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文荐读孝之心天堂原来就这么简单,自 [复制链接]

1#

《孝之心》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很长,建议收藏或分享后再阅读!

陈权

谈孝道这个话题,还是有些忐忑。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两千多年来,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就对孝道做出过经典的阐述,如《孝经》、《弟子规》、《百孝篇》、《二十四孝》等等,一代一代传承并深刻影响着华夏儿女,虽然有些内容在形式上已不被一些人所认同,但其弘扬的孝道思想,却永不过时,它带给了每个家庭与整个社会至善至美、至德至孝的不尽光辉。

孝为德之本,本立则身立,身立则家立,家立则国立;国风之本在民风,民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实践、思考、感悟、传承、发展孝道,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不仅这种责任感激励着我,驱使着我,而且我对孝道的感悟,油然而生于内心,约束不住于笔尖,它既像春天的种子在破土而出,又如涓涓的泉水在汩汩地流淌。我不能自已了,于是,顺乎其然地在老娘身边写了关于孝道实践与感悟的文字——冥冥之中,隐约感觉这可能是老娘最后留给我的珍贵礼物。

孝为善之先,尽孝就是积善,多善必有余庆;孝为德之本,尽孝就是积德,厚德方可载物。修身齐家、积善积德,将来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将来是什么时间?是父母离开我们之后;丰厚的回报是什么?是不自责、不悔恨、不愧疚……

据媒体报道:孔子家乡出现了“逃儿村”。所谓逃儿村并非是行*村,而是子女不赡养或无法忍受子女虐待的老人逃离子女,自发地在行*村结合处形成的互相扶持、报团取暖的居住区。

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演讲时,说孔子家乡出现了多处“逃儿村”。几年后,该地区官方领导提出抗议,说钱文忠教授讲话夸大其词不负责任,“逃儿村”只是他们地区的“个别现象”。

是不是个别现象暂且不谈,那里毕竟是出现了“逃儿村”。

孔子在孝道理论方面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璀璨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国人,其家乡应该是最讲孝道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近年却出现了“逃儿村”!

另据媒体报道:在湖北某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疾病、贫困、被虐待、不能自理等原因而选择在老屋、山洞、树林、河边等僻静之处“自行了断”。当地人对此习以为常,村民说只要具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经济条件差,得了无法治愈之疾病这样的条件,老人自杀就是“明智的选择”。

前段时间媒体还报道: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请了七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了,父亲并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是死不死呀?我就请了七天假,这是奔丧假,这次你不死,下次我就不回来了。”老人当天就自杀了,儿子在七天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因子女不养不孝,不仅是不养不孝,还有一些子女啃老、虐老甚至打老,致使有的老人一边喝着农药,一边给自己烧纸钱,纸钱尚未烧完,药效发作而亡;还有的老人自己挖好了坑,然后躺在坑里喝农药……这些都是尚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对子女彻底失望后,恐惧老无所养的生活,故而做了“明智的选择”。

我认为这种选择是心先“死”而后身亡,就算老人不自杀,因为心已“死”,疾病也会来杀他们。

老人的自杀,没有弥漫的悲伤,没有怜悯的幽怨,甚至没有影响村庄的平静。它成了人们闲时的谈资,并很快被淡忘。

我们应正视而不是回避这种现象,粉饰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自欺也好,欺人也罢,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下,关于怎么养育新生儿的书籍很多,而如何践行孝道的书籍却很少。孝依然被视为美德,但不孝的行为也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这种现象,让我不忍,令我心酸;这种趋势,让我震惊,令我胆寒。为弘扬孝道,故写此文,意在使人们感动、心动,继而转化为行动。若能如此,我愿足矣。

第一章:期盼

老娘不能自理后,有段时间,她的世界改变了模样,在熟悉的屋里,在久卧的床上,她只能通过窗户感受外面的阳光。虽然有我们照料,衣食无忧,但如果天天是这样,那不就相当于住进了牢房?这样的日子,老娘寂寞、老娘无奈、老娘苦闷、老娘忧伤,她更清楚自己永远也没有再站起来的希望。在那段时间,老娘情绪烦躁,精神颓废,不住地叹息,默默地流泪。她曾跟我说:“求你给我弄点药,让我死了得了。这样,既不拖累你,我也不遭罪了。”生我养我的老娘说出这样的话,令我感到羞愧和自责。由此,我惊恐地意识到了老娘对生活不再留恋,对长寿也不再渴望。

我就想,老人不能自理之后,往往生活的时间不长。为什么?我感觉有两种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活动而导致器官功能快速衰竭;二是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而精神颓废、悲观绝望。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器质性的病,但它俩都是“病饵”,很容易招来杀人的恶疾,这可能是许多老人相对早逝的元凶。

这种情况来得突然,让我迷惘,这种现实必须改变,我在苦思冥想——我想到了报纸、想到了杂志、想到了电视……因老娘已眼花耳背,这些都不适用了,她也不感兴趣了。最后我想到轮椅,就试着用轮椅改变老娘。用轮椅推着老娘,开始时我也不很适应,还有些不好意思。而老娘也不让说她不能行走,只让说她是受了点小伤。

推上轮椅,我渐渐发现了轮椅的奇妙:它带给老娘快乐,带给老娘期盼,带给老娘幸福,带给老娘安康。

给老娘梳完头、穿好衣服、抱上轮椅,推她出去时,我启发性地问:“老娘干什么?”她就兴致勃勃地说:“老娘出山喽。”我试探性地问:“出山干什么?”她很得意地说:“出山溜溜。”这是每次推老娘出去时我俩的开场白。

路上经常遇到熟人,互相打招呼后,老娘问我:“他是谁?”我说:“我不认识。”老娘问:“那他怎么和你说话呢?”我说:“他认识你,他问我你是不是于老师,我说是,他说你课讲得可好了。”之后我问老娘:“怎么认识你的人这么多呢?”她想了一想,说:“我当过老师呗。”我说:“对啦。”这样的话,每天要重复多次,每次说完,老娘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试着问老娘:“以后他们再问你是不是于老师,我说不是行不?”她看着我有些不解地说:“那你得实事求是呀。”老娘的心,我懂了。

广场上,不算太老的老年人在跳健身操。我将老娘推到队伍的后边,把着老娘的胳膊,让她跟着音乐的节奏、看着别人的姿势学简单的动作。时间长了,老娘就可以自己跟着比划了。虽然胳膊僵硬笨拙动作不规范,还显得有些吃力,但老娘愿意参与,在她心目中,自己已融入了健身的队伍,成了健身的一员。

广场也是孩子的乐园,在那里,我把老娘抱上座椅式秋千,让她和孩子们一起悠闲地荡荡,感受着如孩子般的快乐时光。我问:“荡秋千好不?”老娘一边点头一边说:“好。”我问:“荡秋千有意思不?”老娘笑着说“有意思。”老娘告诉我:“小时候荡的秋千是用绳拴在大树的斜枝上,底下放块木板,能坐着荡,也能站着荡,能一个人荡,也能两个人一起荡。日本*子来之前,我经常和我小姐姐一起荡,那时可有意思了……”荡秋千如穿越了时光隧道,老娘仿佛回到了幸福的童年。

路边,不知是谁家雪白的奶羊总在那散放,羊羔跪乳后,我把老娘推到羊身边,小羊那双圆而鼓、黑又亮的大眼睛注视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娘,它似有所思,又像感悟到了什么,不但不躲,反倒过来翘着小尾巴、伸长脖子很温顺地舔老娘。老娘爱怜地伸手抚摸着小羊的头,说:“羊是最善良的。”还学羊的叫声:咩—

河边,牛妈妈在低头吃草,小牛犊在自由地撒欢儿。老娘告诉我:“牛最勤劳,它的叫声是这样:哞——”我也跟着学一声:哞——之后就陪老娘一起哈哈大笑了。

老娘坐着轮椅,走东,走西,走南,走北——她那弱小的身影留在田野的小径、村屯的道上、热闹的街市和健身的广场……

三月冰融化,四月天艳阳,五月忙耕种,六月披绿装,七月玉米吐须,八月稻花飘香,九月丰收在望,十月收割正忙,十一月中午晒太阳,寒冬腊月,风吹雪舞,老娘在阳光房里赏雪、看狗、盼春光……

接触社会不寂寞,感受自然心敞亮。

我和老娘不远走,因为那样太颠簸。我推老娘在家的周边转,因为风景就在眼前。

偶尔也开车和老娘回朝阳林场(约60里路),那里是老娘带我们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四十多年后,去那里瞧瞧,坐轮椅转转,但却看不到老房子,找不到老邻居,心里熟悉的地方在眼前又陌生了。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于是老娘讲了好多我小时候的往事……

回到家门口时,我问:“老娘干什么?”她说:“老娘回山了。”我问:“出去溜溜好不?”她说:“好,外面敞亮。”我问:“溜溜有意思不?”她笑着说:“有意思,人多,热闹,还能看见我的学生。”我问:“明天还溜溜不?”她点着头并期盼地说:“明天还溜溜。”我说:“好,等着,明天咱俩还溜溜。”这是推老娘回家时我俩的结束语。

当初,用轮椅推老娘之前,她不愿穿好衣服,那时,我认为老娘只是为了节俭。现在想来,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老娘见不到外人,整日在屋里,在床上,那她怎么可能有穿好衣服的欲望?这几年,我经常用轮椅推着老娘,而老娘身上总是穿着好看的衣裳!不仅如此,每次洗完脸,她自己还主动把雪花膏擦在脸上。通过这小小的动作,我窥见老娘已打开了心窗,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

老娘每天都期盼着明天,因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而对明天充满了渴望。悲观、忧伤、颓废等不良情绪如风中之烟,一扫而光。于是我懂了:期盼能使懦弱者勇敢,能使脆弱者坚强,能使青少年蓬勃进取,能使老年人长寿健康。因为期盼是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它能让人透过黑暗看到明天的太阳!

平时在街上,我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用童车推着年幼的孩子,但却很少看到子女用轮椅推着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在那里?在家里、在敬老院、在医院,在久卧的床上!他们都有接触社会、感受自然的渴望,但因自身失能,最简单的需求往往就变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

我推着轮椅,轮椅载着老娘,五年的时光,并不算长。可当初崭新的轮椅呀,经过风吹日晒坎坷颠簸,你的容颜已被岁月雕刻得如此之苍桑!春夏秋冬弯弯曲曲的辙痕,把我点点滴滴的思绪汇集、整理、拉长……

第二章:陪伴

有首唱响华夏、经久不衰的歌,歌词感人,朗朗上口,曲调优美,绕梁不绝。这首歌的名字叫《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能家喻户晓、经久不衰?我想是因为它唱出了老人实实在在的精神需求,唱出了老人日思夜想的灵*渴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农村温饱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但我们的老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因种种原因,他们在精神上却更加孤独寂寞了。

现在很多老人养宠物狗,有的老人跟宠物狗叫“儿子”或“姑娘”,还给它穿适时的衣服、鞋子,给它洗澡,给它买好吃的,有的老人省吃俭用也要养宠物狗。这种现象是不是不可思议,可它却真实而普遍的存在着。

老人社会活动少了,甚至没有了社会活动。而子女因各种原因很少回家陪伴,老人是长久地孤独寂寞。而宠物狗略通人性,它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可以长久不离左右地陪伴老人,能给老人带来些许的快乐,缓解老人的孤独寂寞。这既是很多老人养宠物狗的原因,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儿女比狗亲,却在手机里,远水不能解近渴;狗比儿女疏,但能伴身边,近水楼台可得月。

所以老人养狗,因日久生情,就叫“儿子”或“姑娘”了。

老人养宠物狗无可厚非,但这反映出了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逐渐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那就是数量庞大的老人空巢而居。

以前,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四世同堂的温情,但如今却难得一见。那时,农民在家种地,几代人共同生活,其乐融融。后来农民外出打工,开始时,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近年,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已成趋势,只有老人在家留守,成为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留守老人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生活无人照料,情感得不到倾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老人最后无奈地与他们的子女永远地不告而别。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使农村和城市老人空巢而居。

近年,媒体报道的老人在家孤独地离世,直到尸体发出腐烂的气味才被邻居发现的事例也不少。

常回家看看,这是能自理老人的需求,而不能自理的老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的孤单老人,他们不仅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如果没有子女的陪伴,他们往往就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生活在冷酷无情的地狱中……

陪伴,就是和老人在一起,陪老人唠嗑,和老人做伴,并在陪伴中照料老人的生活,慰藉老人的精神。陪伴,决不是找点儿时间,找点儿空闲能做到的;陪伴,是驱散老人孤独寂寞的开心果,是照亮老人幸福生活的孔明灯;陪伴,是我们的责任。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在朝鲜战场保家卫国,老娘在河北省农村(老娘说那个地方叫大顾店)当扫盲班老师。学校离家有十六里路,当时受交通条件所限,吃、住都在学校。老娘当老师可能有一两年时间(具体时间她也说不清了),后因老人、孩子无人照料而辞职了。老娘48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姐和大哥是知青,二哥三哥还有我都在上学。此后,老娘带领我们靠着微薄的遗属费在世人的冷眼中苦渡前行。

老娘六十多岁时,冠心病已很严重,并多次休克过。在我们姐弟都参加工作之后,她身体状况渐渐好转了。年,46岁的二哥突发疾病英年早逝,这对老娘而言是晴天霹雳,此后她不仅血压高了,还经常出现心衰现象,几年的时间,老娘眼睛花得很厉害,耳朵也背得严重,走路不稳了——老娘老了。从那时起,我就经常陪伴老娘。年秋的一天下午,老娘往沙发上坐时墩了一下,当时她感觉臀部疼得厉害,我找医师到家里看,说没有骨折,是软组织损伤,敷了药,并建议按摩。开始时,我认为能恢复,就找了按摩师,每天到家里按摩一次,半个月后老娘嫌疼而拒绝按摩了。此后老娘就不能行走、连搀着走都不行,甚至不能站立——老娘不能自理了。

再也看不到老娘拄棍蹒跚走路的身影了。走路是多么平常的事儿,可老娘却完全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不仅给她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也使她精神遭受了沉重打击。老娘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她无奈的叹息、失望的眼神、烦躁的情绪已经告诉我——她孤独寂寞并丧失了自信。从此,老娘身边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陪伴了。

那时我就想:当初,是老娘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灵*,并引领我走上了人生之路,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她老了,眼花、耳聋、驼背、行动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她就像黑夜里无助的孩子,正怀着恐惧和渴望的心情期待着我的陪伴。

我很矛盾:不陪伴,看着病弱不堪满头白发孤独寂寞卧床的老娘,当时于心不忍,我也知道将来会灵*不安;陪伴,正值壮年的我,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不能扬起事业的风帆。拷问心灵,应该陪伴;征求肉体,选择清闲。经过思前想后,经过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心灵战胜了肉体,艰难地选择了陪伴——让生我养我的老娘微笑着把最后的人生之路走完!

