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六届全国骨科加速康复学术交流大会创伤会 [复制链接]

1#

在这个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伴随着抗击新冠疫情的阶段性胜利,4月23-25日,第六届全国骨科加速康复学术交流大会暨首届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工作研讨会在美丽的成都召开。

4月24日上午8:00-12:10,创伤会场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天府厅成功召开,数百人的会场几乎座无虚席。

创伤骨科医院李庭教授的主持下开始。医院吴新宝院长致辞。

会议的第一个专题是ERAS理念下髋部骨折治疗,医院张长青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王光林教授等主持。吴新宝教授首先报告了ERAS在创伤骨科应用和关键技术。ERAS的核心理念是优化措施、减少应激、快速康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围手术期禁食水优化、围手术期镇痛、宣教、合理预防DVT、麻醉、减少引流管使用、围手术期软组织处理、血液管理、抗生素使用、骨折康复、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和心血管系统的管理等重要环节;精细的手术操作是ERAS的核心,术后康复与手术同等重要。在ERAS理念下,全国多中心的以病种为基础的研究和推广正在启动,有待开展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力争使手术更加精细、治疗结果更加满意、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院的马信龙院长介绍了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评估。股骨颈骨折的满意复位、恢复成角和对线很重要,可将相关并发症减小到最低。马教授使用了将健侧髋的镜像与患侧髋对比的方法,发现即使是GardenI型骨折,在空间移位比对后,有可能其实仍有较大的移位。复位和坏死率有很大关系,常用的复位指标有Garden指数,改良Lowells标准、Haichdukew标准、LindquistandTornkvist标准、W.I.G角、Internalfixationoffemoralneckfracture等。

马教授将例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与对侧镜像融合对比,发现复位均比之前有所进步,虽然X线显示复位满意,但相对对侧镜像仍有差距;复位不好的病例负重时应力会有变化,预后较差。所以目前的评估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通过CT与对侧镜像对比可以更精确测量空间移位。

医院的朱仕文主任分享了多学科协作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经验。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伤后死亡率可达20%-30%,多数首选手术,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尽早治疗(48h内)。传统治疗模式以骨科医生主导,内科医生会诊,由于合并症多术前等待时间长,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统计数据。因此建议成立多科室协作治疗组,第一种模式是小组会诊模式,国内较常用,患者在骨科病房,内科医生会诊;第二种是创伤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

在成立老年创伤骨科病房以后,大大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56%的病人可在48h内手术。在急诊阶段由创伤骨科、内科、麻醉科共同评估,院内术前由创伤骨科和老年科共管,共管模式过程中需对术前状态进行优化,包括水化、纠正电解质和贫血、调整心肺指标等。每周3天手术日,重病人全院会诊和ICU治疗,术后医院康复,有专门的复查门诊。年7月统计48h内手术患者达到了85.5%,平均住院日4.4天。虽然周转很快,但死亡率仍可低至0.4%,与香港等发达地区持平。

王光林教授介绍了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路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在临床路径上规范和创新。

建议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多学科共管是关键,减少应激是核心,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系统的术前评估与处理,对病人进行术前教育,术前预康复(保证肢体肌力),注重术前营养,Hb纠正到90g/L以上;手术当日术前可根据规范适当进食水,术后尽早恢复饮食;围术期限制性输液避免液体负荷过重,可参考ml左右;术中解剖复位很重要,首选尝试闭合复位,可采用Lowell标准,必要时撬拨复位、切开复位;在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面,可应用氨甲环酸,并平衡止血与抗凝;ERAS强调有效的镇痛,将抗炎镇痛抗焦虑镇静四联一体化考虑;预防恶心呕吐;在充分抗炎镇痛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术后康复锻炼,早期负重。

紧接着张长青教授介绍了精准负重训练在骨科加速康复中的应用。术后如何负重是骨科临床的痛点和难题,长期制动和卧床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目前康复处方无依据、负重无量化,出院后康复不能跟踪调整。因此张教授团队研发了下肢助行康复机器人,包括智能助行器、助行鞋等产品,经过10年的研发,已完成了专利的转化。该产品可借助手机app将负重的数据传到云端,供医疗小组参考,医生端实时调整训练方案和目标,实现“把康复带回家”。张教授也总结了医疗产品创新和实现临床转化的漫长过程,分享了经验体会。

