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22岁小伙颅内长巨大肿瘤医院防疫治疗 [复制链接]

1#

青岛新闻网3月19日讯(记者孙志文)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就在人们静静地宅在家中,足不出户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青岛小伙儿小陈先生却在家坐立不安,22岁的他头痛越来越严重,并且出现了频繁呕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小陈意识到,他不能继续在家待下去了,医院了。

怎么回事?原来,春节前小陈就已检查出其颅内有一巨大肿瘤,并且肿瘤已将脑组织压迫到了极限。因为疫情严重,他准备等待疫情之后再进一步治疗,但是,眼下他已经等不及了。

王志刚教授(资料图)

经多方了解,医院青岛院区脑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王志刚教授。凝视着颅脑磁共振的影像许久,王志刚主任告诉小陈:“尽管是良性肿瘤,但是其最大直径超过了5cm,明显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和血管,并且合并脑水肿,病情已处于脑疝的临界边缘,再发展下去,就会有导致偏瘫甚至昏迷的风险。必须尽快入院,尽早手术治疗。”

这对于22岁的小陈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年轻上进的他刚刚大学毕业,将继续读研深造。春节前,他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发挥得很不错,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现在,巨大的肿瘤不仅挡住了他的追梦之路,并且严重威胁着他年轻的生命,小陈和家人焦急万分,希望王志刚主任能够想办法尽快为小陈手术。

根据小陈的检查资料,肿瘤位于颅底,体积巨大,诸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动眼神经、丘脑等重要的血管神经都受累及,手术时间长、过程复杂,难度高、风险大,不能有半点闪失,需要训练有素的手术团队术前的精心准备,除了影像和常规检查,还需要神经导航计划、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保驾护航;另外,麻醉科、手术室、神经NICU等科室的强力配合也不可缺少。正值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如何做好各项防控并确保小陈的安全摆在了王志刚主任的面前。但是小陈的病情在继续发展,留给医生的时间也不多了。考虑到小陈非常年轻,有着美好的未来,王志刚主任决定立即带领神经肿瘤治疗团队行动起来。

一方面,医院疫情防控和应急措施等相关要求,科室内对小陈及其家属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入院相关检查排查,并安排好术前讨论和谈话、患者家属及陪人管理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科室立即联系相关专业科室,医院防控要求逐一落实,并提前与手术室和麻醉科做好交接,完善一切细节,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

年2月21日上午8:00,手术准时开始。

人们常说,“外科医师是刀尖上的舞者”,这一台手术,王主任带领着的手术团队更像是在手术显微镜下,从蜘蛛网上摘棉花球——蜘蛛丝千万不能断,因为每一根蜘蛛丝,可能就是颈内动脉,可能就是大脑中的动脉,可能就是动眼神经;棉花球是肿瘤,必须摘下来,一儿不能剩。王志刚主任和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术中的任何细微疏忽,就可能让这位22岁的年轻人瘫痪甚至昏迷终身。

下午4:00,手术结束,过程很顺利。经历了长达8个小时的手术,包括王志刚主任在内的所有手术团队成员都已疲惫不堪,但是口罩挡不住大家脸上的笑容,他们在科学防护的同时,用精湛的医术,及时挽救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手术成功只是患者治疗的第一步,巨大脑膜瘤的术后管理是巩固手术成果的关键。在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和治疗下,小陈恢复得很好。术后第五天,他便顺利实现下床活动;术后第七天,切口正常拆线。

年3月6日这天,青岛的天气很好,小陈痊愈出院。临走时,他动情地和王志刚主任及主管医师道别:“谢谢你们在这个特殊时期迎难而上,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机会继续学业,真心感谢你们。”他再三和医护人员道谢,鞠躬离开。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疫情之下更要勇敢担当;在患者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医生这个职业令人肃然起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