第三章:游戏

老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的孤单老人,他们往往很少能接触到外面的生活环境,精神孤独寂寞。接触不到新事物,就必然愿意回忆过去,孤独寂寞就渴望倾述。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只能独自默默地回忆,很难找到倾听的对象,甚至子女都觉得厌烦,这是许多老人精神之苦。因此,我在陪伴老娘的过程中,主动创造条件让她倾述,比如经常让她给我讲故事。

老娘给我讲她八九岁时在河北省保定市西区小学参加运动会的事儿,说当喊“各就各位,站好预备”时,心里咚咚地跳,一敲鼓就跑,跑起来就感觉不到心跳了。她说她得了第二名(至于多少人跑及跑的项目她也说不清了)。我问:“你得奖没?”她说:“得奖了。”我问:“奖品是什么?”她说:“书和本。”我问:“得多少奖品?”她就用双手比划着说:“得了一大抱。”我问:“奖品在哪呢?”她说:“拿回家了呗。”我问:“我怎么没看见呢?”她说:“我都用完了。”我问:“为什么不给我留点儿呢?”她想了一会儿说:“那时还没有你呢”,说完就哈哈地笑了。

我问:“你上了几年学?她说;“上了两年学。”我问:“为什么只上了两年学呢?”她很严肃地告诉我:事变(应该是七七事变)啦,日本*子进攻中国,都不能上学了,之后就开始逃难,那会儿可遭罪了。”我问:“你愿意上学不?”她说:“愿意呀,我学习好,老师、同学对我可好了。”我问:“你恨日本*子不?”她说:“我怎么能不恨!日本*子侵略我们的国家,让我们当了亡国奴,要不然的话,我哪能只上两年学呢?”我说:“你上了两年学就能当老师,真了不起!”老娘很自豪地说:“后来我是自学的”。

老娘给我讲她破案的故事:

二海眼睛看不见,腿也残疾,走是靠拄着双拐往前悠。那时他二十多岁,孤身一人开了个小商店。人们很好奇:他是盲人,却能准确地知道什么商品放在哪,还能摸出钱的数额。

七十多年前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借着油灯的光纳鞋底,隔着窗纸感觉外面有光,我很好奇,出去一看,坏了,是仓房着火了。我忙喊邻居救火,因发现及时,火没着大就被扑灭了。

怎么就能着火呢?为弄清原因,第二天早上,我仔细查看了着火现场,找到了一只没烧完的火把。我知道了:是有人把火柴捆在木棍的一头,再插上一支香,先将香点着,之后从杖子缝中把火把捅到仓房里,当香快着完时便引燃了火柴,这么放火不容易被人发现。

我当时很生气,拿着没烧完的火把就报案了:控告二海放火。

办案人员问:“你怎么知道是二海放的火呢?”我说:“我见过这个做火把的木棍,以前二海在商店总摆弄,已磨得很光滑了。”

办案人员找到二海,但他不承认。办案人员问:“你在商店总摆弄的那根木棍呢?”二海一听,身体就发抖了,于是案子就破了。因二海眼盲腿残,又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经批评教育,关了一天就放了。

我问:“二海为什么要放火呢?”

老娘告诉我:二海是我们的远房亲属,就住在隔壁,所以他了解我们家情况。他眼盲腿残挺可怜,但品行不好,经常偷人家东西,邻居都防着他。放火的前几天,我从地里干活回来,发现二海在我们家院里偷鸡蛋,偷的鸡蛋放在裤兜里了,因为兜鼓着,是鸡蛋的形。我让他把鸡蛋放下,他不承认,我怕他离开,随手拿棵刺棘子在院儿的门口冲着他站着。二海着急离开,就拄着双拐往前悠,正好撞在刺棘子上,扎了一脸的刺。他双手松拐捂脸,人就摔倒了,偷的鸡蛋也压碎了-----

他就到村长那告。村长问他为什么被扎,他不说。问他在哪被扎的,他说在我们家院儿里。村长问他到人家院儿里干什么去了,他不吱声了。村长发现有稠状液体从他兜里渗出,问他兜里是什么,他说是鸡蛋碎了。村长说你也不养鸡,哪来的鸡蛋,一定是偷人家鸡蛋被扎的。二海自知理亏就走了,他怀恨在心就放火,但做火把用的木棍暴露了他。

老娘讲完这个故事,我很崇拜地说:“老娘,你真厉害,要是当警察,一定是破案高手。”但老娘很严肃地对我说:“如果我不用刺棘子扎他,他也不能对咱家放火。记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能饶人处且饶人,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我说:“记住啦。”老娘说:“那我就放心了”。

……

老娘记忆中有趣的和引以为豪的故事,她给我讲了无数遍,我早已熟记于心了,但还是假装饶有兴趣地听,而且在听的过程中还和老娘有共鸣,比如向她提出一些我不加思索就能答出的简单问题,再比如她讲的过程中笑了,我也跟着笑……老娘讲完后,我还要找理由表扬她、夸奖她,并表现出对她的崇拜。老娘记忆力很怪,她记不住现在的事儿,但能记住很久以前的事儿,她给我讲故事,讲完一会儿就忘了,所以她总是重复地给我讲故事。老娘每次给我讲故事都像是第一次讲,我也装作是第一次听,表现出的认真劲,就像小时候听《岳飞传》。

老娘讲的故事我都会背了,还听干什么?其实这不是给我听,这是满足老娘的需求,是给老娘听。

老娘不开心时,我就求她给我讲故事,尤其是她引以为豪的经历。这样,老娘的精神马上就愉悦了。她愉悦了,我也就释怀了。

老人渴望听到子女对他们的亲切呼唤。从小到大五十多年,本来和老娘是叫妈的,在陪伴过程中,不知何时怎么的就改口叫老娘了。我就想,妈,那只是个称呼,而喊老娘,她能感到亲情。我每天要多次贴近老娘的耳朵喊:“老——娘——”,每次喊三五遍。每当听到我喊她“老娘”时,她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我喊“老娘。”她马上就答“唉。”我问:“谁是老娘?”她就笑着用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问:“鼻子是老娘吗?”她想了想,就用双手从脸到胸再到腰抚摸自己,同时说:“这都是。”我问:“我有几个老娘?”她说:“就一个。”我问:“在哪呢?”她说:“在这呢,就是我。”我说:“一个老娘太少了,我再找一个。”她说:“你找不着,全天下就我一个。”我问:“我老娘跑过运动会,你跑过呀?”她很自信地说:“跑过呀。”我问:“我老娘得过奖,你得过呀?”她非常得意地说:“得过呀。”我说:“老娘你太厉害啦。”她就哈哈地笑了。老娘悦耳的笑声如微风吹来的缕缕花香,沁入我的心肺,滋养着我的灵*……

老娘耳朵背得很严重。也怪,别人跟她说话大声喊都听不清,而我用正常的声音甚至小声叫“老娘”的时候,她却能听得清,这种情况经常引得别人哈哈大笑。

后来,我感觉喊老娘她渐渐不那么敏感了,于是我就琢磨在称呼上还得花样新出。花样新出也不能随心所欲呀,必须得合情合理,让她感觉到这种称呼本来就理所当然地是她的专属,只有这样,她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

年8月的一天,我陪老娘唠嗑时冲她说了一声“小桂子”,老娘当时没什么反应,我知道说的声音小了,她没听见。接着我就大声地说“小桂子”。老娘就抬起头,眼睛睁大了,盯盯地看着我,问:“你说什么?”我冲着她大声地喊:“小-桂-子——”,老娘吃惊地迟疑了一下,之后本能地应答:“哎——”,我发现她异常地兴奋,眼里又放出一束久违的渴望被满足的光。“小桂子”这个称呼似乎成了珍藏在娘记忆中无人知晓的古董,八十余年后重见光明!她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叫小桂子?”看着她兴奋愉悦的表情,我知道又成功了。

老娘以前给我讲了好多的故事,我早就知道她乳名叫小桂子,但当时没在意。现在明白了,对于风烛残年已回归成孩子的老娘而言,乳名是最亲切的称呼。对此,我通过老娘的眼神已窥懂了她的内心。此后,我就经常冲她喊:“小桂子,回家吃饭啦”;“小桂子,不行淘气,淘气打屁股。”有时我问她:“小桂子,淘气没?”她很坦然地笑着说:“没淘气。”我问:“淘气怎么办?”她有些顽皮地说:“淘气打我屁股。”之后就哈哈地笑了。

老娘早已回归成老小孩了。呼唤乳名,这么简单的行为,就能唤醒她遥远沉睡的童心,并让她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我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经常地亲老娘,按顺序亲老娘的左脸、右脸、脑门和下巴,还轻轻地咬她的鼻子。之后把自己的脸贴近老娘的嘴边,于是她就很自然地也亲我几下。我感觉能亲老娘和被老娘亲,这是很幸福的时光。

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缺少动,这对其健康是不利的,具体危害如下:

1、胃肠蠕动差,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2、血液循环不畅,机体器官缺氧,快速衰老。

3、肌肉容易萎缩,四肢更加无力。

4、长期在室内,视觉疲劳,心情不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

我曾看到一个哥们坐在轮椅上让96岁的老父亲推着他,众人皆不解,而我眼前一亮,认为这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奇思妙想啊!这真是一举三得:一是老人活动了,二是老人推着轮椅走,安全,三是老人推着儿子走,不仅能回想起当初的美好时光,也让老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老人的自信。

这位哥们运用智慧,长期使老人愉快而合理地活动,这是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呀。

陪老娘唠嗑时,我先搂着老娘的脖儿和她贴贴脸儿,之后让她给我挠背,挠的过程中我表现出很享受的样子,并告诉老娘只有她挠得最舒服,让老娘觉得她是不可替代的。时间长了,只要我和老娘贴完脸儿唠嗑时,她就主动给我挠背。有时我俩都坐着,她就从我腰处伸手给我挠背,有时她坐着,我蹲下,头拱到老娘的怀里,两手搂着老娘的腰,她就从我颈处伸手给我挠背----给我挠背、抚摸我、搂着我,这都是老娘心灵的渴望!同时,我也觉得老娘給挠背和被老娘抚摸的感觉真的很舒服很幸福,而这种幸福也确实是不可替代的。由此,我也深深地体味到了“有老娘真好”这句话的含义。

当然,我也经常给老娘挠背、抚摸她、搂着她,偶尔还趁她不备突然挠一下她的脚心。我给老娘挠背时问:“你刺挠不?”她总是说:“不挠不刺挠,一挠就刺挠,刺挠就得挠。”之后就抿着嘴似笑非笑地微闭着眼睛,那种幸福表情,是我最愿看到的,令我心旷神怡!因为那是老娘心灵渴望被满足的怡然惬意,那是老娘感受到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以前,我小的时候,老娘是家长,她生我、养我、教育我、牵挂我并给我暖暖的怀抱;现在,老娘老了,我把她当孩子,陪伴她、照料她、哄着她-----但老娘毕竟是老人,我多大都是她内心牵挂的孩子,于是我就经常钻到老娘的怀里和她撒娇。

我重温着当初的幸福时光,老娘感受着现在的天伦之乐。

冬天在室内很少活动,我就陪老娘在地板上爬,并告诉她明年参加老年运动会,比谁爬得快,再得一次奖。老娘就有一种期盼,很努力地爬,因地板有些硬,我给她戴上了护膝。说是爬,其实她就是双手扶地用膝盖在地板上蹭,身体匍匐着很费劲地慢慢往前挪。老娘很期盼、很努力的一次次地练,但老年运动会却迟迟不开,那就只能是我和她比,我们俩互有输赢,这也能让老娘高兴得发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声。

有段时间老娘吃饭时筷子经常掉在地上,她就说:“我老啦,真没用。”我意识到老娘手指不灵活了,为了让她锻炼手指,我把老娘抱在轮椅上坐好,在她腿上放个盆儿,盆儿里放几棒干玉米让她搓,并告诉她锻炼锻炼。可老娘没搓几下就不搓了,说:“手没劲儿,搓不动,累得慌。”我不愿逼老娘,又想让她锻炼,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搓。老娘问我:“你为什么搓玉米呢?”我说:“这是我包的活,搓一棒能挣一元钱。”老娘说:“那我帮你搓。”她就一边说一边拿玉米搓,我心中就窃喜了。盆里只有几棒玉米,我故意慢点儿搓,当老娘搓完一棒时,我还没搓完。我就说:“老娘,你怎么搓得这么快呢?”老娘说:“我年轻时总干这活。”我说:“我不怎么会搓。”老娘就来精神了,她给我做示范,让我跟她学。其实,老娘的动作是很迟缓的,甚至有些颤颤巍巍,为了鼓励她,我就搓得比她还慢。几棒玉米搓完后,老娘说:“再拿几棒”。我装作很无奈地说:“一天就给我这几棒,没有了,明天再搓吧。”老娘还有种劲没使完的感觉。

我出去买袋小食品,回来后和老娘说:“这是你搓玉米挣钱买的。”老娘就自信地笑了,于是我俩就一起吃小食品,我拿一块放在老娘嘴里,她也拿一块给我,还很自豪、很仗义地冲我说:“多吃点。”我就直接用嘴去接,你想一想,那种感觉是多么的幸福!以前我不愿吃小食品,而从那时开始就感觉小食品真的很好吃了。

老娘戴的是一口假牙,但并不影响吃小食品。她吃小食品嘎嘣嘎嘣的清脆声响,犹如带节奏的优美旋律,萦绕进我的心房,在我心中荡漾——荡漾!

包饺子时,我把馅儿放在饺子皮儿上,中间捏好后递给老娘包。她包时精力很集中很投入,但手却有些抖,总是捏不牢。十几岁时,老娘就手把手教会了我擀饺子皮儿和包饺子。在我记忆中,开始时我两只手不协调,使不好那股劲,几分钟也擀不好一个饺子皮儿。老娘跟我说:“右手擀着面儿,左手转着片儿”,同时还给我做示范,并告诉我:“皮儿薄厚要均,形状要圆”。她还告诉我包饺子的要领:“左手凹一点儿托着片儿,右手用筷子放好馅儿,饺子边要拿褶捏牢,包完看着得像元宝。”十五岁之前,老娘就教会了我包饺子、包子、粽子、粘火烧、苏子叶和蒸馒头、烙饼,对了,还有拌疙瘩汤、擀面条、攥汤子、抻面片儿……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虽然过去了四十余年,但那是我内心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每每想起,恍若就在眼前。

现在老娘包的饺子,既无褶也不像元宝,形状像菜盒子。我看着正在包饺子的老娘,突然感知了岁月的苍桑——她满头的白发像染过似的找不到一根黑丝;褶皱如阡陌般横多竖少地深刻在脸上,松弛的皮肤粗糙得像放了些时日的橘子皮,那上面还明晃晃地爬上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老年斑;上眼皮有些沉重,眼睛也变小了,还看不准东西,只有高兴时能闪烁一点光亮;耳朵倒是没怎么变样,只是耳垂有一点长,可声音却听不清了。她很努力地用颤抖的手在包着饺子,我感觉她有些吃力,因为我看到她嘴唇都一闭一闭的在使劲地帮忙——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利手利脚教我做家务的妈妈,而是坐着轮椅很努力都包不好饺子的老娘!

