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湘江禁养区300头以上猪场年内将全部清退焦点中国养殖ku0ltn3v [复制链接]

1#

湘江源头第一村――竹林村见闻


        永州讯(李静饶爱玲


    万珂铭


    通讯员


    李先志)车子盘旋而上,穿密林,进深山。


7月10日上午,我们从蓝山县城出发向西南而行,一路山重水复,一路云蒸霞蔚。


连绵的原始森林扑入眼帘,荟蔚苍萃,浮空如蓝,云山渺渺,溪水泱泱。约一个半小时后,“湘江源头第一村”――蓝山县紫良乡竹林村到了。


车在一块空旷的坪子上停定,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大石叠成的石碑,上书“湘江源头”四个大字。我们沿着当地村民修建的简易便道徒步而行,沿途两边竹林密布,徐徐吹过的山风中夹杂着竹叶清香,置身茂盛的竹林中,犹如从酷夏步入凉秋。


进入竹林村,山坡上、公路旁、河堤边,竹林一簇紧挨着一簇,茂密的竹林在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声,竹林中还有一条小溪,那清凉的泉水正静静地流淌。这片看似无边的大山不但孕育了如画的美景,还孕育了一群朴实的人们。


顺着竹林往村里走,不远处传来一阵“梆梆”声,循声找去,林子里有好几个人正在挥刀砍竹子。他们手法相当利落,只要6刀,一株碗口粗的竹子就被撂倒了。40出头的李师傅已经砍下了许多楠竹,他把六根竹子扎成一捆,缓慢地往路口运去。沉重的竹子扛在肩上,把李师傅的背都压弯了。


村支书詹湘民告诉,楠竹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可是山路难走,村民们砍竹子、运木材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外面的公路,人工运输费就占了销售额的一半。村里的集体经济基本空白,全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山多田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竹林村共有157户667人。他们分散居住在整片大山里,但你随意走进哪一户,好客的山里人都会热情相待。


正午时分,我们坐在树荫下与村民邓仁姬聊了起来。


今年52岁的邓仁姬看起来很年轻,皮肤细腻,精神奕奕。“因为湘江源头的水好。”邓仁姬笑着告诉我们,由于交通不便,普通游客很少光顾。自湘江源头正名在蓝山,一拨又一拨来自山外的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源头的神奇和秀美。“还有游客专程过来背水回长沙呢。”


    守住源头活水,湘江清澈有前提。说起竹林村将来的发展,村支书詹湘民胸有成竹:“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


随着湘江源头在蓝山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天来竹林村旅游的驴友和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平时滥砍滥伐,烧木炭毁林的现象没有了,就连平时乱倒垃圾的陋习也慢慢改了过来。村民们都说,湘江源头是我们的家,保护这里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来这里自驾游的市民越来越多了,村里正在考虑发展农家乐,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詹湘民认为,要发展农家乐,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环境好才是农家乐能发展的根本原因,没有污染的空气、水、瓜果蔬菜,才是吸引城里人来的原因。”


“今后,我们在保护水源头原貌的前提下,还将对村里部分道路进行平整、硬化,对村民使用的厕所进行改造,并逐步建设活动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使村里的环境得到净化、绿化、美化。”村支书詹湘民告诉,村里近期将向每户村民统一发放垃圾桶,做好垃圾分类。还要修建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让村容村貌更干净更整洁。


习习凉风中,竹林深处不时传来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感言:


行走在绿色如盖的竹林间,听溪水潺潺,掬一捧水,清甜可口,沁人肺腑。这里,就是湘江的源头。


村支书的那句:“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引人深思。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助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居住在湘江源的村民也因此坚信,只要湘江源头的水长流,竹林村的山常绿,他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