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DES时代来临全球首款椎动脉适 http://www.mingchaonaxiess.com/clqk/7654.html解剖学
名词解释
为大家整理的解剖学名词解释,赶紧查收吧!
重点名词需记住
1.碟鞍:在颅中窝,蝶骨体上的垂体窝和鞍背统称碟鞍。
2.骶角:骶角的后面,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出,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
3.桡神经沟:肱骨后面中部,有一自上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通过,肱骨中段骨折易合并损伤桡神经。
4.髂结节:髂骨前上棘后方6~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是重要的体表结构,也是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
5.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一块胸骨和他们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
6.外科颈:在肱骨大结节,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肱骨头骨松质的肱骨干骨皮质交界的部位,较易发生骨折。
7.半月板:是垫在肱骨内外侧踝与胫骨内外侧踝关节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纤维软骨板,分别为内外侧半月板。
8.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为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的一条腱和间之间的裂隙。
9.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后内侧壁的有一纵形黏膜皱襞,在皱襞下端的园形隆起,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10.肝蒂:出入肝门的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等,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蒂。
11.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z韧带):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部重要标志。
13.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构成,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防御功能。
14.麦氏点(McBumey):是阑尾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的中外1/3的交点处。
15.界沟:在舌背有一向前开放的“v”形浅沟,为舌根和舌体的分界处。
16.肝圆韧带: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经肝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
17.第二肝门:在肝腔门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之处。
18.Glisson系统:门静脉,肝动脉,肝管三者及其分支和属支肝内伴行,而且都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Glisson系统,是肝脏分叶,分段的基础。
19.螺旋襞:由胆囊颈和胆囊管内的黏膜形成,可控制胆汁的进出,胆囊结石易嵌顿在此。
20.肝胰壶腹:胆总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测壁汇合时形成略膨大的结构,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21.齿状线:肛管各肛柱下端和肛瓣共同连成一锯齿状形线。
22.声门裂:是两声门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23.肺门:肺纵膈面中央凹陷处,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地方。
24.肋膈隐窝:是肋胸膜在隔胸膜相互转折之处的胸膜隐窝,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常集聚于此处。
25.胸膜腔:位于肺的周围,是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除相互转折,移行形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腔液,呈负压。
26.纵膈:是左右两侧纵膈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7.肺根:在肺的内侧面,由结缔组织包饶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包胸膜脏层而形成的结构。
28.气管隆嵴:气管杈内面有一向上突起的半月纵嵴,常略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查的定为标志。
29.喉口:喉腔的上口,由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共同围成。
30.肾被膜:分为三层,由内向外分别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是维持肾正常位置的装置。
31.肾窦:是肾门向肾内延续的一个由肾实质围成的腔,称肾窦。内含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大盏,肾小盏,肾盂,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
32.精索: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腹环之间的圆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脉,输精管静脉,神经,淋巴管,腹膜鞘突的残余以及外包三层被摸形成。
33.输卵管伞:输卵管腹腔口周围,输卵管末端的边缘形成许多细长突起,盖在卵巢表面称输卵管伞,其中较大的一条突起连于卵巢,称卵巢伞。
34.腹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形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35.小网膜:是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36.直肠子宫陷凹:女性盆腔内直肠与子宫之间为直肠子宫陷凹,较深,与阴道后穹仅隔以薄的阴道壁。
37.房室交点:后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相交处,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进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38.心卵圆窝:是房间隔右心房侧下部的一浅凹,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锁的遗迹。
39.界嵴:右心房腔面与界沟相对应纵行肌隆起,是固有心房与腔静脉窦在腔面的分界线。
40.动脉圆锥:右心室腔在室上嵴与肺动脉口的部分腔壁光滑,又称漏斗部。
41.室上嵴:是右心室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弓形肌性隆起,把右心室腔分为窦部,和漏斗部两部分。
42.隔缘肉柱:又名节制索是左右心室腔内一条连于前乳头肌根部与室间腔下部的一条肌束,其内有右束支通过。
43.主动脉前庭:左室腔的前内侧部分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此部室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性和收缩性,位于主动脉口以下。
44.动脉韧带:在肺动脉于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下缘之间的一纤维结缔组织后遗迹。
45.颈动脉小球:是一扁椭圆小球,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46.静脉瓣:由静脉管壁内膜形成,薄而柔软,形似半月状小袋,袋口朝向心脏须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防止静脉回流的重要装置。
47.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相互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48.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位于视网膜内面眼球后级稍内侧,视神经起始部的白色圆形隆起,由节细胞的轴突在此处集中而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为盲点。
49.*斑:位于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15mm处的以*色区域,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50.鼓室:是仅次于颞骨岩部内的不规则含气小腔,有6个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51.咽鼓管: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外1/3为骨部,内1/3为软骨部。
52.前庭: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位于颞骨岩部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有前后内外四壁,前部通耳蜗,后部有5个孔通骨半规管,外侧壁有前庭窝,内侧壁邻内耳道底。
53.耳蜗:居前庭的的前方,形状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涡轴旋转两圈半形成,蜗尖朝向前外侧,蜗底朝向内耳道底。
54.椭圆囊斑:椭圆囊上端的前壁和底部上的感觉上皮形成的结构,他们是感受静止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位觉感受器。