饺子煮好端上桌时我喊“吃老娘包的饺子喽”,老娘就流露出满脸自豪的喜悦。她喜悦地吃着饺子,我吃着饺子并喜悦着。

吃完饭,我故意出去一会儿,回来和老娘说:“他们问我吃饭没?我说吃了。他们问我吃的什么饭?我说吃的饺子。他们问我谁包的?我说老娘包的呗。他们都很羡慕地说,有老娘真好哇!”老娘听后就开心自信地笑了。

当初,我快乐着,老娘就喜悦;现在,老娘喜悦着,我就快乐!

第四章:谎言

老人不仅需要适当地活动,他们更需要精神慰藉。慰藉老人精神的方法很多,比如顺从老人、尊重老人、和老人亲近、赞美夸奖崇拜老人等等,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谨慎地使用超常规的方法——善意的谎言。

年秋,老娘经历了失而复明(具体情况见下章)。91岁的老娘能复明,这已是奇迹,本应皆大欢喜,可老娘却跟我发起了脾气。她跟我说:“以前告诉过你,医院。我这么大岁数了,治不治有什么用?医院来,这不是折腾我、让我遭罪吗?真是多余!”说这些话的时候,她满脸不高兴,之后就闷头生气,过一会儿再说一遍……

我的付出换来的是老娘的不满和抱怨,感觉既委屈又无奈,我就想,老娘九十多岁了,有时明白有时糊涂,她不能自理,行为受限,器官功能减退,眼花、耳背,食而无味,甚至大小便失禁……我们照料得再好,她也难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故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儿。对此,我应该体谅和理解,因为我是她生养的正值壮年的儿子。老娘身体有小毛病就需及时治疗,否则小病就可能发展成难以治愈的大病,医院是常事儿,如果她拒绝治疗,那可怎么办呢?于是我就琢磨了办法。

老娘再埋怨时,我就跟她讲:“医院,是你自己来的。”她说:“我腿也不能走,医院呢?”我说:“那天晚上,你在床上睡觉,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床上没有你了,哪也找不到你,最后在电视台登了寻人启示,医院。大夫说那天早上你是自己到的病房,自己上的这个病床,他们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邻居说,在早上六点多钟时,看到你像年轻人一样大步流星地往街里走,他们也感觉很奇怪。”

老娘抱怨我一次,我就给她讲一遍我编的故事,讲的遍数多了,老娘就不吱声了,也不生气了。她躺在病床上微闭着眼睛,但眼皮却在眨,一眨一眨的眼皮儿告诉我她在琢磨事儿呢。

过了一会儿,老娘跟我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是上帝救我。上帝有大能,能让瞎子看见,能让瘫子行走。这是上帝在我身上显神迹了”。她这样说时,眼里充满了自豪而神秘的光。

因受家庭环境影响,老娘十几岁时就开始接触基督教,并信奉了基督教。她不止一遍地读过《圣经》,直到八十五、六岁时,还想着去教会听道,她信奉基督教是很虔诚的。因此,医院的故事。

老娘居然相信了!而且眼里充满了蒙恩的喜悦。

我趁热打铁,跟老娘说教会的人都知道她的事儿了。老娘问我什么事儿?我说你得神迹的事儿呗,教会的人都要来看你,我嫌人太多,没让他们来。老娘听说没让他们来,表情有些失落。我说你好好养着,神在治疗你的病,等身体养好了,咱们到教会给他们讲,这是做见证。老娘很自信地点点头,此后她医院的事了。

为了让老娘高兴,我继续借题发挥,告诉她说,有个记者约我,要采访她得神迹的事儿。过了几天,我告诉老娘,她得神迹的事儿上报纸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老娘睁大眼睛看着我,吃惊地问:“是真的吗?”我说:“是——。”老娘的表情怪怪的,很是愉悦。

李中华是全国家喻户晓的试飞英雄,当初在朝阳林场时,我们两家是邻居,前些年老娘时常提及,很是羡慕。

我和老娘说:“朝阳林场有两个人上报纸了,一个是李中华,另一个就是你。”我反复地和她说,老娘脸上就流露出一种享受的感觉。

多次重复之后,我试着问老娘:“朝阳林场有两个人上报纸了,一个是你,另一个是谁?”老娘说:“李中华。”我再问:“朝阳林场有两个人上报纸了,一个是李中华,另一个人是谁?”老娘就攥紧拳头,用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很得意地说:“是我!”之后就哈哈地笑了。

从此,老娘就跟她能见到而且有机会说话的人讲她得神迹的事儿,讲她上报纸的事儿。她不仅有诉说的欲望,而且有传道的自豪。别人都知道这些事儿是假的,只有老娘确信无疑地认为这是真的。

为了让老娘高兴,我编了前面的故事。可我的麻烦很快就来了——年3月的一天,老娘突然提出要看我说的登她得神迹事的报纸,这时我尴尬了。我就想,如果没有报纸,我的谎言将被揭穿,老娘的精神也必然会因失落而遭受打击,这是她难以承受的。我当时也不知该怎么办,就应付着告诉老娘说报纸在我家了,可她让我马上回家取,我看到老娘已准备好了老花镜。我上哪儿去取根本就没有的报纸呀!

我突然想到了《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于是豁然开朗了,就到了打字社,自己写稿,并借用《人民日报》刊首字,让他们帮我制作了两张假报纸。为了使老娘能看清,我让把字打得大些,回来后内心忐忑却又故作镇静地把报纸交给了老娘。

老娘戴着老花镜慢慢地、很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看完之后很得意地将报纸放到枕头底下自己保管,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不让别人碰,生怕丢了或损坏。她每天反复地看,我也不知道她一天能看多少遍。

老娘看着这张假报纸,就像当年看《圣经》一样认真,她每天都能从这张报纸中汲取精神慰藉。由于视力、反应能力及信仰等原因,到现在老娘都没有发现这张报纸竟然是假的!

老娘前些年开始常和我提及一件憾事儿,说她当初(上世纪50年代)如果不辞职就好了,如果不辞职,现在就是退休教师,也能有退休待遇。

老娘为照顾家而辞去教师工作,这段往事已过去了七十余年,但她记忆深刻,经常和我提起。她每每提及此事,最后对当初的辞职都是无奈和遗憾的叹息。

老娘年少时受过正统教育,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毛笔字、钢笔字写得都不如她写得好。

老娘的辞职,那是早已被时间封存的历史,可是到了风烛残年的季节,她却经常地回顾。老娘的遗憾和叹息,像急雨打着平静的水面,水面冒出无数的水泡,每个水泡都在漂移破裂间拷问着我的灵*:该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给老娘的那段历史移花接木再续新篇!

年初春的一天,我跟老娘唠嗑时说:“你以前当过老师,对吧?”老娘说:“对呀。”我说:“告诉你一件好事儿,现在有新*策,以前当老师辞职的人,国家开始给待遇啦。我姐到河北省找到了你以前当老师的档案,以后每个月国家给你一千元养老费。”老娘盯着我问了好几遍“这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我问:“你们当时的校长叫刘辉,对不?”老娘吃惊地说:“对呀,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查你们学校人事档案知道的,他也是享受每月一千元养老费。”老娘说:“他是校长,怎么也开一千元呢?”我说:“你辞职不长时间他也辞职了,所以你们是一样的待遇。”老娘又反复问了好几遍之后,美美的自言自语:“以前老师没白当,现在也有待遇了。”过了一会儿老娘又问:“啥时能领钱?”我说:“才办完手续,下个月就能领钱。”老娘问:“哪给?”我说:“教育局给。”老娘说:“那他们都知道我当过老师了呗?”我说:“都知道。”老娘又问:“咱们邻居也都知道了呗?”我说:“对-啦-。”老娘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咬着嘴唇很得意地点点头。

其实我知道,老娘在意的是她曾经当过教师,这种名分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和老娘唠嗑时,我经常说:“他们问我于老师(我老娘姓于)干什么呢?我说谁是于老师呀?他们说,你妈呗。”老娘就很得意地笑了,而且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几句话我已重复了几千遍,老娘非常愿意听,是百听不厌。虽然如此,钱还是要定期给的,只有这样才显得真实。给钱时要说“老娘领工资喽”,这时她是很自豪的。老娘其实也不缺钱,她自己不能行走,也花不着钱,她需要的东西都能得到满足,这钱还是交给我保管,我就用这一千元钱每月周转一次。此后老娘还经常和我说起当初当老师的事儿,但再也不遗憾、叹息了,不仅如此,因为有了名分,我发现老娘时常感到骄傲和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老娘九十多岁了。邻居中,当初比她身体好的那些同龄人都早已过世,现今在我们家居住的林场,找一个比她小十来岁的人都难了。有时我就想,如果那些老人要是健在的话,老娘就可以常和他们见面,常和他们唠嗑,就不寂寞了。三十余年间,经常给老娘看病比她年轻的中医大夫有六人已驾鹤西去。

年开始,老娘就经常跟我说:“我陪不了你多长时间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都九十岁了,还能活几天?”老娘年龄确实大了,她有这种心理也属正常。但总认为自己年龄太大活不了多久,这种心里暗示对老娘是很不利的,可这又是事实呀。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年初,和老娘唠嗑时,我问她今年多大年纪了,她想了一会儿说:“九十多了吧,记不住了。”之后就用手指着我并笑着说:“我三十九岁生的你。”我问:“我今年多大了?”她说:“我记不住了。”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我说:“我今年四十四岁,你三十九岁生我,三十九加四十四,你今年是八十三岁了。”她说:“我不是九十多吗?”我说:“不对,能算出来,如果你是三十九岁生的我,那你今年就是八十三岁。”老娘对三十九岁生我这件事儿记得是非常牢的,而我跟她算的账也合情合理,她也挑不出毛病,更想不到我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她就信了。我反复和老娘唠我俩的年龄,并且用手比划八和三,也让她用手比划,同时说八十有三,每天和她连说带比划几十遍。

半个月后,我就不和她算年龄了,而是直接问:“老娘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她就伸出左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个八,同时把右手大拇指和小手指攥紧,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比划一个三,之后说:“八十有三。”

问的遍数多了,练的次数多了,逐渐老娘反应得也快了,手比划得也熟练了。每当我用轮椅推她出来,别人问她多大年纪时(她听不清得我转达),她都不用思考,马上就用双手比划着,同时说;“八十有三”。

我问她八十三岁年纪大不?她想一想说:“不算大也不算小,还行吧。”我说:“八十多岁的人有的是,不算大。我认识一个老头,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和我说:我要是八十多岁像你妈那么年轻,那该多好!他还羡慕你年轻呢。”老娘就自信地点点头,我问:“八十岁也得有个老娘,对不?”老娘说:“对”。我说:“你可是老宝贝,我离不开你,你得陪着我,当我八十岁喊老娘时,你也得答应。”老娘点点头很爽快地说:“行”,于是我就和她拉勾了。

此后老娘再也不提自己九十多岁年龄大的事儿了,因为她有了一颗未老的心。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谎言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卑劣或贪婪,因而谎言成了过街老鼠。其实,谎言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变成美丽的天使,这取决于谎言的制造者是否运用智慧并怀着感恩的心。如果没有谎言,现在我身边可能就没有了老娘,从这一点讲,我认为善意的谎言也是美丽的。

第五章:至爱

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照料好老人的生活、慰藉好老人的精神,只能延缓这种趋势,老人身体状况可能随时会出现风云变幻。所以我平时就很注意观察老娘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

比如体温,低了,可能是阳气不足,高了,可能是感冒或有炎症;再比如心率和血压,心率快或慢,血压高或低,这些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大便是否正常,一天一次很好,两天一次也可以,三四天一次可能是肠道有问题,如大便颜色又黑又亮,可能是胃肠道出血;若老人小便时有痛感,可能是泌尿系统有炎症;若脚或腿肿,可能与心、肝、肾疾病有关;若手脚麻,可能与血栓有关……对老娘身体的细微变化,我是了然于心。

我们东北,每年有两个时段对老人身体不利,那就是开春河冰开化时段和入冬河水结冰时段。这两个时段是大自然阴阳交替的季节,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哮喘病的老人是多事之秋。我的应对办法是在这两个时段到来之前,医院进行预防性治疗。每年的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当许多老医院的心脑肺科病房人满为患时,我的老娘基本是安然无恙的。

老人身体任何细微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对于老年人疾病而言,星星之火如不及时扑灭,那它不是可以燎原,而是必然燎原,稍一疏忽,它可能就带走了我们的老人。我们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但我们应及早发现疾病苗头,继而找医生防微杜渐。

年春,老娘又因心衰住院。晚上我到医生办公室看病志时,发现验血报告单反映老娘贫血。第二天我和主治大夫沟通是否应给老娘输血?大夫说输血并不治病,意义不大。经过七八天的治疗,老娘状况有所改善,就出院了。但老娘贫血是事实,我就想,她年纪大了,通过食补很难,贫血这种状况不改变一定对她健康不利。如果输血,不仅解决了贫血问题,而且老娘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健康的年轻人的血,这一定能给她带来活力。于是我就给一位当大夫的朋友打电话咨询,介绍了老娘的情况后,我问:“给她输血怎么样?”他告诉我:“输血不治病。”我问:“输血能改善现状吧?”他说:“输血有好处,应该能改善现状。”于是我就决定给老娘输血了。输血时,护士说她这个年纪输血有依赖,以后就得两个月输一次。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次输的血,两个月就基本代谢完了。输完血的第二天,老娘精神头足了,食欲也好了,又开始热衷于管事儿了。经过细心观察,我认为输血对她非常有益。此后每过两医院检测,如血量不足,就给她输CC血。老娘高血压病史已有十多年时间了,以前都是靠药物维持,输了三次血后出现了奇迹:老娘血压逐渐平稳了,吃了十几年的降压小药片不用再吃了,心衰的现象也很少出现了。

我很好奇,后来我咨询了一个很有声望的中医,他告诉我老年人贫血严重了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衰,补血之后可缓解或恢复。

哦,原来是碰巧缓解了老娘的高血压和心衰。

九十多岁的老娘器官功能已经严重减退了,又吃了十多年的降压药,不是一种小药片,而是多种,不是单吃,而是混吃。降压药对身体副作用很大,尤其是对肾伤害大。老娘的尿不仅味大,而且尿频、尿急、尿失禁,经常尿床。

按时间我感觉老娘该排尿了,就把她抱到座便椅上,她却说没有,也尿不出来。把她抱到床上刚离开,她说要尿,再把她抱到座便椅上时,她已经尿床了。这种情况曾经也让我感觉不耐烦而抱怨。

