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脚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拳术动作,膝部损伤是因练拳不当而造成的意外。把它们连在一起,是因为有人把练太极拳膝部损伤地原因誤解为震脚所致。原因在于:“陈式太极拳‘金刚搗碓’结束时,不少人往地下直跺的,这样练,反作用力作用于脚掌会震动脑血管;脑神经,以及对膝盖造成损伤。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对观点此看法不同,因字数所限难以说清,这里就震脚与膝部损伤谈谈个人看法。
一.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关于陈氏太极拳的拳理,以前有多篇文章已述。且市面上多种书籍中有多种“拳理”,这其中有真正的拳理,但有很多“拳理”并非拳理而是“功法原理”,这一问题另文辩述。其中有一条就是功法原理;往往对腿脚的训练不全面,且不主张发劲。偶尔象拳法样发劲,常显弊端。
1.以功法原理(簡称:功理)打拳的“太极拳家”,以功理(功法原理)发劲;劲发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手指。当震脚达于右脚时,全身处于刚性地发劲传力状态,故而反作用力可上传,甚至会震动脑血管,脑神经。曾遇到一位练Y式拳的朋友说;震脚震得脑袋瓜生痛。甚至有练陈氏太极拳的朋友也认为震脚损寿。
2.以拳理(打拳原理)练拳,发劲震脚;发寸劲,劲发七八成即停止摧迫。而以功理震脚,发长劲才有震伤膝部的可能。但这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在于当震脚震动脑血管,脑神经时;只要不造成严重脑震荡,下次再打拳就不敢再震脚,以至损伤膝部到需更换人工膝关节地步。
3.震脚发劲的拳理是;震脚由心发,统领意念发整劲。发劲方法与打掩手捶相同,但震脚要击中目的物,而且目的物是地球,其质量远远大于人体。故要根据地面弹性地变化,发寸劲,劲发六至八成即停止摧迫。对于打掩手捶而言;因练拳架时常打“空拳”,即没击到被击对象,由于发劲的松活及没有击中目的物而发生的弹抖,被某些人誤解为“弹抖力”,实际上从发劲方式来看不存在“弹抖力”。整劲的松活及发劲末尾的放松,使震脚产生的反作用力完全传不到脑血管,最多也只传到膝盖为止,其强度大概相当于慢跑单腿落地瞬间的冲击力。
4.关于“练太极拳不是靠勤奋苦练能练好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旦你“明拳理”,是真正的明拳理而不是“功法原理”与“拳法原理”相混淆。明了拳理后一定要勤奋苦练才能练好。因为太极拳理只有练到一定程度,才能上身,才能被真正理解。否则拳理是拳理,你是你,虽然你已明白了拳理;这就如同陈鑫早已指出的“拳打万遍,拳理自明”。这里“自明”指能说能练,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震脚的原理说起来很有理,一练就震痛脑等于没懂拳理。
平时“弹抖劲”练的很好,一旦用到震脚上就不敢“往地猛跺”,不往地下猛跺算什么震脚。跺地以后震得“脑袋瓜生痛”,平时常说放松,到真正需要放松时反而把震脚震到脑袋上去了,这算什么太极拳。平时练功走內,把功法原理用来震脚。一是发长劲,二是不会放松。震痛脑袋后就不敢再震脚。打“陈氏太极拳”并非“陈式太极拳”,要时刻注意放松,打一辈子拳松一辈子,因为每时的功力不同松法也将跟着变化。掌握正确的拳理震脚,垂直向下猛震;随着内劲的增长,及内劲与爆发力地相合,经过苦练震力越来越大。而震脚后的反作用力只能传到膝部,其强度不会大于慢跑对膝部的冲击力,震脚便不会造成膝部损伤。关键在于放松,不是你练功的放松,是你练拳发力震脚中的放松。