在提问讨论环节,医院周大鹏主任、医院刘雷主任和龙成主任等与朱仕文主任交流了老年骨科诊治的具体流程环节。对于受伤时间的统计,张长青教授和朱仕文教授均认为术前术后的数据统计有一定难度,需通过ERAS研究的大数据采集来进一步研究。对于在老年髋部骨折中骨科医生与内科医生的配合,朱主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需要调动内科医生的专业热情,转变观念,与相对固定的内科医师配合诊治。听众对老年髋部骨折的诊疗流程较感兴趣,张教授还与听众交流了建立完善老年髋救治体系,包括内科和社区等救治体系的想法。

医院的张立海教授对分享了一些粗隆间骨折的失败病例。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置钉过程中对外侧壁破坏可导致内固定失败,其厚度小于21mm是危险因素,外侧壁不完整可能会导致内固定物位于骨折线内等后果。捆钢丝不足以对内外侧壁进行重建。复位不良、头钉位置过高等可导致固定失败。张教授以丰富的病例展示讨论了固定失败的原因。

王光林教授随后做了《规范化骨松治疗助力髋部骨折治疗效果》的报告。骨质疏松增加了髋部骨折手术的困难和风险,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降低髋部骨折患者再骨折发生率,因此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重视围手术期骨质疏松的诊治。

医院张一主任、医院方跃教授和段鑫教授等参与了讨论,张立海教授介绍了年轻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减少股骨头塌陷方面的作用,张教授同时对一些手术细节问题分享了经验。

第二个专题是ERAS理念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由医院*富国教授和方跃教授主持。

首先北医三院田耘教授讲解了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清创与固定的标准化技术,详细解读了开放骨折的分型和治疗原则。临时外固定架操作简单,对于开放骨折十分有效,在软组织损伤严重、坏死、肿胀的病例可一期VSD覆盖待其好转后与成型科配合进一步处理。田教授展示了丰富的病例和图片,并展示了3D打印假体用于治疗同侧股骨和胫骨干大段共同缺损的新技术。

来自华中医院的周武医生讲解了开放性骨折骨与软组织缺损处理的关键技术。开放性骨折的治疗较为困难,软组织再生可通过材料和力学诱导,如皮肤闭合器、骨搬移等。周医生详细介绍了Ilizarov技术的适应症和具体操作,包括“一路两线三平衡原则”等,并结合治疗案例,分析了该技术的要点。此外,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髓内钉引导,可应用于长骨区的组织缺损,有可能能更快愈合。

医院高鹏主任、医院岑石强主任和刘洋主任与听众共同参与了讨论环节,田耘教授分析了开放损伤抗生素应用的问题,早期在培养结果回报之前可广谱应用抗生素,同时注意保护血供,因充分的血流可减少感染风险。田教授还回答了3D打印材料的骨长入和感染处理、VSD和开放换药各自优势等问题。

最后一个专题“ERAS理念下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由医院*富国主任、医院张立海主任、医院陈云丰主任等主持。

首先由李庭教授做了题为ERAS理念下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的报告。

结合由其执笔的《ERAS理念下肱骨髁间骨折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以及肱骨髁间骨折大数据中心的研究,从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入路选择、内固定选择、尺神经处理、开放骨折手术时机、老年肱骨髁间骨折治疗以及各种特殊类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原则等多个方面,对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进医院的经验进行了阐述。

医院*富国教授、项舟教授、医院张立海教授等参与了讨论。李庭教授介绍了,严重粉碎骨折可在术后24h内应用吲哚美辛等药物4周,由于血运丰富,不愈合较少见;松解患者单次放疗也有作用;术中讲究ERAS理念,减少创伤,清除游离碎渣。针对听众提问的手术操作细节、肘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预防异位骨化的经验等问题,李庭教授做出了一一的解答。最后*富国教授进行了总结,感谢大家参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