其实她坐在座便椅上时,也很努力地想尿,但却尿不出来。排尿的意念需传导给泌尿器官,因功能减退,传导、反应得都慢,这可能就是她不能马上排尿的原因吧。这么想了之后,我的心态渐渐平和了。

为了让老娘在座便椅上多坐一会儿,我就经常习惯性地抚摸她的后背。有一次我抚摸到老娘腰间盘以下、尾骨以上部位时,老娘马上就尿了。当时我不知道抚摸这个部位与老娘排尿是否有关系,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下一次让老娘排尿时,我就试着直接抚摸那个部位,结果老娘马上就尿出来了。我知道了,抚摸或轻挠这个部位能加速排尿意念的传导,使她能迅速地排尿,而且排得净。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老娘基本不尿床了,我也不用总洗芥子了。

年深秋,按时间快该给老娘输血了。有一天傍晚,老娘说感觉冷,给她试了一下体温,有点儿发烧,老娘可能是感冒了,我就给她吃了四季感冒片。到晚上八点多钟,体温竟达到38.3度。对老娘发烧,我是很敏感的,因为发烧可能诱发心衰,所以必须得尽快给她退烧,医院大夫打电话,大夫说给她吃两片扑热息痛就退烧了。我因着急没能结合老娘自身的情况而仔细思考,就按医生的指导,给老娘吃了两片扑热息痛。

那段时间我姐在家照料老娘,给她吃完药后,我说先观察一下,如果不退烧,明天去住院。

第二天早上我回去时,姐说老娘一宿没怎么睡觉,光折腾了。当时老娘在床上躺着,她说要大便,我忙把她抱到座便椅上,老娘很吃力但声音并不大地对我说:“你是权吧?屋里怎么这么黑?我什么也看不见。”我紧张地、近距离地盯着老娘的眼睛看——我看到的是一双黯淡无神、既没有看我、也无任何反应的毫无生机的眼睛。再看便盆,那哪是大便?分明是鲜血,半便盆的鲜血!当时我的心一沉,仿佛掉在了地上还颠了颠,有种说不出的酸楚。

风云突变,严重便血,目已失明。我预感九十一岁的老娘可能要离我而去了,我勉强控制住往外涌的泪水,紧紧地抱住老娘,和她贴了贴脸儿。

医院大夫打电话,求大夫给安排好床位,之后我和姐医院。

住上院,我就向大夫介绍了老娘的情况。大夫跟我说:“她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严重肝病,消化道静脉破裂。二、消化系统晚期恶性肿瘤。三、胃肠道大面积溃疡出血。到底是什么病,需要进一步通过胃、肠镜等系列检查。她这么大年纪了,医院不敢做,医院检查确诊。”

时间,最重要的是时间,医院检查,势必耽误时间。再者,医院能不能给做胃镜、肠镜等检查也不敢说。退一步讲,就算是查出恶性肿瘤又能怎样?所以我孤注一掷了。我和大夫说:“严重肝病排除(我认为严重肝病静脉破裂应该是吐血),恶性肿瘤也不管它(晚期恶性肿瘤的人应该是消瘦的,而我老娘并不瘦),咱们就按胃肠溃疡治。我们互相都了解,你不要有顾虑,一切后果由我承担,绝不会给你们添麻烦。她现在是严重缺血,当务之急是尽快输血。”医生看了老娘的嘴唇和内眼睑后,也认可我的意见,马上做了安排。

验血报告出来了,老娘的血红蛋白量是38,而九十多岁的老人,血红蛋白量少于60则是严重贫血。

四十分钟后输血开始了,治胃肠溃疡的药也输上了。

时光在措手不及的忙碌中匆匆地逝去,傍晚时分,天空中下着雨夹雪,满苍穹的乌云压得我透不过气,一种恐怖笼罩着我,我可能即将永远失去陪伴了我五十多年的老娘。

秋风秋雨是秋心,秋心连天满乌云。

何日晴晴日暖暖,水草平萍波涟涟。

我只能等,同时默默地祈祷,祈祷输入老娘血管的滴滴鲜血能让老娘复明,哪怕再看我们一眼——当时这都是奢望了。

长夜漫漫,漫漫长夜一秒一秒地过。黎明来得很迟,但初升的太阳却温暖着房间,天,终于放晴了。第二天上午,在老娘大便时,我惊喜地发现她视觉有了光感!同时便血基本止住,这些现象让我内心重新感到了希望。

这次老娘是严重贫血,我认为只输CC血是不够的,因此,我要求再次输血,两天共输了CC血。第三天早上,老娘眼睛有神了,老娘能看见了,老娘失而复明了,我们又可以用眼神交流了,真是谢天谢地!

住院八天,老娘出院了。老娘,还是原来的老娘!

老娘失而复明之后,我知道她有胃肠道溃疡的疾病了(这种病不宜用扑热息痛,因为这种药刺激消化道),这种病的现象就是大便颜色黑。试过了几种药,发现有一种叫“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药有效,但这药又不敢常用,因为它既然对胃肠道溃疡有效,那它就应该有凝血的作用(虽然说明书上并没有这么表述),我怕因此引发老娘心梗。这药必须得用,但又不能用得多,按药的说明书是“每日早上服两粒,四周为一个疗程”,而结合老娘的心脏病,我只能打破这种常规。和医生沟通,医生建议减量适当地用。

适当地用,这很难操作。我怎么把握呢?就是老娘大便完,要仔细查看一下,如果明显是黑便,就按常规用量服药,直到大便颜色正常。如果不明显,就用棍儿扒拉扒拉,弄清到底是溃疡的血迹还是未消化完的食物(如木耳)。据此再考虑是否用药。这样,就能做到适时适量用药了(不按说明书服药也是无奈之举)。

因年纪大、免疫力低,老娘也多次得过泌尿系统方面疾病,比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炎。起初,出现小肚子痛或医院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发病前,老娘的尿浑浊并有腥味儿,越浑浊,腥味越大,病越严重。但有时上火了尿也浑浊,为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当我看到老娘的尿有点儿浑浊时,就贴近闻一闻,如有腥味,就给她用些对症的消炎药(如乳酸左氧氟沙星)。

说来也怪,我观老娘的便、闻老娘的尿,从来没恶心过!

以上两种方法,我给它起名叫“观便闻尿”。虽然不雅,但很实用——用了这两种方法之后,老娘再也没因胃肠溃疡和泌尿系统炎症而住过院。

年12月,因姐回来照顾老娘了,我就有了难得的自由时光。有一天晚上八点多钟,我正在和朋友聚餐时,姐打“妈这几天心情不好,晚上睡不着觉,你给弄点药。”我知道她指的是安眠类的药。于是我就提前离席回家了。到家后,姐问我:“药呢?”我说:“没弄。”她说:“那你回来干什么?”我说:“她能睡着觉。”这句话引起了姐的不悦,她虽然没说什么,但表情我读懂了。我坐到老娘身边,搂着老娘的脖儿和她唠了半个小时的磕,之后我说:“老娘,该睡觉啦。”老娘说:“我睡不着觉。”我说:“躺下,试试。”我一边说一边扶她躺下。我刚站起来,她就要坐起来,我把外衣脱了,钻进了她的被窝,一手拉着她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她的脸,不到十分钟,老娘不仅睡着了,而且打起了呼噜……

姐感觉奇怪,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幼小哭闹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拍着,他们很快就能入眠。同样,高龄不能自理的孤单老人,当他们烦躁不安不能入眠时,他们与幼小的孩子有类似的需求,这就是亲情的需求。这种亲情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小的孩子或耄耋的老人自然就神安入睡了”。

老娘八十四五岁时开始,应该是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她每过一段时间就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没事找事发脾气……她晚上也不睡觉,准确地说,她也睡不着觉,之后就心脏、血压异常。那时我也没有办法,只能是让她住院用药,但效果也不明显。

白发苍苍的老娘深夜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趴着,还自言自语地叹息。她这样,我也不能睡,更睡不着,只能无奈地陪着她。

六年前有一天深夜,我也熬得挺困了,我就搂着老娘打盹,我感觉只有搂着老娘才放心,才敢打盹。结果没等我睡着,老娘居然先睡着了!

这是意外的收获,我对此进行了思考。此后每当老娘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就和她在一起,或搂着她,或拉着她的手,或摸着她的脸,只要和她有肢体接触,她就能很快入睡。所以,当姐感到奇怪时,我和她讲了原因。

我睡眠也不好,睡觉时不能有动静。但老娘入眠后的呼噜声不仅不影响我睡眠,而且就像催眠曲,听到老娘的呼噜声,我也就心安入眠了。

我就想,当初,我幼小时,老娘心甘情愿地满足了我的亲情需求;现在,老娘已风烛残年,我就应该满足她的亲情需求。也只有满足了老娘的亲情需求,我才能心安。所以,这不仅是老娘的需求,也是我的需求。

第六章:守护

我陪老娘住平房的地方,本来有二十几户人家。但前些年搞棚改,多数人家都上楼了,好多房子都空着。房子一旦无人管理,就门庭荒凉了。到了深秋,那些没人住的房子院儿里及门前都站着枯干的荒草,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如果出了房门,看到夜幕下枯草的轮廓,你想什么,它就像是你想的东西的样子。而这时不知怎的却又偏偏不往好处想,心里明明知道那是枯草,自己却硬要划个问号:那里是否蹲着什么?空房子的窗户都是黑洞,像是巨大的眼睛在盯着我,那里又潜伏着什么?潜伏的东西能看见我,我却看不见它们。

秋天的夜晚,到处都是小虫子一浪一浪的叫声,在我记忆中,这本是供人欣赏的天籁乐曲,可在这个秋天,怎么都变成了铺天盖地令我毛骨悚然的哀鸣?

辽东山区的冬天,寒冷而苍凉,房前屋后零星孤单的树木没有一片叶子,灰黑色的秃树冠像张开的大手,极力地伸向天空,仿佛是向苍天讨要着什么。到了晚上,黑咕隆咚,北风一起,它们在摇曳、在起舞、在狂欢,还和风一起发出各种奇怪瘆人的声响。

我感觉四周有无数双的眼睛在不怀好意地瞄着我,仿佛到处都隐藏着饥饿的幽灵,到处都弥漫着要吞噬我的恐怖氛围。那时,深夜中的我总是惴惴不安地躲在屋里。恐怖,我也得守护着老娘。

其实,以前在那儿陪老娘,内心也很祥和,感觉过着田园的生活很惬意。为什么那段时间我内心有了无形的恐惧?因为出了一个我从未经历过的奇怪现象,它打碎了我深夜的宁静,洒落了一地的狰狞。

事情是这样: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是深夜,老娘在床上躺着,她突然要坐起来。扶她坐起来后,老娘对着门口说:“你是谁?”我向她指的地方看,并没有人。老娘就问我:“它是谁?”我说:“没有人,你看花眼了。”老娘又指着墙角说:“那不,它在那呢!”接着老娘又指着柜上面说:“它蹦到柜上面去了,那不是在柜上面蹲着呢吗。”她指着说有人的地方,我什么也没看到,只是突然间感到后背有股寒气,头皮有些麻酥,全身有种被无数的小针刺痛的感觉。由此,我就恐怖黑夜了。

老娘能看到而我看不到的不速之客经常深夜来访,此后老娘身体就明显地越来越弱:心衰的次数越来越频,程度也越来越重。几个月的时间,她竟然休克了七次。年12月的一天深夜,老娘说胸部难受,我知道又要犯病了,马上给她吃了两片倍它乐克(这药必须第一时间吃,一旦休克就吃不进去了),之后测血压和心率,果然,血压开始下降,心率越跳越快,而且脉象紊乱、杂乱无章(房颤)。于是我给她舌下含两片硝酸甘油(心衰急救药)。这次我最后测到的高压是76,低压是38,心率是,这时老娘已重度休克。再测血压,血压器提示:错误——什么也测不出来了,我知道血压已超低值了;我再用手把脉,似有似无;贴近口鼻,听到的呼吸只有一寸长;脸,冰冰的凉;脚,青紫了;床,尿湿了……这些年,老娘心衰休克了二十多次,但这次不同以往,程度之重,令我恐慌。我束手无策,只能在灯光下,攥着老娘的手,抚摸老娘的脸,无奈地等待着那最后的时刻——她脸一变*,我就给她穿老娘自己做好的已放了三十多年的衣裳。

我就想:这是与老娘在一起的最后时光——我很快就永远没有了老娘。我想到从我小到老娘老如梦幻般的时光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往事。我又想:人老了,终究是要生病遭罪的,老娘这些年遭的罪让我看着都觉得残忍和心疼。我还想:或许这样老娘就解脱了,从此就不用再遭罪了,这对老娘也未必是坏事。这么想了,我似乎也释然了。但看着老娘弥留的脸庞,我的泪水还是不知不觉地又在流淌……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凌晨两点多一点儿,我发现老娘的脸不再那么冰凉,凭经验,知道老娘已挣脱了死神,我松了一口气。果然,三点多钟,老娘可以和我说话了——她又回到了我的身旁!

老娘,我知道,为了感悟我,你的生命竟然如此之顽强!

那时我就想,如果我不把你对我的感悟写成文字并予以传扬,那我就对不起你——我的老娘!

老娘心衰休克时,我从不打,医院送,因为我懂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娘承受不了那样的折腾。

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娘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地风雨飘摇,这可能与她经常看到的不速之客有关。开始时,我害怕它,曾出现过草木皆兵的恐慌。渐渐地,我讨厌它,因为它危害了生我养我的老娘。

我自然而然地就鼓起了勇气,下决心要驱逐老娘看到的不速之客!可当时我还没听说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我相信我能找到办法,于是就开始思想。

有人说这种现象是幻觉,但老娘看到不速之客时,我是正在看着老娘。根据我亲眼所见的情况,我就想,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是可视光照到的东西,还有好多东西我们看不到,比如风、电、无线电波等等。老娘九十多岁的年纪,病弱不堪,又经历了失而复明,这算不算是特殊情况?权当是吧。

我想到了初中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前我就对这个定律思考过,认为它不仅适用物质之间,也适用于精神之间,还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物质之间可以转化,精神之间也可以转化,物质和精神之间还可以转化。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最终也必然转化为我们现在尚不知晓的一种存在。

我相信世界是由“阳”和“阴”组成的。好多书上都是这么说的,比如《易经》、《*帝内经》等。我也相信世界有“正”有“邪”。老娘看到的不速之客,它总是深夜来访,鸡叫前(凌晨三点多钟)就离开。因此,我断定它一定属“邪”属“阴”。

我认为“阳”和“阴”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否则,大而言之,世界将不复存在;小而言之,人也不能生存。关键是二者要平衡,得互相制约。比如对人而言,阳气太盛那叫阳亢,阴气太弱那叫阴虚,这都是病态。阳亢到顶或阴虚到竭人就不能存活,阳虚到竭或阴盛到顶人也不能存活。健康需要的是阴阳平衡。所以,“阳”不一定是“好”的,“阴”也不一定是“坏”的。老娘九十多岁了,现已“阳”气将竭,在此情况下,若总是被“阴”所笼罩,那么她的生命之火必将很快被熄灭。这就是我下决心要驱逐带有浓浓“阴”气属“邪”的不速之客的原因。

我又想,世界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就相克而言,比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那我用什么克制老娘经常深夜看到的不速之客呢?

