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毓璜顶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吕宏琳倾心微创脊柱 [复制链接]

1#
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renrendoc.com/p-173819066.html

齐鲁网烟台4月26日讯(通讯员李成修)他倾心致力脊柱外科微创领域16年,实施及参与微创手术余例;他对每台手术力求精益求精,花费双倍努力,面对困难从不怯步;他力争为每位患者打造个性化微创治疗方案,对症因人施治;是怎样的动力让他在脊柱微创外科这一领域里苦心钻研?他说,未来,微创一定是脊柱外科手术发展的主旋律,他要用这种技术为脊柱患者们解除病痛。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吕宏琳。16年的从医路上,他用精湛的医术和执着的追求,以病人的健康痊愈为出发点,深得港城患者的信赖。

16年实施及参与脊柱微创手术余例

脊椎,是支撑身体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年,吕宏琳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便师从中国微创脊柱外科领航人周跃教授。他庆幸,遇上了这一领域中最好的导师,从此带领自己走上了微创脊柱外科的道路。16年来,吕宏琳倾心致力于脊柱微创手术,实施及参与微创手术余例,为无数被脊柱疾病所折磨的患者解除病痛。

吕宏琳(右二)和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然而,从医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脊柱微创技术刚刚进入中国,对于吕宏琳他们来说,技术和理念的转变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

“之前采取的是传统的开放式手术,通过清晰的解剖来充分暴露手术部位。而脊柱微创手术方式则是需要借助X线透视和专用器械,在患病部位打上几个小孔。”吕宏琳说,这种手术方式的变革理念,别说是患者闻所未闻,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都不能接受。

而且,当将十几厘米的大切口转变为不到一厘米的小切口时,对于术者来说,手术视野也从原来的肉眼观察转变为看屏幕操作,这其实是一个手眼分离的过程,也是最大的挑战。“再加上当时国内这种技术才刚刚起步,也没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去学习、借鉴,但从长远看,微创毕竟是外科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吕主任说,当时全靠在导师周跃教授的坚持下,带领整个团队亲身去操作探索、并加以完善。

不过,16年的执着坚持如今已开花结果。微创,已经成为了脊柱外科手术发展的主旋律。吕宏琳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深耕细作,令他擅长椎间孔镜手术、椎间盘镜手术、椎体成型术、导航辅助下脊柱骨折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微创腰椎融合+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微创腰椎髓核摘除+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微创腰椎髓核摘除+椎弓根动态稳定术等各种脊柱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脊柱微创不仅仅是“小切口”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脊柱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颈腰椎病的人群对医治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恢复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希望创伤小、疤痕少,加速康复,并且不留后遗症。

吕宏琳(左二)在查房

脊柱微创的出现,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一位患者术后这样描述:手术越做越舒服,因为是局部麻醉,在手术台上就能感觉出来腰腿不疼了。

“我感觉现在就可以打篮球了”,这是患者小雨在手术后即刻对吕宏琳主任表达的他的感觉。殊不知,就在三个月前,这位正在武汉上大二的20岁的烟台小伙子小雨(化名),因为腰痛、双下肢麻木、疼痛,除了卧床可以减轻部分痛苦以外,别的他什么都不能做。

1米88的身高、出头的体重,让小雨成为大学校队中的篮球明显。但三个月前,小雨突然出现腰腿疼痛、麻木,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近乎不能自理。症状持续了两个月后,出现下肢无力的现象。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腰4、5椎间盘脱出伴椎管狭窄”,手术方案是“常规开放融合内固定手术”。“开大刀”、“腰椎放钉子”,小雨的父母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的手术。在烟台老家的小雨爸爸随即带着儿子的影医院脊柱外科,找到吕宏琳主任。

“绝对不可以行常规开放融合内固定手术,因为孩子太年轻,开放手术、过早的融合固定腰椎运动节段,远期效果很差且为进一步治疗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吕宏琳说,“其实孩子的病完全可以微创手术解决”。

三日后小雨便从武汉飞回烟台,医院脊柱外科,经过两天的术前检查、准备和研究,吕宏琳主任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微创的腰椎手术方式——椎间孔镜技术为小雨治疗,而且是单侧入路解决双侧症状。手术非常顺利,局部麻醉、5毫米的切口、出血2毫升、1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小雨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的感觉即刻消失。术后三天小雨便可以正常的下床活动,手术后一周他就踏上了回武汉的飞机。

