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许紫莹何丽娜通讯员王栊羚
老家在河南周口的孙女士(化名)今年55岁,一向身体康健、干劲十足的她最近被诊断为“重度脊柱侧弯”。日前,孙女士在杭医院完成脊柱矫形手术,正在康复中。
术后的孙女士百思不得其解:平时健朗的我怎么就重度脊柱侧弯了呢?
承包十七八亩农田
晚睡早起辛勤劳作
孙女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夫妻二人种了十七八亩农田。因膝下有一儿一女,再加上小姑、公婆等人,一大家八九口人的生活都需要照顾,夫妻俩不方便外出打工赚钱,便以庄稼为营生,持续劳作了二十多年。
孙女士的儿子小齐(化名)说:“我小时候经常去庄稼地里和爸妈一起干活,小孩子嘛玩心大,有时候会喊累,但看到爸妈满脸的汗和手上的老茧,会觉得不好意思,便老老实实做农活了”。
承包了十七八亩农田,意味着孙女士和丈夫一年到头基本都要在庄稼地里度过:除草、施肥、浇水、除虫害,种起棉花来要育苗、下土、打花、摘花,收起粮食要一袋一袋运送,面对多斤的粮食孙女士也必须硬着头皮扛起来。
前些年,农作物机器比较少,用起来又贵,秋收玉米时,夫妻俩就一棵一棵纯人工掰下来运回家中,再一棵一棵剥开。
看着妈妈躺在病床上,小齐脑子里时常闪现妈妈大半夜独自坐在院里剥玉米的背影:“好几次,我凌晨一两点钟起夜时看到妈妈还在剥玉米,但等我们起床准备上学时,冒着热气的早餐已经在饭桌上了。在家里,妈妈总是最晚睡觉、最早起来的。”
视觉中国供图
摔倒在地爬不起来
之后总觉腰酸背痛
十多年前,孙女士在田里施肥时摔倒过一次,当时她并没放在心上,起身便继续干活了。没过多久,孙女士在家提一桶水时,因为地面有青苔,她脚下一打滑,又重重摔倒在地,水桶也被摔出一两米远。她尝试爬起来,左转、右转、撑地爬,疼痛感加剧却无论如何也站不起来。
无助的孙女士在地上躺了大半个上午,后来眼看太阳越升越高,她心想快到饭点了,孩子得赶紧吃饭再回学校,老母亲也需要痰盂……想着这些,孙女士咬着牙,终于猫着腰站了起来。
就这样,医院,她象征性地贴了两副膏药,在家“休息”了两天,便又继续到田地里除草、摘棉花了。有时孙女士会感觉腰酸背痛,但她总认为只要休息一晚上,挺一挺就过去了。
如此,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两年前,孙女士开始出现腰痛加重的情况,但自觉是“皮实的老农民”,加上现在重活也没以前多,“好好歇一歇就行了”。两年来,疼痛反反复复,半年前更是胸腰背都疼痛难忍,站不到十分钟或者走路不到米便支撑不住,右下肢和足底甚至开始疼痛麻木。受不住的孙女医院治疗,但疼痛症状却没有缓解的迹象。
脊柱受损已经很严重
不得不通过手术矫正
隐忍不发的孙女士最终还是被孩子发现了端倪,已经大学毕业、在杭州上班的儿子小齐立马将母亲接来杭州治疗。
前几日,孙女士在小齐的陪同下来到杭医院,经诊断,孙女士为退变性脊柱侧弯,不得不通过手术矫正。脊柱微创中心主任华永均表示:“从片子里看,孙女士应该骨折过,加上常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她的脊柱受损已经很严重,右下肢已受到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手术矫正脊椎的力线,来改善症状。”
孙女士的生活已经完全受到病症的限制,孙女士及其家人在听到有可以缓解的疗法时不禁大喜,同意了手术矫正的治疗方案。
日前,在脊柱微创团队的合作下,孙女士的手术顺利开展。孙女士没想到,手术后第二天她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下床走几步了,由于身体得到“修正”,连她的身高都增加了3厘米!
视觉中国供图
如孙女士这般辛勤劳作的人很多,人们总说“为母则刚”,母亲这个“职业”的劳动强度着实不小。然而,就算机器也要休息,更何况脆弱的人体呢!
华永均主任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是一个缓慢的病变过程,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比例大概为1:2,群体发病率在6%左右,和重体力劳动、受伤史、骨质疏松等都有很大的关联。“像孙女士这种,损伤程度严重,症状也严重,矫形手术做起来难度还是挺大的。”
所以医生提醒大家:在劳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尽管有时候无法避免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但一定要适当休息;注意劳动姿势,有摔倒或其它异样时一医院做检查和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腰部,如坐姿端正、不久坐、久坐四十分钟后就要站起来活动一会;年轻时可行核心肌群的训练来保护腰椎;搬东西时注意从蹲坐的姿势慢慢起,不要弯腰猛起;预防骨质疏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