55.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下缘,自此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
56.脑桥小脑三角:为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面神经,前庭窝神经根位于此处,该部位的肿瘤会损伤这些脑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57.锥体交叉:在椎体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纤维越过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
58.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静脉等,呈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的硬脊膜外麻醉,就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
59.蛛网膜下隙:脊髓和脑的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60.小脑延髓池:为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之间,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61.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髓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
62.大脑动脉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血液代偿作用。
63.腰骶干: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加入骶丛。
64.交感干:位于脊柱两旁,由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左右各一条,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部。
65.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6.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7.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68.*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69.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70.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1.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72.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73.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74.HesselbachTriangle(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75.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76.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77.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78.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79.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80.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81.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猖苍白带,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82.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83.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84.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85.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86.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87.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88.掌浅弓: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89.掌深弓: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90.危险三角: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91.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92.局部淋巴结: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93.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结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
.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的活动改变其大小。
.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壶腹嵴: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感受器。
.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危及生命。
.上丘脑: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海马: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
.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
.梨状隐窝梨状隐窝:在喉咽,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为异物易嵌顿滞留的部位。
.脊柱生理性弯曲:从侧面观察脊柱,由上向下可见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具有缓冲震荡,保护脑和内脏的作用。
.小骨盆:骨盆界线以下的部分,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途径。
.脊髓反射:脊髓的固有反射,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但反射弧并不经过脑。分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脊髓休克:脊髓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
.顶盖:即中脑背面,包括成对的上丘和下丘。
.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即延髓背侧的开放部。
.面神经丘Facalolliculus:为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隆起较显著的部位,内隐展神经核。
.髓纹:为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之间浅表的纤维束,是延髓与脑桥背侧的分界线
.最后区:分隔索与薄束结节之间的窄带称最后区,富含血管,被室管膜覆盖。
.闩:基形窝两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位于娄形窝下角尖的背侧,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
.斜方体:蜗神经前,后核发出纤维沿脑桥背盖部前缘横越至对边而形成交叉
.小脑中脚:脑桥基底部向两侧延伸的巨大纤维束,主要为脑桥小脑纤维。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的下端越至对边而形成的交叉
.孤束:味觉纤维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在延髓背侧部聚集成丛行的纤维束称孤束,孤束核位于孤束周围,并接受味觉纤维以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前庭小脑:指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主要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体:原裂和后外侧裂将小脑分成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合又称小脑体,其构成小脑的主干,又可分为若干小叶。
.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下面并靠近延髓的小脑半球比较彭出的部分,颅内高压时易被挤入枕骨大孔而形成疝。
.内髓板:背侧丘脑内的“丫”字形白质板,可将背侧丘脑分隔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体。
.下丘脑沟:背侧丘脑的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违绕胼胝体连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
.海马结构:由颞叶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纹状体: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二者合称纹状体
.基底核:位于端脑基底部髓质中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损伤后,患着手肌虽未瘫痪,但失去原有的书写能力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胼胝体:位于大脑丛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穹隆:是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两侧相互靠近且越边至对侧形成穹隆连合