根据我对“正、邪,阴、阳”的理解,认为既然它是属“邪“属“阴”,那我克它就应该用“正”用“阳”。道理想清楚了,那我想用的“正”和“阳”是什么呢?

我苦思冥想,不仅白天想,梦里也想。但好久也没找到我需要的“正”和“阳”。

后来我就想,老娘信奉基督教的时间已有八十余年了,这是她与众不同之处。她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避祸逃难,经历过动乱时期的受屈蒙冤,经历过天灾人祸的忍饥挨饿,经历过风烛残年的病痛折磨……在这种境况下,她八十余年的虔诚、八十余年的执着、八十余年坚守,应该是感动了上帝凝聚了能量。对此,我隐约感知到了,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年3月8日,黎明时分,睡梦中的我梦见了老娘。她戴着老花镜在看书,我很好奇,过去一瞧,原来老娘是在读《圣经》。她发现我到了身边,就把《圣经》递给我,说:“你拿去用吧”。我刚捧过《圣经》,就醒了。

我恍然大悟,睡意全无,立刻起来找老娘以前读过的《圣经》。但家里哪都找了,却没找到。我就打电话问三哥,他说《圣经》在他家呢,我让他赶紧给我拿回来。

因视力原因,老娘好久都没读《圣经》了,似乎早已把《圣经》遗忘。但当天晚上,当我把老娘久违的《圣经》交给她时,发现她眼睛一亮,不仅吻了《圣经》,还把它搂进怀里,贴在胸膛。老娘让我给她读一段,我就读了《创世纪》:起初……

我跟老娘说:“以后你不离开《圣经》,《圣经》也不离开你,行吗?”她满意地点点头,我就让老娘看着把《圣经》放在了她的枕头底下。之后,就默默地观察,第一天晚上,老娘没看到不速之客,第二天晚上没看到,第三天晚上也没看到——到现在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老娘再也没看到我讨厌的不速之客,我终于成功地将它驱逐了!这之后,老娘身体状况逐渐就好些了。

说了这个故事,你是否认为我是精神错乱、信口胡言?我真诚地告诉你,我所讲的,是我的亲身经历,绝非谎言。

你认为这事儿怪吗?我也在想:蒲松龄都没将这类事儿写入《聊斋志异》,因此,应该不算太怪。

我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挺简单,只不过是把老娘读过的《圣经》往老娘枕头底下轻轻一放;我还想,这个问题也很复杂,竟让我苦思冥想了一百多天!

驱逐了不速之客,当时我还真有种沾沾自喜的感觉。

后来,我有幸和一位中医博士讲了这件事。他问我:“那期间你给她用了什么药?”我说:“主要就是欣康。对了,还给她用了生脉饮和秘制参。”他就笑了,并告诉我:“你老娘九十多岁,阳气不足;深秋时节,大自然阴气上升。两者结合,气推不动血,老人承受不了,所以她深夜难以入眠。体弱不堪,就视物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幻觉,这属于正常现象。”我问:“那她为什么总是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这段时间出现幻觉呢?”他说:“这两个时辰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如果你老娘身体再弱些,那她白天也可能出现幻觉。”我问:“那她后来怎么就没有幻觉了呢?”他反问我:“你为什么给她用秘制参和生脉饮?”我说:“她阳气不足,给她补气呀。”他说:“这就对了,一方面你给她补气了,另一方面到了春天,大自然阳气涌动,老人阳气不亏、身体状况好了,所以就没有幻觉了。”他还告诉我:“遇到难事儿要多和行家探讨,万事皆有原因,弄懂了就简单,没弄懂就复杂。”

我仔细回顾并分析了老娘看到不速之客的过程,感觉他讲的有理有据,而我却误入迷途了。

不管怎样,令我欣慰的是老娘终于熬过了年的冬天!

老娘这几年经常出现水肿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脚肿、腿肿,并伴有心脏难受、不愿吃饭等症状。以前出现这种情况,给她吃点利尿药(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或打利尿针,水肿就好了。

年11月底,老娘脚又肿了,吃了几天利尿药,不仅脚肿没消,腿也肿了。她什么也吃不下,如果勉强吃几口,一会儿就吐了。晚上也躺不下,更睡不着,整天无精打采眼睛都不愿睁……医院,一方面营养心脏、扩冠,另一方面打利尿药消肿。经过五天的治疗,水肿消失了,老娘精神状态、饮食、睡眠都好些了。可出院没几天,脚和腿又肿了,脚肿得像馒头,一按一个大坑,不仅冰凉,还有些发紫。我看情况不妙,又医院。

打利尿针确实有疗效,四五天就消肿了。可停药没几天,不仅脚肿、腿肿,脸也肿了。看着痛苦不堪的老娘,我突然想起一句民谣:“三肿三消,准备铁锹”,这让我不寒而栗。老娘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她拉着我的手,用无奈也带有乞盼的目光看着我说:“我快不行了,你救我、你救救我呀。”看着可怜的老娘,我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医院。

和大夫沟通,大夫告诉我:“她现象是脚肿、腿肿、脸肿,其实心脏和消化器官都有水肿。心脏水肿就容易心衰,消化器官水肿就吃不进饭,甚至呕吐。”我问:“利尿药也吃着,怎么不好使呢?”大夫说:“可能是吃的时间长,耐药了。”我问:“换一种药呢?”大夫说:“口服药只有这两种。”我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大夫说:“她年纪太大了,是功能性衰竭,这种情况,只能是通过营养心脏和利尿维持。”最后大夫告诉我:“她这种情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你要有心理准备。”

回到病房,看着在床上蜷缩着的老娘,我束手无策。我就想:难道真就应了王大哥的卦了吗?

年8月1日,二哥病故。那年冬天,老娘先是感冒咳嗽,后来就吐血了。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预判生存期为1-3年。得到这一结论后,我就想,如果按常规方式治疗,除了增加老娘痛苦之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我们放弃治疗了。

老娘生存期还有1-3年,那具体是多长时间呢?为了有心理准备,我就找了懂《周易》的王大哥。摇完卦后,他告诉我:“如果你好好侍奉,老太太能长寿”。我说:“都肺癌晚期了,医院说还能活1—3年,我只想知道具体时间,你怎么说她能长寿呢?”王大哥说:“卦就是这么反应的。”我半信半疑地离开了。转过年开春之后,老娘咳嗽、吐血的症状渐渐地轻了,一点一点地不咳嗽也不吐血了,食欲、精神、体力和没得病前差不多,而且身体也没消瘦。到医院复查,老娘的癌症未经治疗竟神奇地不见了!于是我就很佩服王大哥。

一晃过了七八年,这时老娘身体明显的弱了,拄棍走路都不稳了,还出现过休克症状。我有些不安,就又找到王大哥。他告诉我:“如果你好好侍奉,三年之内应该没事。”此后老娘虽然病病殃殃,但还算平安地度过了三年。于是我有些崇拜王大哥了。

年春节过后,王大哥告诉我:“她今年有关口,但能过去,前提是你得好好照料”。这年老娘经历了“失而复明”。年春节过后,王大哥跟我说:“今年她是风雨飘摇,你可得看住了,否则恐怕过不去”。这年老娘看到了那么多的“不速之客”。年春节过后,王大哥说:“山雨欲来,你得全身心地照料你老娘啦,今年可能是你尽孝的最后一年,她的大限应该在今年年底”。我叹了口气,心里感到沉甸甸的压抑。此后,就更加珍惜与老娘在一起亲情交融的美好时光。

老娘反复水肿恰恰发生年11-12月,难道我真得“准备铁锹”了吗?

医院的治疗方案和前两次一样,还是营养心脏和利尿消肿。我就想,这么治疗虽然有效,但前两次的经验告诉我,这是“治标而未治本”,如果出现第四次水肿,老娘就一定承受不住了。

老娘“救救我”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响起,她乞盼的目光令我不忍放弃。

我就琢磨,光利尿消肿肯定不行,必须找出水肿的原因,也只有找出水肿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对症治疗。

可水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无奈,我就在手机百度上查。

水肿,有心源性水肿,有肾源性水肿,有肝源性水肿。但对这些水肿的介绍、分析、论证,我根本就看不懂,真后悔当初没学医呀。但最后有一句话:老年人因白蛋白缺失也可引起水肿。我对这句话非常感兴趣,直觉告诉我:老娘可能是白蛋白不足。

验血报告单结果:白蛋白数值为33,而标准值是40-55。果然老娘蛋白不足!

县医院没有、当地药房也不经销白蛋白,了解情况后,我托朋友从沈阳买了五瓶人血白蛋白----老娘出院一个多月,没再出现水肿!

老娘熬过了“三肿三消”,我再次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突然又想到了王大哥,他前期算的卦都准了,最后这次没准。我就回想、思考、揣摩,猛然间醒悟了:每次去算卦,王大哥都告诉我“好好侍奉”、“精心侍奉-----”。他哪是给我算卦?他这是用独特的方法提醒我珍惜当下、好好孝敬老娘啊!

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命不是算出来的,它是行为一点一滴积累来的。

老娘熬过了一年又一年,挺过了一关又一关,我欣慰的同时,也从内心感谢王大哥。

给老娘用了五瓶蛋白之后,水肿的问题解决了,但胃口并没好,她什么东西也吃不了几口,吃什么都说不是原来的口味,赶不上以前的东西好吃,于是她就抱怨,说我不给她做好吃的。我问她想吃什么,她又说不出来。她白天睡觉的时间长,晚上却很少睡觉,到了后半夜,她总说饿。做好了饭,她有时勉强吃一点儿,有时一点儿也不吃,可刚把饭菜端下去,她又说饿,经常是一晚上得做五六遍饭。

从第一次水肿开始,老娘就不愿吃饭。这段时间,她明显瘦了。也看过医生,吃了健胃消食片、奥美拉唑、吗丁啉等她以前常吃的药,但都没有效果。她打不起精神,对以前热衷的讲故事、唠嗑都不感兴趣,也不给我挠背了。她整日躺在床上,和她说话,她只是点头或摇头,喊她时,她偶尔吃力地睁一下呆滞无神的眼睛。

老娘饭量越来越少,到年春节前,也就是腊月二十七,她也不再说饿了,基本上不吃不喝了。喂她饭,她就紧紧地闭着嘴摇头。我又请教了几个大夫,他们都表示爱莫能助。

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的老人最后就是不吃饭,在我记忆中,好像时间不长就都走了。

94岁的老娘虽然熬过了三肿三消,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消化器官已受到了严重损伤;体弱卧床,胃肠就不易蠕动,这应该是老娘不能吃饭的原因。消化器官受到损伤,这得慢慢恢复,当务之急是怎么能让老娘胃肠蠕动。

我就想,老娘自身已没有胃肠蠕动的能力了,要想让她胃肠蠕动,应该是外力介入。用药也算外力,但尝试后并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又查百度,但这次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我已无助了,就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不能放弃,我得尽全力,自强不息的坚持才可能创造奇迹。”于是我就又开始了苦思冥想。

腊月二十八那天的深夜,半睡半醒中,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土办法:揉肚子!这是我用了一天半宿的时间想出来的办法,也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后的办法。

第二天,我尝试给老娘揉肚子:让老娘在床上平躺,我在她的右边朝她的方向侧躺,左臂搂着老娘的脖子,脑门贴着老娘的脸,右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老娘的腹部。刚给她揉时,老娘喊“疼”,我也感觉她腹部很硬,好像有腹肌似的。于是我就轻轻地揉。十多分钟后,我一点儿一点儿地试着逐渐用力,并将让老娘胃肠蠕动的意念集中在手上。我问老娘:“这么揉行不?”老娘没说话,只是点点头。揉着揉着,老娘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我就这么试着揉,一天揉三四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第一天老娘没什么反应,第二天老娘想喝水了,第三天老娘能吃半碗小米粥了。我终于又见到了希望之光!之后我就坚持给老娘揉肚子,我发现老娘腹部像腹肌似的硬物渐渐地软了,渐渐地消失了。半个多月后,老娘的饮食基本正常了。

以前吃饭,我总是让老娘先吃,她吃一会儿后,我再上桌和她一起吃,并且我有意慢点吃。因为她吃得慢,我要是下桌了,她往往就不吃了,而有我陪着,她就能多吃点儿。可现在,老娘吃饭得喂了,在她咀嚼的过程中,我也吃饭,我俩用的是一双筷子一个羹匙,她剩的饭最后都被我吃了。有人问我不嫌弃吗?其实,在我的内心,老娘就是我,我就是老娘,她中有我,我中有她,我与老娘早已一体化了,不存在谁嫌弃谁的问题。

通过手疗,老娘能正常吃饭了,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后果。我不能放松警惕,一个月后,医院进行预防性治疗,一方面心脏房颤,需要扩冠、营养,另一方面白蛋白可能有流失,如有流失,应该及时再补两瓶。

虽然办了住院手续,因老娘身体状况较好,医院住,输完液我和大夫打了招呼就用轮椅推老娘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帮老娘穿上衣服、洗完脸、梳了头,我就做饭。老娘吃了十五个韭菜鸡蛋馅饺子,还喝了一小碗饺子汤。我把老娘抱到坐便椅上,说:“该拉拉该尿尿,医院”。老娘在坐便椅上坐了一会儿说:“没有”。我到外面感受了一下气温,上午九点多钟,天气虽有些寒冷,但也有暖暖的阳光,进屋后,我和老娘分吃了一根香蕉。在准备给老娘穿大棉袄时,她说:“还没擦雪花膏呢”,我给忘了,每次出去,老娘都想着擦雪花膏。

我和大夫约定好了输液的时间,老娘擦完雪花膏后,我就麻溜地给老娘穿上大棉袄,之后把她抱到轮椅上,再给她戴上帽子、手套,系好围巾,并用一件小毛毯盖在她腿上,就推着轮椅出了家门。

前几天下了场大雪,路面有冰,凹凸不平。路的南边是苏子河,北面是农田,这条路我用轮椅推着老娘走过了不知多少遍,夏天,能看到流水,能听到蛙鸣,能闻到稻花香。但现在都是一个模样,都铺着望不到尽头闪着光的雪。我们是从东往西走,虽然背光,但雪的闪烁还是让老娘眯着眼睛,而轮椅仍然不停地向前颠簸着。

医院附近,这时老娘说要拉屎。我感觉情况不妙,和她说:“等一会儿、马上到了”。我赶紧加快脚步,推着轮椅小跑,这一跑,吸引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我不管这些了。不到五分钟,护士看我推老娘进了病房,就去兑药了。同病房的人和我打招呼,我应付了一声,赶紧给老娘摘帽子、围脖、手套,脱了大棉袄,之后熟练地钻到老娘右腋下,用右胳膊搂着老娘的腰,将老娘抱起,一转身的同时,用左手脱下老娘的裤子,这样她就坐到了我在病房准备好的坐便椅上了。这时,我发现老娘早就拉了,拉了一裤兜子的稀屎!而且稀屎顺着两腿已淌到了脚踝。

老娘以前也有拉裤兜子稀屎的情况,比如,有时吃饭前我先让她在坐便椅坐一坐,她说没有,可饭吃到半道,她说要拉,我赶紧把她抱到坐便椅上,这时她已经拉裤兜子里了---等给她擦洗干净换完衬裤后,饭已经凉了。夏天还好,可冬天,不仅得重新热饭,而且还不能开窗户放味儿---这种情况在家里有条件处理,我都习惯了。医院,我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就抱怨老娘:“在家让你拉,你不拉,现在拉了一裤兜子,这让我怎么整?”老娘没说什么,只是茫然无奈地看着我。

我把她鞋脱了,袜子脱了,毛裤脱了,最后把衬裤也脱了。衬裤已被稀屎浸透了,腿上也都是稀屎---这时护士推车来打针,我非常地不好意思,头一次经历这样的尴尬!

