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工人日报整版刊登赣州媳妇陈爱兰团队武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年12月29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石城媳妇、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共和国勋章”医院)陈爱兰团队武汉抗疫事迹!

除夕夜,广州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奔赴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3医院医院……,请记住这支英雄的队伍“我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本报记者叶小钟蒋菡实习生叶伊闻

《工人日报》(年12月29日08版)

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5名成员。

一位患者拉着陈爱兰的手,要跟她合影。

彭红和李颖贤在搬氧气罐。

谢佳星在库房安装无创呼吸机。

彭红和李颖贤在病房拖地。

阅读提示

在近日揭晓的“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第二季获奖名单上,讲述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战疫故事的作品《心结》荣获特别奖。“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而言,这次战疫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而这个短视频真实记录了其中特别难忘的一个故事。”队长陈爱兰说,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危急时刻我们必须勇往直前!

 

“欢迎你们平安健康地回来!”年4月5日,广州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门口,钟南山院士带队迎接一支英雄的队伍时说,“医院克服了重重困难,抢救了很多病人,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医院和广州的期待。回来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并肩战斗!”

这支英雄的队伍就是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当天,5名队员结束了14天的集中休整,医院。他们分别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主任医师谢佳星、副主任医师张建恒、护士长彭红、护士李颖贤。

在近日揭晓的“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第二季获奖名单上,讲述这个团队战疫故事的作品《心结》荣获特别奖。

“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而言,这次战疫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而这个短视频真实记录了其中特别难忘的一个故事。”12月27日,广医一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爱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当国家面临疫情考验最危急的时刻,作为公民,为国分担责无旁贷;作为医者,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而且我们代表钟南山团队,必须勇往直前!”

接到任务马上出发

1月24日,除夕,广医一院发布了驰援武汉的动员令,陈爱兰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17时20分,医院的“出征”通知后,她和其他4名队员不到3小时就集结完毕。

“我的行李箱是常年备着的,马上出发对于我来说不难。”她说,“钟院士亲自去武汉,我想疫情肯定比较严峻。参加疫情防控是意料之中,接到任务马上出发是意料之外,不容半点思考,说走就走。”

临别之际,74岁的老母亲流着泪叮嘱她千万保重身体,3岁的小女儿抱着妈妈亲了又亲,说:“妈妈早点回来。”

21时,医院相关负责人将5位队员送至机场。一路上,*委书记黎毅敏不断叮嘱他们务必保护好自己,鼓励他们发扬“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听从指挥,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医院信任我,将这次医疗队领队一职交给我,我一定要照顾好几位兄弟姐妹,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来。”陈爱兰说。

疫情如命令,病区如战场。这医院——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3医院之一。医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抗疫期间承担着巨大的诊疗压力。

“一根马上要绷断的弦”

第一次进入医院的病房时,陈爱兰感觉这个地方“像是一根马上要绷断的弦”。

“我们所在的病房正是武汉的‘暴风眼’,整个病区80个床位,只有6个医生和15个护士。看到我们,当地医务人员说感觉是来了救命稻草。”陈爱兰说,“面对着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渴望的眼神,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

给谢佳星留下很深印象的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

“我第一天来到医院的时候,光这条走廊两边病房里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这样的场面让我很震撼。”他说,从未料到哪个科室会同时收治这么多的重症患者,“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前面的人已经很累了,你的任务就是来接着战斗的。”

看到隔离病房外面的缓冲区是用木板刚隔出来的,“久经沙场”的谢佳星也不禁默默感叹:这里的条件真艰苦!

医院有“百*不侵”的称号,不管是做主治医生,还是住院医生轮转的时候,一次病假都没有请过,有时还值通宵。他经历过SARS,参与过禽流感H7N9等救治,这次又到武汉与新冠“作战”。

“再高风险的战场也绝不当逃兵,但做好自我防护是必须的。”谢佳星说,“医生挺住了,才有充沛的精力去抢救病人。”

由于医疗物资紧缺,每班6个小时防护服都不能脱。队员们都穿上成人纸尿裤,“一夜之间成了宝宝”。

为了防止长发外露沾染病*,陈爱兰和李颖贤还都剪成了短发。

回忆初次进病房,彭红的感受是:“视觉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混乱的场面,发热门诊、病房人满为患。”

病区总共80张床位,有将近一半的危重病人,一半以上病人有心电监护。

彭红和李颖贤负责20个病人,其中10个上了心电监护,8个吸氧,每个病人都有补液。工作量比较大,又没有护工、清洁工,她们还需要干打开水、收拾垃圾、派餐等琐碎事情。

“第一天上班,我们对很多东西不熟悉,床号都没有分清楚,还有呼叫铃、输液卡、床头卡都找不到位置在哪儿。”彭红说,有些病人换补液等待时间过久稍显急躁,不过一解释说我们是广东来的医疗队,刚刚接手这个病区,希望见谅,病人就很激动很开心,“他们说你们真伟大,是我们的救星呀……”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

第一次踏入病房的时候,陈爱兰就带领队员把所有病人的情况、所有仪器设备特别是供氧设备都研究了一遍。

陈爱兰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好多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只有40%到60%,而正常人在95%以上。对于肺损伤的病人,低氧血症会引起气喘、口唇发紫甚至病情急转直下,因缺氧引发多器官衰竭。

“肺部损伤时,氧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医院的中心供氧一般是按照病区30%的病人需要吸氧设计的,但当时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吸氧。”陈爱兰说。

当晚他们就提出这个氧供瓶颈问题,得到抗疫临时总指挥部、广医一院大后方以及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的支持,制氧机储氧面罩、呼吸机面罩陆续捐赠过来。

1月29日,第一批20台制氧机运来。但病人实在太多,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对于氧气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医院申请了40个大氧气瓶。

非常时期,早被当成“文物”的氧气瓶重出江湖。

搬氧气瓶则成了医护人员的必修课。

谢佳星说,由于从未如此大规模使用氧气瓶,起初空的、满的全放一起,减压阀、氧气瓶扳手要“满天找才找得到”。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谢佳星说,由于人手不足,陈主任身先士卒,多斤的氧气瓶,她搬上车推起就走。

张建恒、谢佳星两位男医生大显身手,来来回回,将氧气瓶一个个搬到位。张建恒开玩笑说:“我们生产不了氧气,能做氧气的搬运工也挺好!”