妙手回春为老年人解除腰椎疾病

老年人由于骨质的退化,成为脊柱疾病的高发人群。但老年人体质下降,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那些肥胖、年老体弱等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不少人因此失去康复的机会。

每每看到这些老年人被病痛折磨时,吕宏琳不由眉头紧皱。“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体表和体内组织创伤、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成为他在微创脊柱外科不断进深钻研的不竭动力。

吕宏琳与患者交流

“三次手术了,后路翻修,不可能”、“七年了,三次后路手术,还有内固定,要做只能前路开大刀”、“翻修手术,神经损伤风险太高了”、“开放手术都几乎不可能完成,微创根本不考虑”……这是78医院的脊柱专科得到的几乎一致的答复和治疗建议。

七年前,王大叔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因种种原因,数月内进行了三次常规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症状才得以缓解,能够正常生活。但是两年前,右腿行走数十步就疼痛难耐。经过检查,是在原来手术区域中的一节偏右侧增生了一个大骨赘,压迫神经造成右腿疼痛,必须手术治疗。但是七年前的三次开放手术所造成的手术区域广泛的瘢痕粘连以及内固定物的置入、病变节段的彻底融合,使再次经后路进行手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造成神经损伤的几率非常高。前路手术也是如此,损伤大,这也就是王大叔得到几乎一致的“不能手术”答复的原因。与此同时,经历过三次开放手术的患者本身对常规开放手术已经非常抵触。微创,成为了唯一的手术方式。

当患者找到吕宏琳主任时,经过详细了解患者症状、仔细阅片后,吕主任明确告诉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椎间孔镜手术解决。通过椎间孔成型、镜下环钻及磨钻,将增生的骨赘彻底去除。手术局部麻醉、5毫米的切口、1个半小时的时间,王大叔右下肢疼痛的感觉即刻消失。术后4小时王大叔便可以正常的下床活动,手术后两天痊愈出院。患者紧握住吕宏琳的手,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治疗方案

询问病史、检查身体,仔细得不能再仔细;耐心解答,不厌其烦,他力争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当宋先生陪父亲在门诊看完病后,即刻办理了入院手续。他说,吕主任将微创手术解释的十分透彻,放心的将老人交给他。

“不能让他们带着疑惑来再带着疑惑走。是什么病?该怎么治?有哪些治疗方案?每个方案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病人和家属都应该知情。”吕主任说,每名患者的病情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必须要得到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25岁的小万出现颈肩部和双手酸痛,门诊检查中,吕宏琳详细询问了小万的职业、生活习惯。他发现,小万并不需要手术,建议他吃几天药,改变日常的不良姿势,即可改善。“门诊中,发现有很多病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病情普通的脊柱病人,很多以为只有手术才能治好病,但其实不然。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让病人了解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吕主任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挂吊瓶,即便是手术,也要寻找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脊柱微创手术不仅需要先进仪器设备的辅助与支撑,而且还要求术者具有很高的视触觉敏感度、空间辨别能力及能够通过狭小的工作管道熟练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对病变部位实施“靶向治疗、定点切除”,往往需要在术中开出一条“微创通道”,而该通道往往紧邻神经、血管和重要脏器,这就带来极大的技术挑战”,吕宏琳说,“这就需要微创理念和能力的多年培养和训练,但是哪怕只能给患者减少1%的手术创伤,需要我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把困难留给医生,把幸福留给患者,这就是脊柱微创”。

未来,微创一定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他,则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用更加精湛的技术为脊柱患者保驾护航。

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吕宏琳

专家简介

吕宏琳,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三*医大学,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山东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疾病防治分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骨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师从国际微创脊柱联合会副主席及侯任主席、中国微创脊柱外科“领*人”-------周跃教授,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椎间孔镜手术、椎间盘镜手术、椎体成型术、导航辅助下脊柱骨折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微创腰椎融合+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微创腰椎髓核摘除+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微创腰椎髓核摘除+椎弓根动态稳定术等。目前承担卫生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5篇、国家级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发明专利3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