我只带了一点儿手纸,根本不够用,就在病房里向病友借了一卷手纸,急急忙忙给她擦了一遍,一卷手纸都用完了,最后也没能擦净。当我把老娘抱到病床上坐好时,老娘看着我并自责地说:“我也不想这样,憋不住,我真没用。”看着可怜的老娘,我心里酸酸的也不好受,只是抱着老娘的头和她贴贴脸儿,以此来化解刚才对老娘的抱怨。

挂上滴流,我就想,早上给老娘吃的是韭菜鸡蛋馅饺子,出门前还让她吃了几口香蕉,这些都滑肠子,她坐轮椅颠簸二十来分钟后就控制不住地失禁了。这是我的失误,根本就不应怪老娘。以前我只注重轮椅对老娘的精神作用,现在我明白了,颠簸的轮椅能促使老娘胃肠蠕动。

即将春暖花开,如果老娘给我机会的话,年,我将让她度过一个轮椅上的春天!

输完滴流回到家里,我先给她吃了四季感冒片,之后赶紧做饭,同时把卫生间电暖气打开。

吃完饭,我跟老娘商量给她洗澡,她欣然地点头接受。我把老娘抱到卫生间在坐便上坐好,就给她脱了衣服,先用热水淋浴十来分钟,打肥皂,再把肥皂冲掉,之后给她搓澡。当看到那么多老皮屑和日积月累的尘埃掺和在一起从老娘身上纷纷滚落时,我隐约感到一丝愧疚。入冬以来,还是头一次给老娘洗澡,平时只是用热毛巾擦擦局部,如果不是她大便失禁拉了一裤兜子稀屎,那今天也不会想起给她洗澡。我阿Q了一下:冬天怕感冒,以此自慰。搓完澡,打浴液,我把老娘全身都抚摸了一遍。老娘皮肤白而细腻,只是松懈褶多。我问老娘:“你皮肤为啥这么滑呢?”老娘没说原因,只是微微地笑了。

我用毛巾将老娘身上的水珠擦干,这时水雾已散。给老娘穿衣服前,我仔细端详:眼睛变小了,眼珠明显地向眼眶内塌陷,脖子比以前细了,锁骨突兀,肋骨靠视觉就能数出根数,小腹没有赘肉,肚皮平行堆积褶皱着,靠右侧阑尾炎手术的疤痕清晰可见,侧着看,大腿有肉,但可怜的那点肉已离开了骨头而下坠着,所以从上往下看,膝盖处比大腿还粗,两个乳房早已干瘪了,却重重的低垂着,那上面仿佛还有我的齿痕——这是我生命的源泉!或许是它压驼了老娘的背。

看着满头白发、眼花耳聋、瘦弱得佝偻着背脊骨都突出、腿僵硬得不能伸直也不能站立的老娘,我内心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茫然无奈的苍凉!

老人的生活即使是夕阳无限好,那也是近*昏了,随着年纪的增长,疾病越来越多,精力、体力也越来越差。当他们感觉严重力不从心或被子女冷落时,逐渐就丧失自信了,主要表现就是经常自言自语:我没用了,我让人烦了,我是累赘了……这是很不利的心理状态,老人一旦丧失自信,他们就没奔头了,身体很快就容易垮。

在陪伴老娘过程中,我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她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还见缝插针地向她请教问题、夸奖她、表扬她,使她潜移默化地在自我感觉的成功中保持自信、找回自信。因为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老娘有了这种心态,就能感觉到幸福,从而为健康长寿创造了内在条件。

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就像秋天熟透的果实,经历一场风雨可能就落了。大自然既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而我们精心地照料,细心地观察,发现风吹草动及时防范于未然,这就是为老人遮风挡雨。

说实话,当初选择陪伴时,老娘已病弱不堪,我以为时间不会很长,最多也不过几年。现在回首,蓦然吃惊地发现,泥泞坎坷的路上,我与老娘已痛并快乐着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冬夏。那些老邻居熟悉的面孔早已见不到了,而老娘却令很多人不可思议的仍然幸福地生活在我的身旁!都说健康长寿,而我老娘这么多年疾病缠身,她也长寿了。现在我懂了:子女的精心陪伴,这是老人能与病共舞幸福长寿的重要条件。老人不能自理之后,其命运往往掌握在子女手中,就像我们幼小时命运掌握在爸爸妈妈手里一样。

孩子如初升的太阳,老人似西下的夕阳,虽然趋势不同,但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老人也叫老小孩。老人越老,相当于孩子越小,甚至像幼儿,他们与孩子有类似的亲情需求。有一种童音是“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当妈妈老了时,她含而不露地渴望着长大的子女再次投入她的怀抱,可现实生活中,这种渴望往往却成了奢望。

孝道,是自然之理,人伦之规,它不仅指孝心、孝行,也包含老人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好的办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孝敬老人没有标准化,应因人而异。只有了解了老人,才能理解和包容老人,才能像关爱孩子一样关爱老人。

陪伴,不一定能解除老人的所有痛苦,但一定能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陪伴,不一定能拓展老人生活之路的宽度,但一定能延伸老人生活之路的长度;陪伴,会使我们很辛苦、很忙碌甚至很委屈,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仕途和收入,但在陪伴中我们也能收获欣慰和幸福。

爱,使我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同时也体味到了幸福和自豪。

第七章:思考

养与孝

养,指的是给老人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保障老人物质方面的需求。

对于老人的物质保障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老人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不需要子女帮助。

二、老人有物质保障,但不足,部分需要子女帮助。

三、老人没有物质保障,完全依靠子女帮助。

如果老人需要物质帮助,而子女有条件、有能力却不帮助,这是自私自利大逆不道的。单纯的保障老人的物质需求,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养,也叫赡养,这是法定的义务,是底线。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养还算不上是孝。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凭养而很自豪地认为自己是尽孝了。

什么是孝呢?孝,指的是让老人在物资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照料、在精神上有慰藉。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的本分事。

所有老人都需要子女的孝,即使不需要物质帮助,他们也非常需要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的慰藉。

所以,养是孝的一部分,孝包含着养,但养还算不上孝。

有一位母亲,丈夫去世早,她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很争气,不仅聪明,而且刻苦学习。名牌大学毕业后,远走新加坡定居。几年后他把母亲接了过去,母亲到新加坡生活了一段儿时间,感觉不适应,又回到了家乡。儿子挂念母亲,每年都给她寄回很多钱,但几年也回不了一趟家。这位母亲年纪大了,生活力不从心,情感无人倾诉。她每天撕一页日历,天天盼儿归。一本儿一本儿的日历都撕完了,但儿子仍归期遥遥,后来她选择了自杀。儿子寄回的钱,她都在银行存着呢。钱,并不是万能的。

曾几何时,因各种原因,名校的“天之骄子”学成后纷纷移居海外,而我们国家也正是用人之时。我就想,学有所成,这是个人努力、父母教育、国家培养的结果。对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孝忠两全,这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完美人生。

树殇之启示

有的地方搞城市绿化,怎么搞呢?就是栽阔叶大树,栽了好多大柞树(每棵都需几千块钱)。结果没过几年,所栽的大柞树经过痛苦挣扎后,绝大部分都死掉了,活着的那点儿就是打滴流(给树挂吊瓶输什么营养液我感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精打采毫无生机呀。

为什么呢?柞树适合于山地生长,它不适应于平地。将大柞树从山地移栽到平地,严重人为地改变了它的生长环境,树能不死吗?在山里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到了平地就枝枯叶落,这是树之殇!大柞树不能被改变生长环境,由此我想,我们也不应轻易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大树与老人似有相同之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的人仕途成功了,或经商发达了,他(她)为了对老人尽孝,硬把在农村生活多年的父母接到了城里,让老人住上了高楼大厦,给老人雇了保姆,什么也不用老人干,老人也没什么可干的。他(她)认为这样老人就高兴了,老人就享福了,老人就可以健康长寿了,自己也算尽孝了。结果呢?接到城里前,老人健健康康,可到了城里后没过几年,老人却离世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呢?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是硬性改变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老人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对自己的房子亲、院子亲、乡邻亲、环境亲……老人在农村已习惯了干些农活、串串门、唠唠嗑、养几只鸡、养几只鸭的生活,他们早已和这种环境融为一体了,并且形成了随心所欲的既忙碌又悠闲的生活习惯。可是到了城里住上了高楼大厦,他们无所事事、无人唠嗑,内心空虚、坐立不安……既无适当的活动,也无精神的寄托。这种看似豪华的享受,对习惯了农村生活的老人来讲,往往就是遭罪呀。老人适应不了,自然身体就垮了。

我就想:有孝心、有条件也不一定就得让习惯了农村生活的老人到城里住高楼大厦,我们不妨试着和老人沟通,征求老人的意见,如果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老家,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农村为老人改善居住条件。若如此,我想许多老人就会由衷的感到幸福。

杨大哥是我的邻居,他父亲九十岁了,住在距县城60余里的农村。虽然勉强能自理,但杨大哥牵挂着老人,退休后这两年总是和杨大嫂回农村照料老人。两头跑很辛苦,尤其是冬天,天寒地冻,烧火取暖,夜长昼短,整日不闲。

去年冬天,杨大哥把老人接到了县城的家里。本想这么做每日守着照料老人,老人能幸福,自己也心安。

可是老人上楼后不长时间,就闹腾着要回农村生活。杨大哥和杨大嫂认为老人回农村生活遭罪,就不同意老人走,因此与老人产生了矛盾。最后只能是杨大哥妥协,同意老人回农村。

当天晚上,老人就急切地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天还没亮,就穿好衣服坐在门口等着走------

杨大哥和杨大嫂也只能无奈地回到农村照料老人。

杨大哥的弟弟妹妹都很忙,他们看杨大哥在农村照料老人很辛苦,就开了家庭会议,一致决定:让老人到杨大哥家养老。

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们要让我死吗?”对此,子女都难以理解,并感到委屈。

杨大哥很闹心,就把这事儿和我说了。

我将不能硬性改变老人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杨大哥分析了一下。杨大哥是退休教师,他很明事理,窗户纸一捅就破。听了我的分析之后,他一拍大腿,说:“我明白了,以前总认为是老人的毛病,现在知道是我们不对呀。”

于是杨大哥杨大嫂就心平气和回农村陪伴照料老人了。

这事儿已过去一年多了,现在老人仍身体安康!对此,我也感到由衷地欣慰。

我有个朋友,仕途也算不错,有一天他和我诉苦,说父亲八十来岁了,退休金每个月四千多元,生活也不差钱,可老人就爱捡破烂儿,都把捡破烂当职业了。他觉得面子很过不去,问我怎么才能制止老人捡破烂。我问老人捡破烂多久了,他说好多年了。我说给你出道选择题:一、两年后老人还在捡破烂;二、两年后老人不在了。你怎么选择?他说那当然希望老人活着。我说那你就继续让老人捡破烂吧。

他说老人在不在和捡破烂有什么关系?我说关系大了:1、老人在活动。对于你家老人而言,只有捡破烂他才愿意活动,而适当的活动对老人健康非常有利。2、老人有精神寄托。老人捡破烂时间已很长了,哪有什么东西他都知道。他出去时有希望、有期待、有目标,而捡完回来时,他有收获感、有满足感、有成就感。这些都是他需要而你给不了他的精神支撑。老人若没有适当的活动,没有精神支撑,那身体很快就容易垮掉。所以,你不但应该让他继续捡破烂,而且你应当支持他、夸奖他、帮助他(比如提供手套、口罩、工具等)。至于捡什么,你可以试着和老人沟通,比如捡些纸壳、易拉罐什么的,不卫生的东西最好不捡。如果这样的话,我想老人是能够接受的。如此,老人一定能幸福、健康、长寿。否则,你强行改变了老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对老人相当不利呀。

这位朋友听了之后,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三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仍然每天还在快乐地捡着破烂儿。

我谈上述问题,不是说老人就不能进城生活,也不是提倡让老人捡破烂,我只是借此说明老人生活多年早已适应的生活环境和多年养成的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是不能轻易硬给改变的,除非老人愿意。否则,孝的初心就容易事与愿违,自以为是的好心不如相互尊重的沟通,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受此言启发而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已之所欲,勿强于人”。如果和孔子的话对接,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强于人。”我认为这样就完美了。

管事儿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好多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矛盾时有发生,导致亲情变淡,关系疏远。

父母对子女是好心,子女对父母也是好心。为什么两颗好心在某些时候就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呢?