有位朋友吴氏太极拳练的很好,很会放松,推手也很好,就是不能震脚,一震脚就震得脑瓜痛。他打太极拳从来不发劲。因他平时不发劲,故偶尔发劲也不会放松,他也不会问一下别人震脚为何脑袋不痛,因为他不需要发劲,他打拳的目的不是练武术而是练健康。打太极拳练武术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比你柔要学,比你刚也要学,你自己的刚柔相济不能丢,但有些人就不会学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因为他不需要。武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高于健康地概念,虽然练武艺有时与健康发生矛盾,但是陈氏太极拳通常不作有损健康的无谓牺牲。
二.震脚;震脚是一种拳术动作,但是目前在太极拳中大概只有陈式太极拳才有震脚动作。
1.震脚的目的:通常拳术离不开拳打,脚踢。作为练功用的太极拳就不采用踢腿,震脚等腿部动作。太极拳用腿的只有五种步法。作为拳法地太极拳如陈式太极拳,就有较多的腿法。陈氏拳中除擺莲腿,双蹬跟,二起脚外多为低,中腿法。且武术中历来就有南拳北腿之说。震脚在武术动作中是一种最低的腿法,震脚的功力可用在陈式太极拳的鏟,蹬,踹及扫蹚腿等拳术动作中。
震脚动作发生在“金刚搗碓”末尾。而“金刚搗碓”是陈式太极拳的开头与末尾拳式,隐喻太极拳阴阳开合永不休止,是陈式太极拳的重要拳式之一。该式“金刚”出自佛教,十八罗汉,八大金刚之金刚,张三峰不可能取此作为拳式之名称。
金刚搗碓拳式:A.中裆转左,开右步转右脚B.重心转右,缠右腿(顺缠),左腿逆缠收回C.左腿向前迈步適当,左腿顺缠鏟踹D.出右拳顺缠,击向敌下頜,下頜扬起E.出右肘击敌胸,迎门肘,发放脊椎蓄缠劲F.同时;发放右腿蓄缠劲,移裆,曲蓄左腿,用右膝击打敌方裆腹部(顺缠),同时发左腿蓄劲逆缠,左臂逆缠助力G..敌方弯腰倒下回右肘逆缠下击H.敌方倒地,回右腿向下猛跺,即所谓震脚。震脚是将右(或左)脚猛劲跺踏敌方头,胸,腹形成致命一击,做为金刚搗碓的结尾。上述动作为敍述方便取八个步骤,练拳时几乎一气呵成。上述只写动作外形,內部丹田运动及气场配合从略。此金刚搗碓为陈氏小架,大架上右膝前有一停顿。
拳术震脚目的是致命一击,当然你一辈子未必使用“致命一击”,就如同你手中的核武器你一辈子也未必使用一颗。而把拳术当功夫练者认为;震脚是为了配合上肢发劲的通畅顺遂。当然震脚若非用在“金刚搗碓”的末尾,而是用在陈式太极拳“上三步”末尾;震脚,击地捶,此时确有迅速降低重心,使上肢发劲通畅顺遂的作用。
2.震脚的特殊效果:
在所有地太极拳架运行中都发空拳,即发拳发劲都不击中目的物。陈氏太极拳所说的拳,如陈鑫所言;不能以“拳”论拳。人体全身都是“拳”,着哪儿,哪儿是拳。在所有的拳都是空拳时,往往使练拳人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放松地很好了,一旦用起来就会发现,震下脚就会震到脑血管,脑神经,这发劲这太极拳还能打吗?发空拳总结出“弹抖劲”,教学员弹抖,但在自己出版的影碟中却看不到其震脚有任何弹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你练拳脚找不到假想敌时,地球就成最好的对象。当你震脚蹬踹地球时,她豪无怨言,以她的宽厚博大容纳了你的不敬。地球的土地有不同地弹性,特别是下过雨后的一段时间里,既不粘脚,又有弹性,当你全力震脚时大地会颤动以回应。当冬季来临时地面会变得很坚硬,以人力无法感觉地面之弹性,因为弹性都隐藏在地面一米以下。这时震脚就不能用全力,试着用五,六成的意念摧逼,原因不是脑血管受不了,也不是膝部受不了,而是脚底下那一层肉受不了。震脚时脚下,跟骨,骰(tou)骨与地面冻土之间的肌肉耐不住冲击力,有时会震得足跟不敢着地,当然过二个月就会好。再震脚,五六成发力往上长,最多至八成左右。
