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阴影渐去通胀苗头又现货币*策当防宽松过度
本报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已经过半。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亮出中国经济的半年报,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极度艰难的时刻,二季度中国7.9%的经济增速,离年初8%的目标近在咫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16日表示: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 但是,国家统计局同时表示了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6月份当月CPI同比下降1.7%,CPI、PPI再次维持双负的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CPI继2月跌1.6%创近十年新低以后,6月CPI同比1.7%的降幅再创十年新低,同时CPI环比下降0.5%,物价水平进一步走低。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告诉,CPI降幅出乎他们的预料,前期市场担心的通缩压力似乎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高速增长的信贷使得市场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强。 表面看来,中国经济似乎走到了通胀和通缩的岔道口。不过,巴黎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看来,通缩风险已经过去,从四季度开始物价将走出低谷,而通胀更多的是信贷高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预期,近两年内出现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物价水平接近底部 一方面物价再创十年新低,另一方面则是资产价格再度高涨,房价再次回到或者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下半年是防通胀还是防通缩? 在面对这个提问时,李晓超回答“是都不需要”,因为无论防谁都会伤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示,短期内通胀不会来临,而通缩压力已基本过去。 陈兴动表示:“仅仅从物价指数看,中国确实处于通缩状态,而且实际通缩更加严重,但是指数的持续下降,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基础上的。” 中信证券分析报告则指出,高基数是导致CPI和PPI明显回落的重要原因。2008年上半年CPI和PPI的基数均非常高,分别达到7.9%和7.6%,从而拉低了CPI和PPI增速。与此同时,总需求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国内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也对物价形成了向下的压力,致使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物价水平已经接近底部。事实上,PPI已经开始环比正增长,陈兴动认为第四季度开始物价指数应该开始正增长,通缩压力已经基本过去。 国家信息中心下半年经济预测也指出,从近期变化情况来看,各类价格指数下降的势头得到不同程度抑制,剔除季节因素之后的CPI环比变化率自3月份开始转为轻微上涨,PPI环比从4月份开始也连续两个月上升。从CPI和PPI环比折年率变化趋势看,有望在下半年结束价格下行周期,初步预计CPI全年下降0.5%左右,PPI下降5%左右。
谨防货币*策过度宽松 担心通缩的同时,通胀预期同样备受关注。这种担心主要来自上半年新增信贷飞速增长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上涨。6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超预期地创下了1.53万亿元的新高,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共达到7.36万亿元,已经远超全年计划。 如此巨额的资金进入市场,首先看到变化的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股市、楼市率先回暖,A股轻松突破3000点,楼市则快速回到危机之前的高点,这使得市场不得不担心,资金大量流入楼市和资本市场形成新的泡沫,最终造成通胀。 不过,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告诉,虽然在流动性泛滥和需求回升的推动下,物价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目前中国发生滞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都不大,未来两年更有可能的是物价的温和上涨。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则表示,目前CPI为负、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会有力地约束通货膨胀的产生,起码今年不会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即便如此,新增贷款的快速增加还是会让市场产生很强的通胀预期,矛头直指宽松货币*策。 郑新立认为:“信贷应该放慢投放速度回到正常的信贷增长水平,但不要大幅撤出。”陈兴动也表示,货币*策应当回调,前期宽松的货币*策实质上已经过度,目前货币*策应该从“过度”回调到“适度”。此外,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应由总量调整转向结构调整,更多启动民间投资,而不是*府投资和高速增长的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