下面我通过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避免矛盾的办法。

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小时候,父母是家长,是家庭事务的管理者。这种状况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岁月中,管理家庭事务的家长的身份在父母的心中早已固定化。

当我们成年独立后,事实上,父母和我们的身份都已经发生了转变——父母已由家长变成了老人,而我们也由孩子变成了子女。

但好多老人内心不接受这种身份转变的现实,他们总认为我们多大都是孩子,而他们多老都是家长。他们好心地认准一个理:“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听老人言,危险在眼前……”他们挂念我们,因此,就愿意管我们的事儿,而这种管,有时已达到了干涉的程度。

年轻时尽量把子女培养成才,年老时努力保护好自己,这是父母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可好多老人就是不愿意考虑自己的事儿,成天干涉子女的事儿,甚至大小便失禁,自己连饭都吃不到嘴里时,还指挥子女干这个事儿、干那个事儿,反复地说这个事儿该怎么办、那个事儿该怎么办……

有这么一种现象:成年子女离老人越远,则关系越好;越近,矛盾越多。为什么?离得远,接触就少,老人干涉的事儿就少;离得近,接触就多,老人干涉的事儿就多。干涉得少则矛盾少,干涉得多则矛盾多。

老人愿意管子女的事儿,原因是好多老人在认知上有个误区,那就是他们总认为“你(子女)的事儿就是我(老人)的事儿”。

父母也好、成年子女也好,因为性格、爱好、经历、思维方式等不同,各自都已形成了独立的人格。虽然是父母子女关系,但在人格上是各自独立而不能合二为一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不就是让孩子独立吗?孩子成长的目标不也是独立自主吗?但当这一目标实现的时候,有的老人却接受不了这种现实,而还以家长的身份坚持认为“你(子女)的事儿就是我(老人)的事儿”。

如果老人这一认知不改变,那么对子女的事儿意见分歧时,常规的思维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好心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而子女不愿意接受,故而产生矛盾。

同样,现实生活中,子女也经常过度干涉老人的事儿。

避免矛盾的办法:老人在处理自己的事务过程中,不希望子女把意见强加给自己。子女也一样,他们也不希望老人把意见强加给他们。

如果能换位思考,做到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主,而不是过度干涉对方的事儿,那矛盾不就避免了吗?其实这就是个认知问题,认清了这个问题,矛盾不仅可以避免,而且是从思想上、心理上能够接受的避免。其实圣人孔子早就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么精准的教诲啊!这就是避免矛盾的办法,只是我们平时缺少思考、感悟而已。

谈上述老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老人就不能参与子女的事儿了,如当个参谋很好,但若偏要当发号施令的主宰,那就是过度地干涉了。而这恰恰是让子女最无奈、最烦恼的事儿。

我分析并指出老人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不是试图改变老人,因为老人已很难被改变了,除非老人自己主动改变。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还要说呢?原因有二:一、只有弄清老人管事儿的原因,我们才能理解老人,包容老人。二、年轻的读者,我们现在还年轻,但我们也终将会变老。当我们变成老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

请记住并感悟孔子留给我们的让我们终身受益的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尽孝必须亲力亲为吗

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身边是不能没有人的,如果子女有条件,最好是由子女照料。但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工作、家庭等压力都很大,整日为工作而努力,为生活而奔波,常年累月地侍奉老人,真是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要陪伴老人,但也不反对有正当理由离开父母,若离开父母,得有“方”。我理解这里的“方”有两种含义:一是去哪里干什么要让老人知道,免得父母担心。二是对需要照料的老人得有适当地安排,比如雇保姆或送养老院等。

雇保姆或送养老院的好处:老人能够得到照料,甚至是比较专业的照料,同时也不大影响子女的工作、生活。弊端:由于没有亲情关系,工作人员很难有亲情感的投入。没有亲情感的投入,照料老人就很难无微不至。

雇保姆或送养老院只是基本上照料了老人的生活。可老人还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慰藉好老人的精神,往往需要的是亲情,靠的是子女,这是不可替代的。

有一个养老院,年9月的一天,发现一个老人不见了。这个老人男性,七十八岁,小脑萎缩,有些痴呆。

院方很着急,通知了他的子女,并迅速派人外出寻找。两天后,老人的儿子告诉养老院老人回家了。

老人的家与养老院有五里路远,老人找到家用了两天的时间,这两天都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找到家的?老人事后都说不清。

老人是怎么出的养老院呢?原来养老院院子里有一个老式的铁质大油桶,直径接近一米,重约七八十斤。他竟然是把大油桶一点儿一点儿地挪到墙边儿,之后不可思议地踩着大油桶翻墙出了养老院。

他说翻墙回家就是“想孩子了,要看看孩子。”因为他的子女已经半年多没去看他了。

这是怎样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需求竟能使七十八岁的痴呆老人那么不可思议地翻墙而出!

雇保姆或送敬老院是无奈的选择,这只是照料了老人的生活,而慰藉老人的精神,还得靠我们自己。所以,不管多忙,我们要常过去看看老人,和老人亲近亲近,尽量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去看望老人,最好是约定好固定的时间,比如星期三和星期天。这样,过了星期天,老人就盼着星期三;过了星期三,老人就盼着星期天。如果老人天天都有盼望,那么这种盼望就会转化为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能奇妙地使老人幸福安康。

亲不在而子欲养

孔子借用一个故事,说出了两千多年来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里的“养”指的是孝养。

这句话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让多少人感叹,甚至感叹得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充分流露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

那么这句话适合于大众吗?

我们先看看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孔子是圣人,他对孝有着宏大精深的感悟。他父母早亡: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成年后想孝敬父母,但却孝无可孝,故而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这句话适用于孔子及那些父母早亡的人。用这句话劝勉人们早日尽孝很好,但这句话不应成为不孝之人的遮羞布。好多老人都是八九十岁离开的吧,在此情况下,凭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是把自己不孝敬老人的责任推给了老人吗?

这些年在殡仪馆参加葬礼时,我经常看到子女拍棺恸哭,恸哭中诉说:“还未尽孝,老人怎么就走了?”这种场面虽然感人,但也引起了我对其原因的探究和思考。

谈到孝老话题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应该孝敬老人,同时也流露出渴望对老人尽孝的心声。人人都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可现实生活中,“宝”最后怎么在许多子女眼中就变成了避之不及的“累赘”,变成了不屑一顾的“枯草”?君不见,多少不能自理的老人,最终都无奈地以绝望之心在黑暗寂寞中孤独地远行!

老人在时,或许我们不懂得尽孝,而懂得尽孝时,老人却不在了——拥有时忽视了珍惜,失去后追悔莫及。

父母不是不待,绝大多数老人都是眼巴巴地盼啊盼、待啊待,当他们盼也盼不到、待也待不来、待到待不了的时候,他们无奈地、失落地、伤心地不待了,他们真的是待不了了呀!

用“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自我安慰的人还有一堆理由,以前忙:工作忙、家庭忙、挣钱忙、应酬忙,甚至忙着玩……

子欲养,这只是一个想法,亲在时需养而未养,说明没有实施养的行为。而欲养的想法与实施孝养的行为既是咫尺之近,也是万里之遥。没有浓浓的亲情,没有知恩图报的品格,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恒久的毅力,就难以将养的想法转化为长久孝养的行为。

老人在时欲养而未养,这不是真的欲养;老人不在时触景生情,这时才良心发现,自觉未尽到养老、孝老之义务,愧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才真想养,但为时已晚。这种真想养的想法是因为老人不在了而产生的,故对这些人而言,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亲不在了之后而子欲养”。

孝不能等,我们不能找等的理由,因为等来等去等到的都是悔恨、自责、愧疚。人的生命都有尽头,迟到的孝遗憾着两代人,可它却无声无息地一代一代演义着。

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日不知穿不穿——老人随时都可能离开我们。时不我待,而不是亲不待。不要等到老人离开之后再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啦。为了不让自己悔恨、自责、愧疚,趁老人还在时,早日尽孝吧!

破解“色难”

对老人和颜悦色,就是在陪伴老人过程中,态度要温和,要“怡吾色、柔吾声”,不和老人发脾气,不和老人不耐烦。

对于身体较好,相对年轻,生活完全能自理的老人,子女心情好时,只是抽点儿时间、抽点空闲地回家看看,甚至走时还能带点儿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对老人和颜悦色不难。

我们都有家庭、有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有七情六欲,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很多烦心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能常年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做到顺就很不容易了。当老人什么都记不住却总在和我们唠叨的时候,当老人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还要指挥我们怎么做事的时候,当老人大小便失禁弄得臭气熏天还和我们发脾气的时候……能始终做到和颜悦色就太难了。所以子夏问孝时,我想孔子说的“色难”指的就是上述这类情况吧。

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和颜悦色得具备两个条件:一、相由心生,在情感上得有强烈的感恩心,得有发自内心的孝老情怀。否则,别说和颜悦色,赡养都难。二、弄清原因,比如老人唠叨、管事、节俭、像孩子、易生病等等,这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是必然的结果。只有弄清原因,我们才能理解老人、包容老人,从而对老人有耐心。人人都得变老,我们的老人现在是这样,如果我们不对老人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思考和感悟,那么将来的我们也可能是这样。

我就想,和颜悦色那是一种境界,虽然难,我应克服自我努力去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何况我面对的是生我养我的老娘。

开始时我是这么想的:我是债务人,老娘生我、养我、教育我,这是我欠老娘的三笔债啊。我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还了老娘养我的债,而另两笔债,永远也还不上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欠老娘这么多债,凭什么不对她和颜悦色呢?我也知道,孝敬老人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道理想清楚了,但我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和颜悦色。比如我烦躁时就控制不住情绪,多次态度很不好地顶撞和埋怨过老娘。之后看到老娘伤心无奈的模样,我又心疼她而自责,赶紧去哄老娘。有时虽然没发火,但内心却不高兴,这时不用照镜子,也知道我的表情一定是冷漠可恶的模样,之后又是自责。再自责,也是伤害了老娘。我知道了:单凭感恩心,克服不了“色难”。

我有时态度不好,是因为我不顺心时老娘还经常出现我不理解、不愿接受的奇怪现象(管事、唠叨、过于节俭、怀旧、尿床、晚上不睡白天睡、易生病、像孩子等等)。我得陪伴老娘,老娘经常出现上述现象,这些现象我烦躁时接受不了。其实这就是难解的矛盾,这种矛盾困扰我好长时间。开始时我只能尽量地控制自己,压制自己,但我的情绪就像是一座活火山,有时突然间控制不住就喷发出极具杀伤力的熔岩。这不是我的初心,可为什么我的行为有时就与心灵发生碰撞、扭曲、纠缠?看着伤心无奈的老娘,自责、愧疚一起敲打着我的灵*,灵*被敲打,令我苦不堪言。我是深深地爱着老娘的,我的目的就是善待老娘,那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老娘呢?实践证明,自我克制的忍耐,也战胜不了“色难”。

这期间我正在着手写关于孝道的文字,并将弘扬孝道视为自己的使命。我就想,老娘为什么有这么多我接受不了的怪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开始思考。我想到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于是我就对老娘存在的我不理解、不愿接受的怪现象做为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老娘每出现一个令我不解的现象,我就进行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其合理性,并琢磨出应对的办法,然后再把我的办法应用到老娘身上。如果效果不好,我就再思考,再琢磨,我相信最后一定能找到适合老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每破解一个难题,都是我的一次提升一次收获。后来我时刻等待甚至期盼老娘在不知不觉中给我出些难题,我对此感兴趣了。此后在陪伴老娘过程中,我发现不管她出现什么问题,我都不用控制自己、压制自己了,我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再也没有因为态度不好而伤着过老娘!

我懂了,人一旦有了爱心,有了兴趣,有了使命感,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

我终于找到了金钥匙,破解了孔子两千多年前出的这道题:“色难!”

知难而进

孝敬老人,往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所做的都是平凡的琐事,而且是默默地做。能长期孝敬好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的是感恩心。感恩心能转化为爱心,有了这种爱心,才能油然而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怀,才能细心、用心、耐心地孝敬老人。

长期孝敬好不能自理老人之难:

一、时间难: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有好多事情要做,这都需要时间。而孝敬老人需要的是长久的陪伴,我们没有分身术,所以在时间上很难。

二、得心甘情愿:照料好老人的生活,这是简单动作默默地重复做的过程。比如老人尿频、尿急、尿失禁,每天十几遍甚至二十几遍,我们不仅要帮,而且要端、倒、刷、洗……,哪是一种事情呀,所有的事情都是重复做——几千次、几万次、几年、十几年;慰藉好老人的精神,就像是哄孩子,需要的是细心、用心和耐心。只有细心,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老人灵*深处的渴望;只有用心,能才找到切实可行的慰藉老人心灵的好办法;只有有耐心,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老人的精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孝敬老人的责任感,没有时不我待及时尽孝的紧迫感,没有以老人幸福快乐为自己幸福快乐的感恩心,就不可能长久地孝敬好老人。

三、包容难:当老人什么事都反复地问,什么事都反复地说的时候,当老人大小便失禁、屋里臭气熏天的时候,当老人自己的事情什么都做不了却一个劲地按他们几十年前的经验管我们、指挥我们的时候,当老人心情不好莫明其妙地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当我们在陪伴侍奉老人过程中不被理解、被误解甚至蒙冤受屈的时候……我们有几人能理解老人、包容老人而做到和颜悦色呢?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色难”。

四、老人像孩子,但又与孩子不同。孩子幼小时不会走路,但在我们精心呵护下他很快会走了,能跑了,而老人本来能走路,可我们侍候侍候老人却不能走了,卧床了;孩子吃饭靠喂,他成长着,很快能自己吃饭了,而老人本来自己能吃饭,在我们照料过程中,他却渐渐靠喂了;孩子不懂事,一点点变得聪明伶俐了,老人很懂道理,慢慢地变糊涂了------抚养孩子,我们始终怀揣着的是憧憬和希望,而照料老人,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无奈和苍凉。

五、多少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可现实却是“百日床前难有孝子”——孝敬老人,说说容易做着难,偶尔容易长久难,承诺容易兑现难,许愿容易还愿难……

有人说:“孝敬老人不把自己的事儿都耽误了吗?”对此,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

我当初就想,孝敬老娘是我应做的分内之事。老娘为我付出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岂止是二十多年,到现在老娘还总是牵挂我!老娘养我小,我陪老娘老,只有这么做,将来我才能安心。

当然,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期侍奉老娘,从形式上看,确实也耽误了我一些事儿。这十多年来,我有好多事儿想做而做不了,比如,做了多年的律师工作我放弃了,县里要调我任*府法制办主任也被我拒绝了----在这十多年的实践中,我认真思考,深刻感悟,对孝道问题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我没有长久的实践,就不会有深刻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不会有自己的认知体系。现在我深深地感觉到孝敬老娘的过程是我苦心志、劳筋骨、动心忍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炼就了坚持、炼就了忍耐、炼就了包容、炼就了战胜困难的品格!不仅如此,看到老娘安康长寿,我也坦然、释怀而感觉幸福了。

所以,不要说孝敬老人是耽误事儿还是不耽误事儿,通过陪伴老娘,我认准了一个理:不管做什么事儿,只要我们用心做,只要我们努力做,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坚持、足够的渴望、足够的耐力、足够的思考、足够的感悟,那么上帝就会在那种全是墙的地方给我们开一扇门!

以前我有些好高骛远,不够脚踏实地。现在我明白了:如果带着责任感、带着使命感把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用心长久地做下去,不仅能做好,而且将来终有一天,普通就会变得不普通,平凡就会变得不平凡!