.隔区:位于胼胝体嘴的下方,包括终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区。
.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形式。
.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
.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中另类不其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它主要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
.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神经纤维,分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
.下颌下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成椭圆形,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三个根:副交感根来自鼓索,经舌神经到达此节并换元;交感根来自动脉的交感丛;感觉根来自舌神经。自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是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处。
.鼓索:为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纤维及内脏感觉纤维,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山,穿过鼓室至颞下窝进入舌神经
.睫状神经节:为扁平椭圆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其副交感根来自动眼神经,并在节内换元。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鼻睫神经。节后纤维向前进入眼球。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股感觉。
.咽丛:由迷走神经咽支,舌咽神经咽支和交感神经共同构成,分布于咽缩肌,软腭的肌及咽部黏膜。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组成,呈串珠状,每侧有19-24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自主神经:分布干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司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因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有的骨骼肌,故又称植物神经。
.椎前神经节:位于椎体前方,包括成对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以及单一的肠系膜上、下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节前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脊髓胸1-腰3灰质的中间外侧核以及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
.内脏神经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到脏器过程中,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内脏神经丛,由丛发出分支到所支配的器官。
.节后纤维:位于周围部神经节内的胞体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纤维。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没有髓鞘,呈暗灰色。
.牵涉性痛: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城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这些现象称牵涉性痛。
.内脏大神经:由脊髓胸6-9灰质的中间外侧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穿经交感干后组成的一条粗大神经,穿过膈脚,经腹腔神经节换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部分腹腔器官。
.交感神经:是指低级中枢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段灰质中间外侧核的内脏运动神经,其周围部由交感神经节,交感干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大脑反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锥体束构成,损伤后引起痉挛性瘫痪。
.丘脑中央辐射:由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其主要包括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和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
.硬膜外隙: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腔隙,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滑车、眼和上领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是吸收病脊液入硬脑膜窦的装置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腔下端至第2脊椎之间扩大而形成,内有马尾。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其些部位分开而形成,内衬内皮细跑,含静脉血。
.白质:指位干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皮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灰暗,称为灰质。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髓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部,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走行在一起组成纤维束。
.神经:在周围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在一起,称一条神经。
.反射弧: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通过前、后根所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节段,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和1个尾段。
.固有束:紧靠脊髓灰质的周围有上,下行的纤维,它把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此纤维束称固有束。
.颈彭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自C5-T1.其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节段的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颈膨大比腰版膨大更大。
.腰骶膨大:腰低膨大自L2-S3,和该处脊髓节段神经元数量较多有关,是发出支配下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部,包括上丘上端至后连合以及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部的若干小核团,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网膜节细胞的纤维传入,发出纤维至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换神经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直接和可接的瞳孔对光反射。
.脑桥小脑三角: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前庭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故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脑神经和小脑的症状。
.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由壳和苍白球构成。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脑室。第四脑室底呈菱形,又称菱形窝,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第四脑室顶朝小脑,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丛组织形成;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连第3脑室,下连脊髓中央管,经正中孔和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交通支:为连接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腰骶干:由L4前支的一部分及L5的前支构成的神经干,参与骶丛的组成。
.白交通支:连T1-L3各脊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只有15对,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节前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本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名解图片宜收藏
编辑-医本正经团队
指导老师-潘爱华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