90后护士李颖贤的个子跟氧气瓶差不多高,还没有氧气瓶重,之前也从未接触过氧气瓶。因为在广医一院,使用氧气瓶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

看到年轻护士对于氧气瓶的搬运、更换不是很熟悉,彭红便主动示范,教她们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法。不仅如此,遇到更换氧气瓶时,她总抢着去。她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又不如我壮实,经验也不够,真担心你们伤着自己,让我来!”

有一次,彭红4个小时内搬了10个氧气瓶,累得她不得不停下来,自己默默在走廊上靠一靠。

看到队员们这么辛苦,陈爱兰很心疼,这也成为她这个队长的“心结”。“我们虽不是同年同月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参加这场战疫,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我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陈爱兰说,这是最原始的方法,在当时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为了救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也正是依靠这种原始的氧供疗法,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度过了危险期。

有位86岁的老大爷,血氧饱和度一度只有60%多,他能说话、能吃饭,就是不敢动,因为血氧太低,而氧气不够。后来推来了氧气罐,老大爷的血氧饱和度升到98%。

看到这个数字,陈爱兰有种按捺不住的喜悦。

后来,医院一天供应的氧气瓶增加到最多个。

虽然氧气瓶到位了,但中心供氧跟不上,改善呼吸机的氧气供给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张建恒回忆起研究生时做的机械通气研究,提出一个想法:用氧气瓶直接连接呼吸机,可以连到中心供氧管,或从氧桶引氧气直接连接到面罩,另一路氧接鼻导管,用无创面罩盖住鼻导管。

“两路氧同时供氧,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整合现有的条件达到最佳的供氧效果。”张建恒说,“这个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了救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此后,陈爱兰和队友们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各病区的特点,总结出《医院氧疗指引》,为新冠肺炎氧疗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指引。在墙氧(中心供氧)、氧气瓶供氧和制氧机供氧这三种方法中,根据情况选择两种,对于无创呼吸机重症患者可以“两路给氧”,解决基本问题。

后来,这套指引对湖医院打破氧供瓶颈提供了重要帮助。

“感激你们的无私无畏”

护士们每天穿脱防护服共需要1个小时,一般连续工作4个小时,护理交接班和处理病区垃圾需要半个小时。

刚开始,一个班下来,90后护士李颖贤整个人就虚脱了。

由于病房没有护工、清洁工,除了日常的护理治疗,护士们还要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和病区的清洁工作。只要是病人需要,她都义无反顾去完成。

李颖贤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加倍努力,向着一名合格的共产*员的方向继续努力,在此次疫情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月2日,李颖贤火线入*。“你第一时间报名去了武汉,我在你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了伟大。”钟南山院士说,“在危难面前不计得失,这就是共产*员的本色。”

在病房里,护士长彭红也“啥都干”。清扫、派饭、换床单、打水……病人的生活护理和病区的清洁工作,她都抢着干。她对护士们说:“我可是急诊科出身,还有过几年急诊监护室的经验,这些我可能比你们还熟呢!”

“防护服不透气,搬氧气瓶又相当耗费体力,下班后衣服都湿透了,脸上也布满N95口罩、护目镜的压痕。”彭红说,我们每天忙碌着,但能直观地感受到死亡率下降,病重人数减少,患者入院率大幅下降,出院率大幅上升。

一次查房过程中,有位患者拉着陈爱兰的手,一定要跟她拍张照片。他说:“感激你们的无私无畏。虽然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通过声音就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这句话穿过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令陈爱兰心头涌起一阵热浪。

“正因为有了生命至上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全力以赴救治了个患者。”陈爱兰说。(配图均为受访者提供)

陈爱兰负责的广医一院心衰中心荣获广东省心衰中心联盟质控优秀单位

据了解,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血管病“最后的战场”,近年来,我国有超0万的心衰患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增加,心衰的“后备*”也将日益壮大。由于心衰有发病率高、难治疗(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等问题,为贯彻国家分级诊疗*策,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以及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长期管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联合开展心衰中心建设项目。

为规范心衰患者的诊疗过程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12月17日

“广东省心衰中心联盟质控年度大会”

在广州举行

广州医院荣获广东省心衰中心联盟质控优秀单位

本次大会邀请到众多单位心血管科专家莅临现场,现场专家围绕临床热点、心衰中心建设焦点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院从年3月4日申报国家级标准版心衰中心的建设,年12月26日通过国家认证,获得国家级标准版心衰中心。

年新冠疫情下,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坚持完成心衰中心的持续建设和改进的任务,并得到广东省心衰中心联盟的肯定。

领奖时刻

未来,我院心衰中心将继续以“规范心衰诊治,让心衰患者接受最恰当的治疗”为目标,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

温馨提示

我院设有心衰中心门诊(周四上午),为广大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治平台,可以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