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维持菌群平衡,恢复肠道生态,才能缓解炎症 [复制链接]

1#

#关你健康#

特发性疾病,是1种掩饰性用语,意思是,确实存在、但无力描述真实病因。因为,科学,不是万能工具,而是逐渐靠近真相的知识体系。炎症性肠病IBD,是特发性疾病的代表,这种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自18世纪被首次描述以来,历经多年探索,科学界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仍然缺乏完整且准确的结论。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科学界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特征,是影响炎症性肠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就来介绍相关研究的要点。

咱们先来谈谈炎症性肠病的特点。目前,科学界已经确认,炎症性肠病的亚型各具特点。溃疡性结肠炎,初次发病时,通常是突然起病,出现腹泻及便血,病情严重者,可以伴随呕吐、发热、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克罗恩病,则分为3个阶段,单纯炎症型、瘘管型、狭窄型。

炎症性肠病的早期炎症阶段,主要表现是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瘘管型的主要表现是肠瘘、脓肿、发热。狭窄型的主要表现是肠梗阻、排便不畅、呕吐等。炎症性肠病,还会引起多种全身表现,比如,3%到1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会伴随进行性强直性脊柱炎,20%到50%的患者,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病,比如,结膜炎、视神经病。或者出现皮肤病,比如,结节性红斑。

炎症性肠病的表现提示,这种疾病,会引起多种代谢相关的病理变化,而近期的研究则表明,IBD患者会出现肠道代谢改变。年3月,《胃肠病学》杂志上发表的1篇论文指出,通过分析IBD患者的粪便样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胆汁酸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肠中的细菌,可以利用牛磺酸,经过代谢,转化为硫化氢,而硫化氢的积累与肠道上皮损伤和炎症有关。如果利用牛磺酸的细菌比例发生变化,就会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展过程。

炎症性肠病的基本病变,是肠道黏膜发炎、肿胀、溃疡。目前的研究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涉及遗传、微生物、免疫环境等因素,此外,精神压力增大及情绪波动,也是诱发因素。相关研究发现,焦虑行为或肠道炎症,会伴随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许多学者猜测,肠道菌群失衡,是脑肠轴的分泌调节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桥梁。

由于发病机制不够明确,因此,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规范治疗,都存在着一定困难。目前,对于IBD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该种疾病无法通过1种药物或1个疗程而治愈,需要对病情进行长期管理。治疗IBD的目标,首先是临床症状缓解,比如,腹泻或便血等症状得到控制,其次,还要通过检查确认,达到内镜观察下的黏膜愈合及炎症消退。

应对炎症性肠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激素滥用。因为,使用激素,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疗效,但是,也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而且,激素无法促进黏膜愈合。因此,使用生物制剂,促进肠道正常生态恢复,以及肠道菌群平衡,才是控制炎症性肠病的关键措施。最后提醒大家,如果经常腹痛、腹泻,而且出现皮肤、骨骼、关节、眼睛、听力、肝脏、胆道等方面的异常,应该全面检查,进行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尽早确诊并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应该注意精神因素与肠病的关联,积极调整情绪,避免精神压力与炎症性肠病的相互影响。同时,应该注重饮食平衡,促进健康肠道菌群生态的恢复。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