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硬膜外阻滞后的神经损伤 [复制链接]

1#

硬膜外阻滞后出现持久的神经损伤比较罕见。据英国的一个回顾性调查表明,50,例接受硬膜外阻滞的产科病人,仅3例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1例为截瘫(可能由蛛网膜炎所致),1例为硬膜外血肿,1例为硬膜外脓肿,后2例病人都经过手术而治愈。

引起神经损伤的四个主要原因为:操作损伤、脊髓前动脉栓塞、粘连性蛛网膜炎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压迫。现分述如下。

(一)操作损伤

通常由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所致。病人往往在穿刺时就感觉疼痛,神经纤维的损伤可能导致持久的神经病变,但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如截瘫、疼痛、麻木,均可在数周内缓解。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损伤部位有关,胸段及颈段的脊髓损伤最严重。

损伤可能伤及脊神经根和脊髓。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的鉴别之点为:(1)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2)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有运动障碍;(3)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二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神经根损伤根痛以伤后3天内最剧,然后逐渐减轻,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而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不出现截瘫,或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以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及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尽早应用。

(二)脊髓前动脉栓塞

脊髓前动脉栓塞可迅速引起永久性的无痛性截瘫,因脊髓前侧角受累(缺血性坏死),故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脊髓前动脉实际上是一根终末动脉,易遭缺血性损害。诱发脊髓前动脉栓塞的因素有:严重的低血压、钳夹主动脉、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引起血管持久痉挛及原有血管病变者(如糖尿病)。

(三)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是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不仅有截瘫,而且有慢性疼痛。通常由误注药物入硬膜外间隙所致,如氯化钙、氯化钾、硫贲妥钠及各种去污剂误注入硬膜外间隙会并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的症状是逐渐出现的,先有疼痛及感觉异常,以后逐渐加重,进而感觉丧失。运动功能改变从无力开始,最后发展到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尸检可以见到脑脊膜上慢性增生性反应,脊髓纤维束及脊神经腹根退化性改变,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腔粘连闭锁。

(四)脊髓压迫

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为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外脓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背痛。硬膜外血肿的起病快于硬膜外脓肿,两者均需尽早手术减压。

1.硬膜外血肿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出血率约为2%~6%,但形成血肿出现并发症者,其发生率仅0.%~0.%。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置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有病人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血治疗。硬膜外血肿虽罕见,但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临床表现: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诊断主要依靠脊髓受压迫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对于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为治疗的关键。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措施有: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穿刺及置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万一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回流变淡后,改用其它麻醉。

2.硬膜外脓肿为硬膜外间隙感染所致。其临床表现为:经过1~3天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出现头痛、畏寒及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征象。局部重要症状是背痛,其部位常与脓肿发生的部位一致,疼痛很剧烈,咳嗽、弯颈及屈腿时加剧,并有叩击痛。大约在4~7天出现神经症状,开始为神经根受刺激出现的放射状疼痛,继而肌无力,最终截瘫。

与硬膜外血肿一样,预后取决于手术的早晚,凡手术延迟者可致终身瘫痪。硬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较差,应强调预防为主,麻醉用具及药品应严格无菌,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凡局部有感染或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败血症),应禁行硬膜外阻滞。

来源:国内专业书籍《现代麻醉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