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度好文解析传统太极拳与竞赛太极拳本 [复制链接]

1#
作者按:本文并非否定竞赛、简化、竞技太极拳的作用,而是谈出传统太极拳的优点,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为何重视传统太极拳传承的技术特点,阐述传统太极拳对健身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大家都会对传统太极拳有许多的误会或者不解。打一套85式杨式太极拳或者其他吴氏、武氏传统拳架时间那么长,慢吞吞,软绵绵,没有一点快的动作,这种捉鱼摸虾的柔和缓慢能有劲对抗御敌吗?为什么会那么练?许多开始接触竞赛、竞技太极拳的朋友肯定是不理解的,甚至觉得太极拳是美的,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太落伍了,动作太不美了,这种古板缓慢的动作,只符合老年人练习。殊不知传统太极拳那么练的目的性。现在有许多练竞赛、竞技太极拳的拳友,由于练习的不当,造成对膝盖、腰、其他部位的损伤是非常多的。一套缓慢的传统太极拳,通过20多分钟甚至更久的练习才能松开关键部位(抻筋拔骨),身体气血才能通畅,就像烧开一壶水是需要时间的,身体才能由松入柔,进而练到骨头里,练到内脏里,练到肩、胯、脊柱,使得我们有劲;这样才能对我们身体有益。这与竞赛、竞技太极拳追求和练习方向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从传统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练习要领,以及太极拳养生、健身的作用,来谈谈传统太极拳与竞赛竞技太极拳的差异。

脊柱的调整、松开、通达,在太极拳中我们称为调整三关:玉枕关(颈椎)、夹脊关(胸椎)命门关(腰椎)。不但使三关弯曲度得到调整,而且还要贯穿起来,主宰起来。大家都知道所有内脏神经都跟脊柱有关,很多腰椎凸出或者腰椎受伤的人,会全身无法动弹,可见区区小小的腰椎有很大作用,脊柱的贯通健康,不但使得我们练太极拳有了身劲,善用脊柱劲力的身弓,还能使得身体更好、更健康。

正常人的挺胸与太极拳的含胸:我们看到很多人身体挺拔,表现得很威猛,但这样会使得体内的气容易上浮,气息往往在胸腔运行而且短而促。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则通过膻中往后找夹脊,通过身姿脊柱身法的调整,横膈膜就容易下降,这样呼吸就可以透达到腹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腹式呼吸,其实我们小时候或者婴儿时期就是这样呼吸状态。当我们坐在凳子上的时候,也会有如此的呼吸状态。太极拳讲形如坐凳就是如此,腹式呼吸的形成加上身姿的合理,使得我们的横膈膜与内脏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做到了我们所讲的“下实上虚”。中医讲以横膈膜为界线,上为天,下为地;又讲上焦(心肺)如雾要空要虚,下焦则要实要厚重。《*帝内经》说独立守神其实就是要人静下来,不要过多的欲望,过多的欲望容易用心过度,心就过于实了,容易心火过旺,就会经常发脾气或讲话过多,也会使得气血过多到心肺,往往面红耳赤。大家就会明白练拳为何要重心往下到腹,我们称“气沉丹田”到脚底,称“劲达涌泉”,让脚下实起来,这些都会使得我们降下心火,这就是太极拳的降火功能,大家都知道腹实胸空的优点,也知道脚下有60多个穴位,6条大筋,我们经常保健按摩足其实作用也是如此。习练武术太极拳腹实了,脚下有根了,我们就会做到下盘实稳,中盘灵活,上盘轻盈灵活。其实大树也是如此,而非浮萍飘而无根。

从传统太极拳松肩、开肩来看,对于养身健康与拳本质劲的作用。很多拳友动动手臂摇摇肩,看似各种动作很好,但没有练到肩的根本(肩胛)。手臂伸的再长,动作再花哨,也不一定会练到肩。手臂的根部其实并非是我们看到的肩关节肩头,而是肩胛骨。肩胛的练开、练到,使得我们做到含胸拔背,从健身意义讲,能使得我们的背部得到保护,肩胛的松开犹如一扇门将我们上焦心肺保护起来。风寒湿痹很容易从我们的后背侵入身体,所以年长者气血弱,后背则薄,阳气不足也会使得心俞、肺俞、夹脊等酸疼甚至淤堵。那么通过肩胛松肩的练习就能强化心肺功能,疏通气血。从武术太极拳角度练到肩的松开通达的优点是:劲不会断死在肩部,肩能与腰胯相合而贯通上下。

