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很多针灸医生没明白,经络与神经的区别和联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

《灵枢·经脉》中“手太阳之筋……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这是指尺神经。《难经》中“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这是指脊髓神经。经络是不是就是神经?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照古代文献对经络的全部记载,我们认为经络与神经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能说经络就是神经。

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传导路线与分布不同

经络和神经的传导路线不同,经络在人体的分布与神经的分布也不同。如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经过面、颈、胸、腹、腿,一直到足二趾,这条经脉又从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和腹腔,与脾胃相联系,然后出腹腔与循行体表的经脉结合,当刺激厉兑穴时,循经感传显著者会有一种传导性感觉,从刺激点开始,经过腿、腹、胸、颈到达面部。这种传导路线贯穿着若干神经节段,显然与神经传导路线和分布是不同的。

(二)传导方向不同

经络与神经传导方向不同。神经是单向传导,而经络则呈双向传导。如刺激位于经脉中段的穴位,感传即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同时向起始穴和终止穴方向传导。如果刺激经脉的起始穴,则感传即向其终止穴的方向传导,行经该经脉的一部分或通达其全程;反之亦然。

(三)传导速度不同

经络与神经的传导速度不同。神经的传导速度是m/s,而经络的传导速度却相当缓慢,一般为1~10cm/s。

(四)穴位治疗作用与神经分布不同

这主要是指肘膝以下穴位的治疗作用与神经分布不一致。如太渊、列缺、孔最等穴治疗咳喘;内关、通里、郄门治疗心痛、心悸;足三里、内庭治疗消化不良、胃脘痛;阳陵泉治疗胁痛;合谷治疗喉痹、牙痛;外关、支正治疗耳鸣、耳聋;太溪、昆仑治疗腰痛等,均与穴位所在部位的神经分布不同,即不可能通过这些部位的神经节段来治疗上述相应的病症。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即针刺肘膝以下穴位,待感传循经到达相应的脏腑或五官时,可引起该器官机能活动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用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客观描记出来。例如: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当感传上达腹部时,即出现肠鸣音的显著改变,胃蠕动增强,胃电图的波幅增大。针刺内关、中冲等穴位,当感传上达胸部时,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显著增强,射血前期与左心室射血时间的比值减小,左心功能明显改善。针合谷等穴位,当感传上达胸部时,哮喘患者的哮鸣音随即显著减小甚至消失等。

(五)可阻滞性不同

可阻滞性是指传导性感觉可被某一种因素影响而停止前进。实验证明,如在经脉循行线上加以一定的压力如~g/cm3,循经感传即可停止;而神经的传导却不会停止。又如在身体上敷一个冰袋使经脉局部降温,当冰袋下的组织温度降到21.16℃±0.4℃时,循经感传即被阻断;而外周神经传导要在10℃左右才被阻断,两者相差12℃。

(六)感传阻滞后针灸效应不同

在循经感传被阻滞而神经传导并未阻滞的情况下,针灸效应可有明显的改变,这是经脉的重要特征之一,也说明经络并非就是神经,激发经络经气产生治疗作用并不是通过神经传导实现的。针刺时,如循经感传受阻,针刺的各种作用均显著降低。伴随感传而出现的肌电、局部血管扩张等反应亦随之显著减弱,甚至消失。解除阻滞后,针灸效应又恢复。这些变化都可以客观地记录下来。上述事实与实验证明,经络确有其与神经不同的特殊性。经络的这些特性,说明在人体内确实存在着经络系统。同时,经络的这些特性并不是说经络与神经没有关系。

(七)经络与神经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实验和实践,证明经络与神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激发合谷、列缺、外关、养老等穴位治疗口眼斜和面肌痉挛,经气到达面部的(气至病所)人次中,有面热感者人次,占86.12%这种热感经过测量,针刺前与气至病所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有凉感者70人次,占4.15%;出汗者3人次,占0.18%;流泪者21人次,占1.25%。这些现象都是经气到达面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发生变化的结果。

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如针刺足三里,肠鸣音增强或减弱;针刺阳陵泉,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力增强。针刺内关,可使心率减慢或增快等,也都是针刺以后引起内脏神经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因此证明,经络与神经既有区别,但又有密切的关系。

西方的海特只认识到人体躯干部体表与内脏的关系,而中医学不仅认识到躯干部体表与内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四肢体表与内脏的关系;被海特称为极点的,可以用脊髓神经节段进行解释,可是四肢体表出现的敏感点,不是按照身体分节构造以体节出现的,这个现象直至目前还不能用神经生理学进行解释,只能用经络学说来进行解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