俗语说“小胳膊拧不过大腿”,腿部肌肉截面积是胳膊肌肉截面积的二倍多。故腿部是人体除心脏外最大发动机。震脚可以锻炼腿部的肌肉,不用任何器材道具,只要直跺向地球。可以检验丹田引起内力鼓荡地传递,可以看劲力与爆发力是否相合,及发力状态下全身气场地通达等。也可检验发力后全身的松沉。各式太极拳都说人备五弓,其中左腿一弓,右腿一弓。对腿弓而言,每一弓发劲力的方式各二种。一种是脚五趾抓地作为弓把固定端,通过小腿,大腿把力传送到腿弓活动端骨股头再经腰跨,传至肩,肘,手。第二种是把股骨头作为弓的固定端安装在髋骨的髂窝中,以进行腿部地踢,铲,蹬,踹,二起脚及高边腿等。其中震脚是他们的老大哥,震脚对弓背张力的锻炼,为腿部的其它动作打下良好基础。
震脚通常只发寸劲。由于地面材质不同而具不同弹性。如土地,雨后的土地,砖地,水泥地,油渣路面等,为震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外部环境,对于掌握发力的分寸,对于检验发力过程的放松等无可替代。
腿弓,膝盖一边是弓背。当膝部弯曲时就对应着太极拳的合,蓄,缠,积蓄了很大能量。右腿若顺缠蓄劲,则逆缠发放。震脚练就的巨大弓力可用在散打,跆拳道,自由搏击中。在太极拳术或自由搏击中,膝盖的方位决定了腿弓发放的鏟,蹬,踹及低,中,高。因腿部横截面积是手臂的二倍多,故腿脚的打击力度远胜手臂。但由于腿脚所处的位置及人体站立所需,使腿脚的灵活度稍逊手臂,故征战常用拳,腿脚偶尔露峥嵘却常以决胜负。
3.震脚实验
网友空空说:“拳术中的震脚是为了配合上肢发劲的通畅顺遂。无缘无故的震脚似乎没有意义”。网友很有意思,笔名“空空”(KONGKONG),这空空声恰似震脚对应地球某种弹力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隐喻单独震脚的没有意义,意或试探一下这老头每日震千次是否已脑痴呆。
关于震脚除配合“上肢发劲的通畅顺遂”以外的意义前节已有说明,但不足以说明为什么要单独的,每日震脚一千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两个。
第一: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技击,是武术保家卫国的自然传承。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明确指出;上可为国家衘贼寇,下可为筋骨强精神。放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第二位才是锻练筋骨。进则当可为治国平天下,退则亦可修身齐家矣。某些练陈氏拳者,和其它太极拳某些先生认为陈式太极拳震脚有害;如文章开头所写,震动脑血管,脑神经,故而损害健康。还有人认为震脚是练拳人膝部损伤的元凶。练拳不是以健康为最终目的,但也不会主动损害健康,震脚既然被告上“法庭”,就要有人来作震脚实验,看一下罪在何处。
