们左右脑的分工有所不同——左半脑更多负责一些理性、逻辑性工作;而右半脑更倾向于感性、艺术性体验。比如一首歌曲,左脑会对内容,比如歌词、音乐结构进行认知和理解;而右脑更多是投入体验和感受。所以想要放松心情,我们更偏向选择没有歌词的音乐,因为它比较不带起大脑的认知工作。对一些出现语言障碍的中风病人,如果只是左脑受损,右脑仍能继续体验音乐,音乐治疗可以协助语言康复。再者,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能给人们一个安全、无威胁的交际环境。很多社区老人都透过音乐聚集在一起,组成合唱团,维持社交。对社会性退缩的人,比如孤独症,音乐也能吸引他们参与到音乐的互动中,进而与他人建立联系。最后,音乐能印记我们的生活片段、情感。往往当一些音乐响起,回忆便跃然眼前,有种穿越的感觉。透过音乐,我们能帮助受助者回顾生活的美好,梳理情绪。音乐治疗师跟任何受助者,不管是成人或孩子,不管有哪方面的障碍,第一步都是对他们的需求、现状、喜好、精力进行评估和了解,然后设计有效的音乐内容。好的音乐治疗师,音乐的能力非常重要。不光是需要演唱、演奏,而且最好能演奏几种乐器。作为音乐治疗师,我们需要提供给受助者丰富的音乐体验,如果你恰好会使用对方喜欢的乐器,你建立的关系、提供的体验就更能贴近他。除此之外,对人文素质,尤其共情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惟有能很好地聆听、理解、体谅、感受受助者,走进对方的世界,音乐治疗师才能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能力,结合上对方的人生背景、生活喜好,帮助他的身体、精神。
音乐治疗能应用在哪里?
音乐治疗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其中,音乐心理治疗可能最为人所熟悉。它跟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方式不同。心理医师更多透过言语交谈,而音乐心理治疗师是藉由音乐体验。不过,心理上的康复仅是音乐治疗的一部分——我们其他的工作目标和内容,还包括身体上的康复、言语、认知上的康复等。
分娩
音乐治疗辅助孕妈妈从心理、呼吸、疼痛控制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应对分娩。
新生早产儿重症监护
如果新生早产儿遇到一些健康状况,都会搁在暖箱里进行隔离治疗。我的同事陈洛婷老师在美国纽约BethIsrael医院,利用夹带作用,根据婴儿的呼吸以及仪器上各种指标的反应,调整演奏和哼唱,帮助婴儿进入睡眠状态,或者使他保持醒觉状态。
特殊儿童
儿童往往更容易受益于音乐和游戏。特殊儿童,指的是心智有困难、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孤独症。在孤独症孩子身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刻板行为,比如随意尖叫、不停摆晃,或是眼神空洞,对人视若无睹。治疗师对孩子不会做出任何要求,而是纯粹通过音乐即兴,营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氛围包裹将孩子(受助者)和自己(音乐治疗师)包裹在一起,再用各种音乐元素和孩子互动,像是唱出他的名字、模仿他的动作、叫声,对孩子展示包容与接纳,建立彼此的联系。最初孩子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但音乐一再尝试,继续吸引孩子的兴趣及注意力。慢慢地,孩子的行为表现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改进,如眼神交换、主动接触大人等等;治疗师会捕捉这些信号,再伺机带引对方跨出下一步。
医院
医院的各种治疗措施,包括围手术期,很多病人要面对疼痛、睡眠等问题。另外,一些年迈病患有时面对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同时气息不匀的情况。医生会把他们转介给音乐治疗师,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做病房里的乐者,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让病患成为乐者,让他们也参与其中成为乐者,从而减缓他们的痛苦,提高生命的质量。
老年院
近年,老年院不少老人都有身体或心智上的需求,尤其是老年失智症患者。音乐跟我们过往的很多人生阶段、事件是连在一起的。当记忆功能开始出现问题,越短期的记忆越容易忘记,而久远的记忆,像是儿时记忆反而能一直留存。面对这样的人群,我们会把治疗环境布置成他们熟悉的老样子。当听到年轻时喜欢的音乐,很多失智老人的神采、状态往往很快被调动起来。美国的一个研究发现,老年失智者听音乐的前后,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反应——听音乐前,面对问题非常混沌;但听完音乐后,却可以做出简单的回应。音乐给失智老人带来的唤醒作用都是明显的。为什么会这样?知其然,尚未知其所以然。关乎大脑内部的很多问题,医学、神经学还在探索当中。具体机制虽然还不甚明了,但是看到了这样的作用,音乐治疗我们就能借助这些音乐特性为老人提供帮助。