克难秘诀

克服尽孝之难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有强烈的感恩心。没有感恩心,就不可能主动地尽孝,更不可能克服这种难。我有克难秘诀,它适用于想孝敬老人,但又对孝敬老人过程中的种种难有困惑的人。我的克难秘诀可用三句话表述:

一、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日不知穿不穿。当初我选择陪老娘的时候,老娘的身体已风雨飘摇,我认为她随时可能会离开我,过了这段时间,我就永远没有侍奉老娘的机会了,我要珍惜这最后的时光。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陪伴老娘的。十几年过去了,我老娘仍然安康!于是我懂了: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所以我送给各位第一句话:珍惜老人留给我们的最后时光。

二、一个妈能抚养好10个孩子,可10个子女未必能孝敬好一个妈。为什么呢?因为妈把孩子当孩子,而子女把妈当妈呀。我就想,如果把老娘当老娘,那么我永远孝敬不好老娘,如果把老娘当孩子,那我就会有足够的理解、包容和耐心。我这么做了,感觉是成功的。所以我送给各位第二句话:把老人当孩子。

三、孝敬好老人绝不是简单的事,这是个系统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忍耐、需要坚持、需要理解、需要包容,既要顺其自然地耐得住寂寞,也要心平气和地解决各种麻烦。这是一个克制自我,修炼自我的过程。这些年当我感觉难以忍受的时候,我就想想老娘以前对我的恩情,同时也想想《西游记》,想想唐僧师徒取经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于是我内心就平和了。所以我送给各位第三句话:不经九九八十一难,难取真经。

这三句话是:珍惜最后时光、把老人当孩子、不经九九八十一难,难取真经。

这是我十余年实践、思考、总结、感悟出的秘诀。

如果能用心感悟这三句话的内含,那么我相信你在孝敬老人过程中就能克服好多好多的困难。

自珍自爱

有一个故事:他勤劳善良,经过多年努力,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慈爱的父亲、体贴的丈夫。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他谁都关心,唯独不关心他自己,他是个公认的好人。然而,四十多岁的他却突发疾病英年早逝了。

他想他生前积德行善,死后一定能上天堂,可是却下了地狱。他很委屈,认为是冤案,就去找阎王评理。阎王带他到一个可以看到人间百态的窗口,让他从窗口往下看。他看到年迈的父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地在捡垃圾糊口度日;看到妻子正在烈日下打工,憔悴不堪地干着本应是男人干的粗活;看到儿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在街头流浪……

看到这一切,他心在滴血。这时阎王说话了:“你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你的离去,使你的至亲至爱陷入极度的痛苦中,在人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你凭什么进天堂?

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悲剧故事,但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远吗?

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家住农村,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也是饥寒交迫。但他很有天分,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全国有名的“农民画家”。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他勤奋的工作、忘我地奔波,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很遗憾,他在55岁时因胃癌去世。

我又想起了一个同学,他高中毕业就开始经商,因头脑灵活,十几年就风生水起了。但在一次酒局后,他因忽视安全,醉酒驾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致高位截瘫、终生残疾。

近年媒体报道了多起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自杀身亡事件。

我做过多年的律师工作,期间我看到好多人因刑事犯罪而锒铛入狱,有的甚至已被执行了死刑。

我窥见过老人因子女犯罪而羞于见人的眼神;

我理解老人对残疾子女或狱中子女的牵肠挂肚;

我听见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撕心裂肺的哀鸣;

我凝视过老人因子女早亡流干泪水失明的眼睛。

当初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时,我还不以为然,认为掉点儿头发,受点儿皮肉之苦,这与孝不孝有什么关系?再者说了,吃亏才能长见识,我们是平常百姓,又不是公子王孙,哪那么娇气?

这些年通过体会、观察、思考、感悟,我才明白“不可毁伤”的“身体发肤”,指的不是毛发和皮肤,而是生命、健康及名节和自由。这是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要珍惜自己、保护好自己呀。

身体是行为之本,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能力侍奉老人。要想渡人,先得渡己呀。“身体毁伤”,不仅丧失了孝的基础,同时也残忍地给老人带来了无尽的哀愁。

早年上学时,我住在抚顺师专,有一段时间,在宿舍经常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女人在喊“回来吧,回来——”我很好奇,经过了解得知:是一个中年女人因为孩子在山里意外死亡而疯了。此后,她每天都到山里寻找孩子,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她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每天呼唤她早逝的孩子“回来吧,回来——”

“回来吧,回来——”这揪心的呼唤回荡于山谷,这悲惨的哀鸣透骨之寒!

这个声音已过去了三十余年,每每想起,就像在昨天。

“回来吧,回来——”这不仅是一位母亲对早逝孩子的呼唤,也是给我敲响的珍惜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警钟!

第八章:感悟

老娘的衰老有一个过程:拄棍蹒跚行走,生活勉强自理;搀扶缓慢行走,部分生活能自理;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回想当初,老娘4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带着我们靠少得可怜的遗属费艰难地维持生活。自己家生活困难了,外面就到处是瞧不起的目光,当时我不是很懂,但也体味到了。因为在我记忆中,我和一起玩的有父亲的小朋友境遇都不同,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林场。不知不觉中,刚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就不愿上学了,于是就开始逃学。但逃学是不能让老娘知道的,早上装模作样地背书包走了,下午又和其他学生一样回家了。那时老师也不怎么家访,所以,我逃学的事儿老娘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直到期末考试后,因我拿不出成绩单,逃学的事儿才露馅了。当时老娘很吃惊很失望,她愤怒着狠狠地打了我,之后就到河道边大哭……我知道是我犯了错,但当时也改不了了,因为就算老娘把我逼到教室,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了。时间一长,我又开始逃学了。老娘多次跟我讲:“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还是被人瞧不起,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当时我心想,我被人瞧不起,你为啥就不能活?逃学仍在继续,老娘逼得紧了我就到了学校进了教室,但老娘不能总在学校看着我,一有机会我就又跑了,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多年的时光。这期间,老娘看着我,哄着我,逼着我,打着我,为了让我学习,她用了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但我就是不愿学习。于是老娘就经常到野外大哭,当时我还挺恨老娘的。

逃学竟干什么呢?刚开始是在街上流浪,哪地方人多就往哪去,象商店、市场、客运站等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稍大一点儿,我抓鱼、掏鸟、抱大公鸡斗架……再大一点儿,我就经常打架,自己被人打了,回家不敢说,把别人打了,被打的人家长就来我家找老娘。但老娘对我没有放弃,而是一如既往地看着我、哄着我、逼着我、打着我,还是打完我之后就到野外或河套边大哭。“不吃馒头争口气”的道理,不知老娘给我讲了多少遍,可我当时是听不进去的。直到初二时我还真争了一口气,突然就想学习了,并且期末全班考了第一!在这一年中,我看到了老娘的笑容。但好景不长,刚上初三,我突然就得病了——整宿睡不着觉。于是老娘就领我这看那看,她连一个鸡蛋都不舍得吃,把省下的钱都给我抓药用了,但病还是治不好,这么的又折腾了三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我休过学,留过级。而那些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初中毕业后都纷纷干活挣钱了,但老娘不让我干活,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让我学习。

我睡不着觉,老娘就陪着我,看着我在最好的年华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学习,老娘的内心是怎样的煎熬呢?我苦,她比我更苦,我苦在身上,她苦在心里。这是后来我长大了有了孩子之后才体会到的。现在想来,好像是上帝的有意安排,让我在那时遭了本不该是那个年龄阶段遭的罪。正是那些年的艰难岁月,让我在内心许下了将来善待老娘的宏愿。

老娘步履蹒跚之时,我已工作多年。我没有忘记当初的宏愿,可老娘真的需要照料时,我又不知所措了,开始时感到没有时间,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是老娘让我干什么,我就被动地应付着干。

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工作生活压力都挺大,侍奉老娘做的都是重复的琐事——烧火做饭洗洗涮涮、屋里屋外柴米油盐……总而言之,说着容易长久地做着也很难。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我还是很艰难、现在想来也很幸运地选择了陪伴。

老娘性格倔强,她凭着自己的认知和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好心地什么事都要管。老娘的管事,让我很不理解。当时我就想,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为什么还得老管我?于是就经常和老娘发生争执,结果是老娘伤心我也抱怨。老娘伤心生气身体就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我就更麻烦。实践证明了我改变不了老娘,于是我只能控制自己、压制自己。

老娘不能自理之后,就更加依赖我了。那段时间,对我而言出现了两难:一是客观上的难,老娘经常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不睡觉(其实她是睡不着觉),其原因是她自身阳气不足,而这个时间段大自然阴气太重,气推不动血,导致她心脏难受。她就坐着,并且尿频,我只能陪着她。这样,我经常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两三个小时。对此,我也有些恐惧,苦点累点我都不怕,但如果我要是因为身体出现了重大问题(以前我得过肝病)而倒下了,那我的老娘也是无法承受的,更对不起我的妻子和女儿。于是我准备雇个保姆,但老娘坚决不同意。那时我认为老娘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趁老娘还在,我要兑现当初许下的宏愿。我就想,人终有一死,但我要力争让老娘油干而灯灭,决不能灯灭而油没干。于是我就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位:保姆,家庭医生,心理医生。为了预防身体潜在的危险,我每天都喝“灵芝孢子粉”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二是主观上的难,不能自理的老娘比以前更愿意管事了,其实她管的都是生活上的琐事,什么事怎么办她都愿意发表意见,不按她的意见办,她就生气,她就急眼。按她的意见办了,她还让把办的过程和结果和她再讲一遍。她耳朵又背,我说话的声音小了,她听不见,大声地喊时,脸上的笑容自然就没有了,她就说我态度不好……

老娘的管事和唠叨,有时已达到了我能忍受的极限,我的精神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实在受不了时,我就出了房门,站在院中冲天大喊……是黑格尔的话启蒙了我,于是就对老娘存在的以前我很难接受的现象(比如管事、自以为是、唠叨、过于节俭、像孩子、易生病等等)做为课题进行研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找到了原因,弄清了因由,就容易理解老娘、包容老娘,从而就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娘的不完美,也便于找到老娘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从而因势利导。这么做了之后,我感觉和老娘在主观上逐渐就没有矛盾冲突了,老娘没变,还是原来的老娘,但她不再生气了,因为我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老娘了。现在我感觉,通过陪伴老娘我不仅升华了自己,而且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由衷地解决了“色难”!

老娘是我的好妈妈,在我成长阶段,她既是我的天,也是我的地,既温暖着我,也滋润着我。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我老娘的苦难谁知道?现在邻里都说我老娘有福,其实我知道我老娘也很苦。

老娘的苦,不仅是因为父亲早逝二哥早亡,还因为进入老年之后,她没有完成由家长到老人的角色转换。这给她带来了她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长久的伤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和无奈。

曾经好长时间,我试图改变老娘的管事,结果我俩的矛盾就像碟子和碗。她是家长她得管事,这种观念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其实我内心也知道,老娘管事也是为我好。但她没搞清楚老年人的任务是静心地养老,更意识不到她的这种好心能给子女增添多少烦恼。我曾跟她说:“你的事按你的意见办,公共的事也按你的意见办,我的事你不管,行不?”她说:“儿大不由爷,你想夺权造反?”真是生命不息管事不止啊。我很无奈,只能选择“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此后我就不再努力改变老娘了,因为我知道我改变不了她,这把年纪了,她自己也无法再改变。

是因为没能完成角色转换而导致她愿意管事,亦或是因为她愿意管事而导致没有完成角色转换,到现在我都不知那个是原因那个是结果。但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和警觉,我不仅思考她,也在通过思考她而警觉我。

由于没有完成角色转换,老娘始终以家长的身份自居。现如今,九十多岁的老娘早已不能自理了,但她仍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不考虑自己的事(比如自己需求什么、哪不舒服),成天好心地管我的事,她这样做多累心呀,往往还费力不讨好。前些年,我是既不理解她也可怜她。在找到破解“色难”的金钥匙之后,我很容易就能心平气和地顺着她了,对我而言,老娘自然就当上了金口玉牙的“皇帝”。

现在想来,我老娘的确是有一些“毛病”的,这些“毛病”是和她经历、认知、性格等有关的。我就想,在老娘风烛残年之时,我不应该因这些“毛病”而抱怨,这更不是我不善待老娘的借口,就像国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吧。

老娘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在晚年她很少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而我总认为她并不是很幸福。因为幸福是发自内心的,而我老娘进入老年后所得到的往往是来自于外部的种种满足。

现实生活中,老人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子女关系是否和谐,而这种和谐是双向的。子女独立后,老人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既是“合二为一”、也是“一分为二”的,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在这种关系中,虽然子女起主导作用,可老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情感上讲,子女内心都有孝敬老人的良好愿望。老来难,长期陪伴孝敬好老人,子女也不容易,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如果老人总是管事、唠叨、抱怨,子女往往承受不了,这很容易吓跑子女呀。两代人在认知上有鸿沟,而鸿沟上面的桥需要双方共同搭建。有了这座桥梁,老人欢颜,子女心安,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我也将很快步入老年。我就想,我的老年生活应该是这样:

一、不奢求长寿,要追求健康。

步入老年,生理机能的老化不可避免。谁也改变不了这种趋势,但却可以把这种趋势延缓。为什么有的人还未退休就变成老头了,而有的人七十多岁了,看着却像是五六十岁人的精神和容颜?我就想,这里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影响。先天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而后天的影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看到并思考过那么多年纪不算大却因病不能自理的人的生活,我就想,人到这个份上,就算子女孝顺,生活也是很悲惨。于我而言,“宁死而不苟活”。所以,我可以不考虑长寿,但要努力追求健康。健康有个伴侣,名字叫长寿,追求健康的结果,必定是在健康中长寿,在长寿中健康。

二、完成角色转换,构建和谐桥梁。

孩子小时,我是家长。孩子长大变成子女,她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她独立了,这时我就变成了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这个年龄阶段的使命:少年时忙着成长,青年时忙着奋斗,中年时忙着养家,老年时忙着健康。就像是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规律改不了,人的生活也是一样。我就想,现在就应做好心理准备,将来必须自我完成角色转换,到老年时,我要多考虑自己的事,少干涉子女的事,子女已化茧成蝶,为什么不让她自由地飞翔?我得警钟长鸣,千万不要好心地给子女帮倒忙。若如此,两代人之间就容易搭建和谐的桥梁。

三、不拒绝子女的孝心,也不把幸福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孩子长大变成子女之后,家长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家长就变成了老人。其实绝大多数子女都有孝心,他们内心是牵挂老人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对老人尽孝也是应该的。老人接受子女的孝心,对子女而言,既是情感需求,也是一种心里安慰。所以对子女的孝心,我要欣然地接受。

古语道:“指儿不养娘。”我认为“儿不养娘”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子女极度自私自利,无孝心可言。比如,自己花天酒地却对需要照顾的老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二是子女有孝心,但客观条件太难了。比如,生活条件困难,自顾不暇,既无经济条件,也因在外奔波而没有时间。三是子女有孝心有条件孝敬老人,但却受不了老人的管事和唠叨,于是就无奈地选择远离。我曾经就有过这种想法,好在我没这么做。

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还有另一种关系:既朋友关系。从父母子女关系而言,当老人有需要时,子女应该对老人尽孝。从朋友关系而言,老人也应该尊重子女。如果老人把自己的幸福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那就必然过度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