陈式太极拳通过打拳套路,站桩等来增加功力,单独震脚是因为我已年迈,根本无力按武打的方式每天练几十遍套路来震脚。只能按最省力方式不打套路,只按武打发劲的方式震脚,每天震脚左右各五百次,至今已有一年零三个月,最少四十万次。这个震脚的强度和频率大致相当于;陈式太极拳每年打一万遍,每天三十遍,每遍震脚二十次左右。但一些练陈氏拳者六-七岁开练,若十五岁可以武打,连打二十年为35岁。我练陈氏拳一直震脚,最近一年多作震脚实验40多万次,到目前为止没发现震脚有何害处(罪过)。
人们以为震脚有害健康,是因为人们经常不震脚,感到人力的渺小和地球的巨大。你向空气打几拳如“掩手捶”,尽管虎虎生威空气作响却没人说你打拳损害健康。而你猛跺地球就会损害健康,劝你不要震脚的人大都不震脚,或从来也没震过脚。人与人不同,对我震脚无害并不意味对所有人都无害。特别是打拳练功保健康者对震脚有害的标准可能较高,但是掌握了震脚的技巧后;不会因练拳震脚而造成人体膝部损伤
第二.几十年前,听说震脚治疗“脉管炎”(动脉闭塞症)。我个人因擦近六十年冷水澡,及早晨饮冷水一至三斤后去练拳;造成胃寒,脾虚。中医称有痰湿症。西医查出;左腿动脉血流缓慢,有斑块。目前,吃“培达”药片半量,吃全量浮肿。我想试一试,震左脚,治病。我从三十岁打陈式太极拳震右脚,右腿没有左腿之病症,故而每天左右各震五百次。此外已无力作其它动作。震脚半年后,发现有所改善。我不主张;有主动脉摸不着者去震脚,若把血管中的斑块震落栓在心,脑会有生命危险。我个人震脚后,感到症状减轻,最好时可沿米跑道走五圈,进入冬季,深冬,变坏。估计我这年龄难以恢复,故也难以证明震脚能治疗脉管炎,但能证实震脚会减轻闭塞的后果。
三.震脚方法
陈式太极拳震脚动作发生在“金刚搗碓”的末尾,是战术动作,有技击目的。在“玉女穿梭”前的双震脚也具有战术动作要求。在陈式太极拳小架中还有些震脚动作;如“朝天蹬”后的震脚,“击地捶”前的震脚是为了使重心迅速降低,站立稳定。对于“裹身鞭”及“云手”的发劲而言,震脚的目的是为配合上肢发劲的通畅与顺遂,也为站立的稳定性。总之有战术动作要求的震脚就要严格些,发劲控制在十成以內,而为配合上肢及站立稳定的震脚可顺势而为,发劲控制在六成左右。
震脚:中裆,震右脚。1.开胯,胯左转,移裆直至左脚涌泉穴上方。2.拧左腿(备左腿弓),缠蓄,膝微屈。3.右肩转向左肩,缠蓄(逆)脊椎。4.抬右腿向左,脚跟领劲脚尖外摆,缠蓄(顺)拉右腿弓,弓背为右膝盖。(此时因股四头肌抬起,有大量组织液及润滑剂流入膝关节软骨层及关节腔。)5.右臂顺缠,左臂逆缠随肩左转。6.此时全身劲力缠蓄内合,蓄于丹田。7.左腿独立承全身重力,左腿弓缠蓄没开之前有向右开之蓄劲。脊椎左蓄没开之前有向右开之蓄劲。8.因左腿左胯承重,故在发劲之前先松左胯,落胯至震脚终了位置。9.吸气收腹,开声吐气凸腹,丹田内转气场鼓荡。10.开,全身向右下方开。11.震脚由心(中枢神经)发,引动意念摧逼震脚发劲。12.右脚向右下方猛跺,摧逼劲发八九成,立即全身放松。13.腰胯向右,右腿逆缠,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助力,脊椎顺缠。14.右腿弓开,腰胯股骨头不动,右脚向地面发一冲击力。右腿释放弯弓蓄的变形能,胯及上身,手臂缠蓄的变形能释放为向右的动能,形成阴中有阳的动力布局。15.震脚发劲要做到,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A心与意合是区分以“功理”还是“拳理”打拳的重要标志。以心即以大脑打拳,才可以瞬间接通与该拳式有关的所有意或意念。才能发出整劲的爆发力。
B气与力合;是指由中气产生的劲力及气场鼓荡力与爆发力相合以整劲的爆发力达到发力点。若没有心与意合作不到气与力合。C筋与骨合;含胸拔背劲走腰胯,脊椎,肩肘。
以上为震右脚,震左脚将上述右改为左即可。
震脚须注意:
A.上述为通常状况下的震脚过程,当你对地面情况不熟悉感到地面很硬,上12项劲发五六成,适应后再加码。
B.太极拳虽然不能以“拳”论拳,但是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太极原理,如果一个小动作能包含几乎全部太极原理,就可以作到一动一太极。震脚动作虽小,当你把它当太极拳来打时,就要有阴阳开合,有缠蓄有发劲,一动全身皆动一静全身皆静。欲向左下震脚,必先向右上。发劲时内动在先,內劲摧逼,鼓荡,外力同时由心发。
C.有些以练內功为主的拳术家,只重视腿弓中,脚五趾抓地,由另一端股骨头释放出来的弓力。而震脚是腿弓中的另一种弓法,即股骨头不动,而脚做为弓的另一端释放弓力。开弓放箭,其战斗部是箭头,而箭的动力来自弓端的张开。震脚是直接把弓张开的力作用于脚,脚成为弓的战斗部。
某些陈氏太极拳的名人也不太注意震脚时的放箭方法,主张把上身的重力直接加到脚上去,故震脚发长劲易伤膝。有的教学影碟中明显可见;肩,胯随脚而下。上述第8项“松左胯,落胯至震脚终了位置”,在震脚着地中股骨头,肩不动,只有腿弓一端-脚向下张开,以形成寸劲且在劲发八九成时放松,不伤及膝部。
D.必须以拳理震脚;拳由心发,力由心发,气由心发,劲由心发。有人打太极拳用调气方法发劲,练拳时眼看着手,要似想非想以修养神经。以拳法练拳,要眼看敌方,心头的虚领顶劲始终不懈,一个金刚搗碓有十来个发劲之可能,可打成炮捶,武打全发劲。
E.震脚水平的高低,速度力量的大小可由震脚发出的声音加以判断。当地面弹性很好时,也可由地面的颤动程度来衡量震脚力度。
F.练拳者震脚內力摧逼产生极快速度。练功者常引而不发,缓缓放回原处,如网友所言“脚抬起后慢慢放下来”,练拳者拿拳当太极操打也是这么个打法,其作用是练功,调內力,练劲力的传导与控制。差别在于练功者以蓄为主,只蓄不发,认为快速发放会使人体器官象自行车另件般磨损。
G.如前文“太极拳与中国文化概述”人体具有固体,流体两重性,当放松以后处于流体状态,震脚的反作用力传不到腰部以上。
H.注意对人体的保护,打陈式太极拳运动量很大,春夏穿回力球鞋,冬穿布面胶底*用鞋。偶尔发烧或不适要减轻运动量或酌情休息。
四.膝部损伤
练陈氏太极拳,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其动作要求有巨大的速度与劲力,因个人功力不足或防范不当,故而会造成某时之局部损伤,只有找对原因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再发。
(一)概况
膝关节不是身体最易受伤的部位,却是最薄弱,要求最高的关节。因为它须承受人体除小腿外的整个重量,且活动范围大,该关节结构使它们比髋,踝关节更脆弱。
膝关节由膑骨(膝盖骨),半月板,关节腔,膑上囊,膑下囊及韧带组成,上连股骨下连胫骨。膑骨没有血液和淋巴供应,损伤后恢复很慢。且膝部损伤大都与软骨如半月板之类损坏有关,而软骨属不易再生组织。
体育医疗界认为;当膝屈至90度时,膑上部与髁间窝接触,当膝全屈时整个髌骨的关节面紧贴髁间窝。在长期屈伸中,髌骨与股骨反复摩擦,冲击使软骨面被磨损导致髌骨劳损,形成损伤。出现活动不便,跛行等。如用手按压膝关节前方髌骨,常有钝痛及磨擦感。
髌骨劳损,多发于青年人,如田径,登山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发病率高达36.2%,尤以30—40岁的女性最常见,发病率高达50%,而且如果不在早期治疗,加以控制,会引起进一步的退行性病变。
