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8岁患者重度急性呼吸窘迫危在旦夕,C [复制链接]

1#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5日讯2月15日,38岁的李先生(化姓)成功脱离呼吸机,重新能够自由呼吸的他连称ICU的医护人员真伟大!10天前,因新冠肺炎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李先生一度危在旦夕。连续4天,医院光谷院区ICU主任付守芝医护团队抱着他沉重的身躯,帮助做俯卧位通气治疗20多次,终于转危为安。

38岁患者呼吸困难,ICU主任决定让他“趴着”通气治疗

2月5日,畏寒发热多天、体温高达39.8℃的李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光谷院区救治,并有典型的干咳、胸闷、气促等症状。一系列检查显示,年仅38岁的李先生双肺呈毛玻璃状病毒性肺炎改变,由于存在呼吸困难,高流量吸氧氧饱和度无法维持正常,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

负责救治的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带领团队,立即研判李先生的病情,但病情进展之快超过所有人的预计。进入重症医学科仅1个小时,他的呼吸困难持续加重——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氧浓度给氧下,氧饱和度却掉到了50%左右,随时面临呼吸衰竭死亡。付守芝主任当机立断,指示值班医生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暂时保住了生命。

最终,李先生被诊断为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了争取时间,付守芝决定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即让患者“趴着”通气治疗。“趴着”通气有何作用?付守芝介绍,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言,俯卧位通气是一个可行、相对经济的治疗方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救治策略。她进一步解释,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病理改变为重力依赖区域的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非重力依赖区域肺泡过度通气。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跨肺压增大,促进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腹侧通气量减少,但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同时,俯卧位后,解剖位置上位于心脏下方受心脏压迫的肺叶体积缩小,部分被心脏压迫的萎陷肺泡复张。

为保证“趴着”通气绝对安全,她们每天抱扶患者沉重身躯翻身

“趴着”通气治疗,翻身却是个大难题,因李先生病情危重,体重达75公斤,并带有气管插管、食管及各类引流管,翻身难度极大,因此施行俯卧位通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付守芝和患者

为保证患者绝对安全,付守芝及全科医护人员制定了详细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操作流程,每次需要翻身时,身材瘦弱的付守芝都会亲自上阵,和护士一道抱着李先生沉重的身躯翻转体位,最多一天翻身达20多次。

此外,俯卧位通气治疗还可能会带来其他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并发症,如视神经/周围神经损伤、面部水肿、管饲风险、患者耐受性等。因此,每次俯卧位通气时都有护士密切注意患者体位的摆放,避免直接压到眼球及易损伤的周围神经,必要时护士还会轮流抱扶起李先生的身体,避免过度压迫。

每次李先生俯卧位通气治疗,付守芝都会守在床边,严密监控呼吸机各项参数。连续4天,在ICU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付守芝主任为李先生进行了多次安全有效的俯卧位通气治疗。4天后,李先生氧合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呼吸机各参数较前下调后转为仰卧位通气。

随后的进一步检查发现,李先生还有细菌感染、糖尿病,这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付守芝带领医疗组精心诊治,持续给予李先生抗病毒、抗细菌及注射胰岛素治疗,并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稳定住李先生的病情。

重新自由呼吸后第一句话:ICU医生护士真伟大!

2月10日,李先生成功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鼻高流量湿化仪吸氧。此后,李先生的状况一天天好起来。2月15日,他已可以自主进食,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感染已基本吸收,血氧饱和度已上升到98%,转入普通病房。重新能够自由呼吸后的李先生,面对床边的医护人员感慨万千,他开口第一句话便是:“ICU医生护士真伟大!”

付守芝主任介绍,再经过两次核酸检测确认为阴性后,李先生即可达到出院标准了。回顾李先生的诊疗经历,付守芝主任感慨,当时的谨慎研判和当机立断,既保住了李先生的生命,也积累了宝贵的抢救经验。

付守芝认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核心症状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如何帮助患者渡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损害,是成功救治的关键。选择恰当时机早期行有创机械通气,择机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以及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充分的营养治疗,是她从这个病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记者伍伟通讯员江泓颖李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