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5的脑卒中患者都有后遗症,康复师告诉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mip.39.net/www/mipso_4463792.html

“足内翻”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它不仅影响姿势,而且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安全性。

涉及足内翻的解剖

跗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跟骨,距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骰骨,足舟骨

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趾骨:共14块

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

小腿三头肌:足部跖屈;距骨下关节的内翻和外翻;

比目鱼肌:踝关节周围的运动控制,比目鱼肌作为拮抗肌的长度和强度缺乏的话,足部背屈会比较难,然后在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是皮质主导下的非协调的运动模式。

腓肠肌:踝关节跖屈及踝关节的稳定;外侧头:距下关节外翻,内侧头:足部外翻时稍内翻作用。

脑卒中患者足内翻的根本原因

脑卒中患者足内翻的根本原因是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致使骨骼肌的失神经(腓总神经与胫神经)支配,具体表现为小腿前外侧肌群的无力与后部肌群的中枢性痉挛以及软组织物理性的改变,还包括深浅感觉障碍的影响。不仅影响踝关节的运动,还会累及膝、髋以及躯干的运动。具体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足踝呈跖屈内翻,距骨向外侧方移动,支撑时,力线发生错误;

2.足的核心稳定肌、韧带、筋膜的协调紊乱也会导致骨性足弓的生物力线变化,感觉反馈也会异常;

3.足的感觉缺失或感觉上传错误,导致神经中枢下传指令错误,影响足的核心稳定及足的灵活运动;

4.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小腿三头肌、腓骨长短肌等相关肌肉的肌张力与肌力的变化;

5.患侧(双侧)躯干抗重力伸展差或核心控制差,远端容易代偿(脑干损伤患者);

6.过度提示患者足内翻,会使患者形成皮层记忆,即可加重足内翻发生的程度与几率。

足内翻的运动改善(手法篇)

1、早期可以采用佩戴足托的方式治疗

早期加用矫形踝关节托来保持患足的正常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时脱下,其余时间坚持穿戴。若严重影响了行走,也可在行走时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行走训练。

2.基于Bobath概念的踝关节运动促通

运用Bobath概念进行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促通来改善姿势控制与选择性运动,并最大限度地诱导患者的功能恢复。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偏瘫侧下肢在支撑末期足蹬离时容易产生足内翻,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在比目鱼肌恰当活动的基础上,牵伸短缩的腓肠肌内侧头,激活足外翻背屈肌群。

3.应用“反复促通法(RFE)”进行运动诱发

反复促通法(RFE)又称“川平疗法”,其原理为:1.组合应用牵张反射、皮肤肌肉反射、姿势反射等,反复促通刺激,兴奋和强化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引起目标肌肉收缩,达到运动学习的目的。2.应用促进或抑制反复促通,建立新通路达到自主运动的目的。3.刺激目标肢体,有意识的运动目标肢体,抑制不需要的运动,强调诱发共同运动的分离。

4.改善足内翻的其他方法

当然,神经肌肉电刺激法、叩击足背外侧刺激区和丘墟点穴法等传统诱发踝背屈,改善足内翻的方法依旧可行。

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足内翻畸形使患者足部与地面接触不良、重心向前移动有困难,跨步和步频、步速下降,患者前移时产生典型的足趾拖拽现象,步行过程容易跌倒。因此,不管是家属还是患者,从疾病早期应该就开始重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