由上述可见;当膝屈至90度时,或超过90度是最易产生膝部损伤的状态。在登山运动员,舞蹈演员中发病率,在中青年就高达36.2—50%。我们不知这些病人中有多少可以治愈,即或95%以上可治愈,还有几个人要造成膝部损伤,其中病重者可能要作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对应太极拳深马步的屈膝被当成高功力的象征,在陈式太极拳大架中是被追捧的动作。当马步大腿与地面平行时,由于膝部弯矩地作用,使膝部承受自身体重的5倍左右。当拳式运行时,双腿承重三七开,此时承重腿将达自身体重的7—8倍。此时髌骨与股骨严重摩擦,且太极拳动作的磨转使半月板摩损很快,特别是半月板某些局部“压应力”甚至超过体重8倍对应的“压应力”。当然在太极拳马步中若膝盖超越足尖,会使髌骨处于更加不利之状况,十字韧带更加拉紧,更加增大了髌骨压力,也使膝盖软组织间的润滑液更难流通。
医学界认为;膝盖一般不能直接靠锻练增强,要靠增加膝盖的润滑,加强腿部股四头肌的训练,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平时要保护好膝关节避免风寒,改善关节的营养状况进入老年要不定期补钙。
(二)关于膝关节的综合保护措施
由于陈氏太极拳是所有太极拳中,唯一保留中国拳术动作蹿,蹦,跳,跃,发劲震脚的拳种,陈式太极拳武打运动量很大,有时会因准备不足或环境不熟悉,引起膝部损伤故更应在作太极拳锻炼时采取保护措施。
1.增加膝关节软组织的润滑液。平时注意氨基葡萄盐类的补充,保护组织液的流通避免外伤。若有不适可选用些氨糖类药物适度使用。
2.增强腿部肌肉,发达的股四头肌(股骨前侧)可稳定髌骨,缓解髌骨承受的压力,可使膝盖损伤降至最小。
震脚当左,右膝盖向上抬起时会锻炼股四头肌,并使润滑液流入软组织间隙。
3.减少膝盖的损耗。深马步膝盖弯屈度不要超过90度,尽量减少长时间的深马步,以使润滑液,组织液经常流通。组织液的流通会给膝部带去营养,带走废物。长时间的深马步,会造成膝盖內硬性摩擦,导致软组织老化。
4.打陈式太极拳要穿有弹性的软底鞋,以减少对膝部的冲击力。陈氏拳的蹿,蹦,跳,跃发长劲其放松比震脚还难,造成的冲击更需慎重对待。
5.防止膝关节受凉。特别50—60岁以后,有时好好的打着拳一旦受凉膝部即刻疼痛,此时必须保暖,痊愈后方可再打拳。
6.不作膝关节90度屈位磨转动作,以防半月板损伤。
7.人到了某个年令,几乎都有膝酸痛或踝骨质增生,需补钙,特别是冬季。但有人对药物不适应,会造成膀胱或肾结石,我已不主动劝人补钙,最好用中药方法;用*瓜籽加黑芝麻粉碎口服,一天一汤匙。合理饭食,吃些胶原蛋白,异*酮食物。
8.有膝部病症可采用推拿按摩法或理疗法,或中西药外治,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或涂抹红花油。
9.医院。
五.膝部损伤结束语
陈式太极拳套路与各式武术动作,都有几百年或千余年的历史,其间有许许多多人打过同一套拳或同一动作,也许对于某个人由于各种原因就不适宜打拳,否则该拳种早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就如同爬山,舞蹈会损伤膝部而这些活动现在仍然进行一样。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练太极拳髋关节的运用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动作要求(一)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动作要求(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