临终关怀
嘟嘟,是我做音乐治疗临终关怀陪伴的一个孩子,4岁确诊恶性脑瘤。年幼的生命,早早就走到了尽头。遇见嘟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但听力、认知、头脑都是清醒的——偶尔特别高兴的时候,能露出微笑。临终关怀,怎么让他有限的时间里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彩色和快乐?怎么让对方理解死亡?怎么引导抒发他内心的遗憾和不舍?尤其是这样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音乐治疗师从家人那里了解他平时生活上的喜好和快乐,用音乐的联系,帮他回顾美好生活记忆。用音乐代他把内心来不及表达的感受,比如对爸妈的爱、感激、怀念、再见,放到歌词里表达。临终关怀,音乐治疗师一部分面对的是逝者,另一部分面对的是家属,因为他们对彼此都怀抱不舍。当我们珍藏了彼此在一起的所有美好经历,感谢了、道别了,彼此表达一个允许,允许离开。对临终者与家属,我们都提供抚慰和协助。
结语
从最初被以为给病人唱唱歌、弹弹琴,到如今成为医疗机构的专业人才,音乐治疗师渐渐被社会所认识。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音乐治疗推进到社会化,还需要时间,以及各方面的协调。这也是当前的一大挑战。QA
No.1
如果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对心理病患进行音乐治疗,自己的心理健康会不会被反噬?
其实,不光是音乐治疗,所有的职业助人者,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除了专业技术,都需要一个健康的内心。作为治疗师,我们把自己作为工具帮助他人。自身的身心越健康,能够提供的帮助也越好。即便不是职业助人者,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包含了不断的自我觉察,不断成熟、提升自己的内心。自助如此,助人更是如此。
No.2
音乐治疗在中国的历史虽然短,但发展快。这次的疫情,是不是对大众理解音乐治疗起到了作用?
我想是的。这次疫情对大家了解音乐治疗,有很大的推进作用。音乐治疗第一次参与到咱们国家医疗,是年非典后期。很多医护人员在结束工作后、回归日常前,需要进行隔离。那时候开始,我们跟他们有了近距离的相处。而在这一次疫情的初期,中央音乐学院也架构了一个远程协助的音乐治疗平台。当时的项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面向武汉的一线医护人员,另一部分面向他们的孩子们。内容当然各自不同。线上的形式,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探索。接下来很多的心理援助项目,包括音乐治疗,都有远程服务的实现空间。
No.3
平时喜欢听安静的音乐,但偶尔会因此情绪低落。请问有什么办法调节吗?
刚才提到的ISO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适用的。很多情绪,不管是委屈、难过、兴奋、愤怒,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去释放、去梳理,而不是压抑或者否认,不允许自己那样。即便是在社会环境下不允许的情绪,用音乐来释放,已经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方式。音乐是很好的自我照顾,自我呵护。这一刻,我想听什么音乐,就听什么音乐。像平时渴了想喝什么,我们会有很明确的选择。音乐也是一样——食物、饮料是我们嘴巴的需要,音乐是我们耳朵的需要,心理的需要。
No.4
儿童尤其是幼儿,如何确定他音乐的喜好?是否会判断失误?
打个比方,作为妈妈,我们平时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呢?他一定有反应,对吧?我们通过他对不同食物的不同反应,能发现他喜欢哪一些、不喜欢哪一些,哪一些开始不喜欢而慢慢接受。音乐也一样。我们可以更开放、更主动给他一个丰富、充分的空间,去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放孩子去体验,不要自己给孩子设限。
推荐阅读
1
许倬云亲授“十日谈”|美国危机四伏,中国向何处去
2
吴国盛校董在20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
祖国的奇山异水,都在这里了!(多图预警)丨科学公益直播
4
梁信*:我为什么上GASA大学
5
但斌:我为什么上高山大学?
高山大学级招生正式启动,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