劈叉压腿都不一定会练到开胯,髋关节松不开,只会练到韧性方面,很多运动员腿蹬的非常高,都可以超过头,?其形式和横叉差不多,也不一定会练通胯。其实练通胯不但要打开,而且要能分阴阳,如脚、膝盖稳定而身法能变化体现劲,所以说白了用根节(胯)劲是关键。竞技运动员动作虽然漂亮、高、难,但也和劈叉一样,练不到胯的开。因为注重在高、难、稳等外在的漂亮上了;因为比赛裁判不会来判定你是否胯开了松了;内劲如何;是否柔下来,而是看动作外形的规格,所以竞赛或者竞技类练习只注重外形的标准,而非在松柔内劲关键部位练通得劲。

我找出杨澄甫、吴鉴泉、牛春明、扎老等几位前辈的拳照与运动员的进行比较相比,大家能看出关键部位,比如胯、肩、脊柱(身法)的差异了吧!传统的整体性、浑厚势态饱满,而运动员动作虽大却比较散。当然最终是内的差异和劲的差异,因为劲跟脊柱、肩胯还有松柔有关。

从图片对比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形态,韵味,松沉,气势等差异。竞赛拳架注重外表,虽然动作大,但是形态是:散的,掰的,不整体的;韵味是:看似动作漂亮腿高或低,味道似乎枯燥单一;松沉是:看似动作蹲的低下的低,其实浮而散漫,但没有松而沉浑厚;气势是:看似美但缺乏整体合劲。而传统太极拳练习的身法,肩、胯、脊柱等的状态和气势,与竞赛的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别。传统太极拳练身心互动练习,从劲与静养身防身修身入手,从肩,胯,脊柱(身法)内脏的整体练习,加之内心静而专一的修炼;竞赛竞技太极拳则着重外形练习,偏于更高,更美,更强的形式,而忽视了身体本身的练习与心的修炼。

通过以上分享,希望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让大家明白传统太极拳的优点是在身心上的修炼。身练:通过调整身姿,松柔地练开身体关键部位以及内脏,以达到增强筋膜的锻炼。杨家老谱有一句“力源于骨,劲出于筋”,我们也听过“筋长一寸寿多十年”。筋膜运用不但能使得练拳者劲力强悍增长,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筋膜是人体细胞再生修复,淋巴液输送的管道,淋巴抗体体统的强盛使我们身体不易被病*所侵害;使身体健康疾病治疗都有跟大作用。心练:静下来投入到专一的练功状态,气血通畅。《*帝内经》中所说“独立守神真气从之”,那么副交感神经就会活跃起来,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利。现在人生活的忙碌压力焦虑的增加,日夜黑白的生活状态都与之违背,往往交感神经就非常活跃,这是不利于健康的。所以说筋膜内脏理论和副交感神经这几点是很有科学依据的。虽然太极拳不等于医学,本人也不是医学专业,但这几点医学共识的知识刚好与太极拳核心锻炼有着相同的核心。而没有这些特征练习的竞赛套路、竞技拳架,虽然凭借衣服的美,外形的美,却只注重在外形上,手脚的高低上,而非身体里。中医讲的身体,身和体是不一样的,身是躯干五脏六腑重要地方;而体则是四肢。很多年龄大的气血本身不强,身体本能会将热量供给内脏而不往四肢输送,这是正常的丢车保帅的形式。现在好多人拼命的去运动让手脚耗费大量的能量热量,结果内脏就虚了。所以练传统太极拳或站桩就是静下来,身体合理起来,让肠道加快蠕动,内脏的平和稳定,有了多余的热量,自然会供给到四肢去。所以现在人与其说“健身”其实应该叫健体才对。

我希望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让知识和能量通过这样的分享形式,让更多人看见听见,让大家都有所认知并去努力践行。其实我想一套太极拳并不在于招式多少,如何变化,去比赛和表演等,竞赛、简化、竞技太极拳也是从传统太极拳演变而来的,只是觉得太极拳不应该丢掉太极拳本身的东西,否则就有变基因的危险,也就不是拳了。简化其动作数量可以,但不可以减(简)去拳的质量,丢掉太极拳核心本质的练习方式、方法。其实作为简化、竞赛太极拳,如果有了这些内容会更好,因为比赛表演除了展示动作之外,也需有内涵和精髓,有了内容的竞赛和表演会更加有魅力和实质的体现,不是吗?但现在的形势却不往这样的方面发展,而是向着更难(动作),更高(腿更高)更美(衣服外形美),这些是让人痛心的,这些是太极拳本来的面目吗?美是所有人要追求的,但现在各种现象让大家追求外在的浮夸上的美,衣服上表面上的美,动作的花哨上的美……而非身体里、心神里所散发出的本质美。我想前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贝,他们视之为比生命更重要,他们坚守着那孤独的阵地,我们可能学的不多,理解的不到位或者全面继承的欠缺,但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去坚守,去追求,将这样的宝贝精华继承下去……“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我想武术也好太极拳也罢,也就不会变成了舞术或体操了。

回看钻智老师精彩答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